德育教学新思路

时间:2022-02-28 08:10:54

德育教学新思路

“男生阳光有担当,女生慧丽兼优雅,每一名学生都既有乐学善思的学习素养,又有感恩念亲的厚重情怀,同时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公民素养。”这是笔者所在威海环翠国际中学的养成教育目标。结合学校“润泽润美”核心理念,我们也发现如下一些问题:养成目标越是大口号,越难引起学生心理共鸣;养成习惯有一个美丽的初心,但很难善做善成,更难形成大的氛围场;养成教育朝夕相随,却难以在学生日常言行中得到体现。静心思考,真正宏大的品质其实是在点滴中润泽铸就;真实美丽的人生,其实是在细微中润美成就。因此,学校以“微教育”为抓手来探索和实施润美德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成就学生温润美好的人生。

目标、过程、评价一体化

“微教育”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目标定位坡度缓、步子小,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过程方法突出情境滋养,示范带动;评价机制侧重多元化,不断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2014年度,学校主抓“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课间操提升”三方面,呈现出一些亮点。

文明礼仪教育 将“明礼知行,厚德笃学”的总目标细化为“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身上、文明在我心中”等5个单元,分别对应语言文明、环境维护、遵纪自律、仪容仪表、感恩教育,形象可感而又有章可循。目标微化后,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孩子一言一行的引导。以“文明在我口中”为例,强化“问好”礼仪:在校门口,不仅要求孩子响亮喊出“老师好”,更需有或微笑、或摆手、或鞠躬的行为外显;在校内遇见非自己任课教师、食堂、门卫服务部人员、家长或其他陌生人员,都需大方喊出“老师好”“叔叔好”“阿姨好”;文明乘车需对司机说“叔叔好”;放学回家给父母一个温馨的问好或者温暖的拥抱;接受陌生人帮助,要友好主动地道一声“谢谢”……将语言文明具体落实在校园内外人际接触的生活环境中。

每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文明言行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肯定与赞赏,因此,微评价体现在各种场合。班级层面,孩子获得一枚校级文明之星奖章,能得到班主任一个温暖的拥抱,并在每日晨会上总结表彰,每周进行文明专项之星评比、照片上墙,每月开展文明之星交流感悟,文明事迹引领,让班级文化建设与微主题教育同行。级部层面,级部走廊开辟“每天进步一点点”六大专项养成反馈,每日更新,让孩子在每一个课间时间都能看到自己班级每日情况。学校层面,早晨的校门口、日常的走廊与操场、用餐的餐厅门口,校长和主任站在与孩子接触的一线,孩子一声“老师好”,会得到老师们及时地微笑回应;利用每天早晨或课间的文明之星奖章的颁发、每天午间一支歌前广播、每周升旗仪式对文明言行进行表彰和引领,学期末根据日常评价积累,举行校级优秀文明礼仪小明星展评活动,学校统一表彰;登陆家校平台、班级QQ群,每位家长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孩子的影像、文字资料的反馈。

孩子文明习惯养成得到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关注呵护,学生视文明养成为一种需要、一种成就。来学校听课的专家、外校同行、家长,都对学校学生文明面貌的改变交口称赞;学校养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则,贴在班级、级部宣传栏不断引领激励孩子进步,让孩子们在这种文明滋养与熏陶中不断积淀优秀品质。

感恩教育 “心怀感恩,成就未来”是学校在开学第一课提出的心育达成目标,以往常常以节日或活动为契机进行,学生只是一时情感流露但难以内化持久,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浸润、熏陶与唤醒。学校将目标细化为识恩、知恩、感恩、践恩等4个微目标,分别从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伙伴、感恩生命等4个角度来体验感恩力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感恩活动落实在每一节课间铃声、每一天的经历、每一个相关节日、每一次主题活动中。本学期,对校园铃声做了个性化修改,内容突出对老师课堂付出的感恩、校园服务人员奉献的感恩、校园净洁舒心环境的感恩,每一节课间学生都能聆听到感恩的声音,回顾感恩的点滴;每天放学前点评,设置“我的感恩瞬间”环节,由值日班长总结一天内老师、同学带来的感恩画面,由值周班长在感恩记录本中进行记录。每位同学每晚回家结合值日班长总结与自身体会与家长进行感恩交流,每周通过班级感恩记录本与家长进行感恩的回顾与家长反馈。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组织相关班会课,引导学生将节日的感恩落实在生活日常小事,如主动向老师问好、为老师提前擦好黑板、打开屏幕、帮助老师收发作业、遵守课堂纪律。在开学第一课中,通过教官、老师、家长的身传言教,把“父母教会我”的小感恩升华为社会层面大感恩,引导学生走进敬老院等地开展志愿服务。

感恩行为伴随有效评价能温暖人心。德育处老师就家校感恩交流情况,每天晚上通过电话调研,对每级部每班级家长进行抽查并将反馈结果进行。家长每一次组织的校外感恩活动,都联系社会媒体进行宣传,翻阅《威海晚报》《齐鲁晚报》能看到社会媒体对学校公益活动进行宣传和肯定。从个人到班级,从学校活动衍伸为社会行为,感恩微评价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让润美教育成为全员全程全息育人模式。

课间操提升 “动静相宜,刚柔结合”是学校对课间操追求的呈现目标,为易于学生理解与实践,目标具体细化为出场与队列、跑操、退场三部分。出场目标要求各班在教室前整队,一人举牌,行进过程中举牌人喊“一二一”步点,转弯时队伍慢行成直角,出教学楼门口喊班级口号,入指定地点前两列队伍在一条跑道内行进。跑操目标体现“三度”:密度目标是领操员控制步幅来保持班与班距离,牌面整齐,队形紧凑;力度目标,要求迈步有力,摆臂步调一致,抬头挺胸;速度目标,要求在规定路线内紧跟节拍,听准节奏,保持匀速。退场时要求大甩臂高抬腿。

