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1例分析

时间:2022-02-28 04:53:02

产后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1例分析

[关键词]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产后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06-0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妊娠分娩的少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低,为0.02‰~0.2‰[1]。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为颅内静脉血栓最为常见的一种,现将我院经治的1例产后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初产妇30岁,因宫内妊娠40+2周入院。产妇平素体弱,身材瘦小,妊娠期反应重,进食差。入院后予催产素静点引产,因引产失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娩。于术后第2天主诉头痛,以起床时为著,此间予补液、镇静对症治疗,第3天头痛渐重,补液后头痛更重,产妇不能忍受。头部CT示脑水肿硬膜下出血。后经头部核磁证实为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故转入神经科,经积极治疗,无后遗症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病因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多为非感染性,见于产后1~3周产妇、妊娠期、婴幼儿期或成年严重脱水及恶液质等,感染性少见。由于流入该窦的大脑上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脑皮质严重水肿、出血和软化。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常见全身衰弱状态,颅内压增高为首发症状[2]。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与其本身解剖结构有关,加上大脑静脉注入窦内的血流方向与上矢状窦相反,后者窦壁凹凸不平,血液在上矢状窦内流速缓慢,迂曲回旋,易形成血栓[1]。加之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于血栓形成。

2.2 临床表现

颅内静脉血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颈抵抗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因大脑皮质受累,常伴有肢体瘫痪,抽搐或意识障碍。

2.3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10%~20%头颅平扫无异常发现[4],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4 经验教训

作为妇产科医生,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要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对体弱多病、经济困难产妇更应重视。对仅有头痛主诉的产妇,医生要全面考虑及正确认识,并做相关合理的影像学检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不能凭临床经验诊治。诊断是第一位的,行核磁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有效的诊断方法,此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洪芹,许春胜.围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5):304.

[2]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尹露峰,钱采韵.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磁共振成像[J].神经疾病杂志,1995,21:178.

[4]冯璞,黄旭升.影响颅内静脉窦静脉血栓形成正确诊断的因素与诊断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8.

(收稿日期:2007-04-2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地塞米松骶管封闭诱发癔症发作1例 下一篇:开颅术后辅助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