具体实践过程中,注重微角度多场合进行思想引领与行为训练,利用学校集会动员、校长每日间操点评、班主任主题班会课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利用威海一中、盘锦中学跑操视频进行多次观摩反复对比,找到自身差距与改进标准;利用体育课时间进行动作强化训练与跑操演练;多次聘请刘公岛训练团人员来校观察,现场点评,跟踪指导;将跑操实况录成视频在班级播放,找到问题,不断改进。

为保障跑操质量,微评价同时伴随。在军训期间,家长助理、教官、班主任组成评议团,在训练全过程中随时进行肯定、点评、纠正,每天跑操组织跑操评议团,在三楼连廊对全校跑操质量进行评比,评议团成员由体育教师、首席班主任、四个级部主任轮流完成一周测评观察,由德育处主任、体育教师对跑操质量进行点评,突出优秀班级,强化有差距班级,做到全校整体质量上升。每周组织一次微型跑操比赛,每级部以跑道两圈为比赛行程,其他级部观摩,现场评分,现场点评,让跑操效果落实在即时即地,同时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对一周内跑操情况进行总结、提升。目前,学校跑操情况一改以往慵懒散慢的状态为现在的齐静昂快,在步伐一致、声音洪亮的跑操队伍中跑出青少年应有的青春朝气,跑出班级靓丽风采,跑出盎然自信的精气神。

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实施微育的关键在于发现和利用教育契机,以互动式参与为形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无形中深受教育。

依托课程,丰富载体 一是班主任:每周德育课、心理健康课大课程引领,从文明习惯、感恩博爱、诚实守信、理想责任入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二是科任老师:将养成育人目标整合在学科课程中,在日常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实现全程育人。如,历史课前5分钟讲中华美德故事,政治课前5分钟分享《弟子规》等;文科培养孩子人文情怀,理科浸透孩子科学素养。同时,注重音体美学科整合提升孩子艺术审美品味:音乐课学生学习踢踏舞,身姿挺直,健康健美,将音乐的韵律与体育动感完美结合;美术课学生动手剪窗花、编中国结,将传统的汉民族文化以全员普及的形式展现在现代课堂。三是家长:组织课外综合实践课程放大德育资源。学校每学期统一策划的“亲子共成长”户外实践活动,每班家委成员根据自身班级特点在周末、节假日自发组织体验活动。比如,爬山运动、自行车骑行,既锻炼体能,又培养意志;观看南海沙雕,熏陶孩子的美育体验;游览刘公岛,感悟甲午风云的英烈,把一段历史情感酝酿心中;走进哈工大校园,接触高等文化,体验仰望星空的感觉;班级游学日本在感叹差距之时,更蕴含着一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气……家委活动拓展校园课程之外的教育资源,让班级文化更具风采,更让学校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组建社团,彰显个性 一是发展特长。学生资质不同,发展也是各异,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社团活动充分丰富了国家课程的外延,契合了学生个体特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组团,从海报制作、人员招募、活动场地、相关制度,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如机器人社团、围棋社团、陶艺社团、手工DIY社团、小主持人社团等多项活动。其中,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在本学期被评选为威海市优秀社团,真正体现了微教育与生命化的结合。二是关注心理。学校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教师有10人,大家以心理社团形式发挥心理教师专业的育人作用。每学期初,学校利用心理测评软件对每一位同学做心理测量,心理实习教师根据测量结果,对学习、行为、情绪方面明显低于平均值的同学组建心理社团,对特质明显的同学采取个体咨询,利用活动课时间、即时性时间与心理老师交谈,进行专业疏导,同时在班级设立“三助一”帮扶社团,以班主任、导师、小组长组成辅导团队,在班级范围内建立起心理健康磁场,全方位疏导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小群体出现问题,设立“注意力”“自信心”“人际交往”等3个辅导社团,一名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与6名至8名学生结对,每周二至周四活动,让孩子在小团队中发现自身缺失,正确应对,以适应社会。

即时润泽,提升功效 圣诞节,每一位孩子在入校门口,能得到化身为圣诞老人的学校领导发放的一颗糖果和一个苹果,耳边环绕当日圣诞歌曲改编的校园铃声,让感恩教育在愉悦中渗透;下雪天,每一节上室外体育课的孩子们,尽情在雪地里扫雪堆雪人拍照留念,体会劳动乐趣与身心舒展;班级生日会,过生日的孩子能得到家长祝福录音,与全班同学分享蛋糕和成长经历。教育无处不在,寻找突破点进行教育,这符合孩子天性,功效显著。

微教育初显成效

在微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自律自信自强的精神映射在课间跑操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中,体现在外校同行的交口称赞中。2014年10月,在山东省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交流会中,笔者学校作为威海市代表学校进行了养成教育经验介绍,得到省内各中小学好评。学校本学期学生问卷调查显示:除了关注自己的学习,100%的学生关注自己的品德修养,99.6%的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锻炼;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100%的学生认为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88%的家长对学校的良好校风予以肯定;在自己的选择与校规校纪发生冲突时,97.6%的学生认为应该考虑校纪校规;8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与教师关系是和谐的;86%的家长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愉快的。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养成教育突出“微”字,杜绝“空”字,克服“单”字,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一言一行和具体的细微教育之中。为在教育细节中探索德育微教育新思路,将在润美教育中渐行渐知,渐知渐思。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环翠国际中学)

上一篇:中国管理,30年寻百年足迹 下一篇:“习本课堂”引导家长帮孩子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