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分析

时间:2022-02-28 12:55:44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支原体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支原体肺炎发病中的作用,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免疫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0年1~12月在本院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共25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共15例。分别检测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 结果 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CD3+、CD4+、CD4+/CD8+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儿童;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213-02

Changes of level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pediatric mycoplasma pneumonia

LIU Jianhua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Shunyi District,Beijing 101300,China

[Abstract] Obiective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e levels of Tlymphocyte subsets in the mycoplasma pneumonia,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immuno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and 15 age-matched control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a case control experimental study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0.T lymphocyte subsets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CD3+,CD4+ and CD4+/CD8+ in MP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Mycoplasma pneumonia;Children;Immune function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由其所致肺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为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本研究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的25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及15例健康儿童进行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肺炎支原体的诊断标准[1]确诊的25例患儿,男14例,女11例,年龄3~11岁,平均6.9岁。对照组15例,均为健康儿童,其中男童9例,女童6例,平均7.6岁。2周内无呼吸道感染,无其他急、慢性疾病,无过敏性疾病及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取受试者全血2 mL送至专业检验机构进行分析。采用B.D.公司的FAcs流式细胞仪捕获细胞并分析结果,分别得出CD3+、CD3+CD4+、CD3+CD8+细胞在外周血中的百分数及CD3+CD4+/CD3+CD8+细胞的比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CD3+、CD4+、CD4+/CD8+T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组别 n T淋巴细胞

CD3+ CD4+ CD8+ CD4+/CD8+

肺炎支原体组 25 56.90±9.95 24.94±6.16 25.73±7.34 1.07±0.46

对照组 15 63.19±5.94 36.00±8.05 27.09±8.12 1.44±0.53

P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儿童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尤其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有资料表明[2-3]肺炎支原体肺炎已逐渐成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而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于两方面,首先为直接损失,认为肺炎支原体可直接吸附气道上皮,导致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破坏气道黏膜完整性。其次为免疫损伤,目前更倾向于免疫学机制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已经证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肺炎支原体的发病过程。其中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特别是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发展及病理学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

CD3+细胞是成熟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反映了T淋巴细胞活化的比例[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组患儿CD3+淋巴细胞较正常组有所下降,提示T淋巴细胞活化功能被抑制,这可能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关键因素。CD4+淋巴细胞主要是辅T淋巴细胞,不仅识别外来抗原能介导免疫应答, 而且还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在机体受病原体感染时可以优先分化并引起吞噬细胞介导的宿主主动防御应答[6]。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患儿CD4+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机体的免疫应答受到一定抑制。CD8+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其与细胞内感染有关,可通过释放多种丝氨酸酯酶、分泌穿孔素和淋巴毒素启用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两种特异性机制达到杀伤靶细胞和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另外,有研究还发现CD8+细胞还存在颗粒溶素,它对许多细胞内病原体有直接细胞毒作用,这可能是其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病原体的效应机制之一[7-8]。CD4+和CD8+是一对相互制约的细胞,机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状态,有赖于各种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协作或相互制约,以产生适度的免疫应答、使之既能清除异物抗原,又不致损伤机体自身组织。CD4+/CD8+ 的比值已成为监测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主要指标[9]。CD4+/CD8+比值下降说明肺炎支原体患儿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引起机体有效免疫应答下降,继而造成机体组织的损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患儿CD3+、CD4+、CD8+的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这与国内有些报道[10]不同,可能与检测方法、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差异、病例数目等多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探讨。

总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时机体的免疫调节失衡与患儿感染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在肺炎支原体感染中不仅常规需要抗肺炎支原体治疗,还应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不同临床表现,积极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进行治疗,有助于促进病情恢复,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5.

[2]Shenoy VD,Upadhyaya SA,Rao SP,et al.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J].J Trop Pediat,2005,51(4):232.

[3] 陈荣寿.小儿支原体肺炎126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2):175.

[4] Hayakawa M,Taguchi H,Kamiya S,et al.Animal model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using germ-free mice[J].Clin Diagn Lab Immuno,2002,9(3):669-676.

[5] 姚春艳,金齐力,姜丽娜,等.正常人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CD3+ CD16+CD56+)比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4):379.

[6] 王美清.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肺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224.

[7] Rahman S,Gudetta B,Fink J,et partmentaliz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in human tuberculosis: few CD8+ effector T cells but elevated levels of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granulomatous lesions[J].Am J Pathol,2009,174(6):2211-2224.

[8] Koyasu S,Moro K.Role of innate lymphocytes in infection and inflammation[J].Front Immunol,2012,3(5):101.

[9] 刘风,徐.支原体肺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1):3-5.

[10] 罗征秀,李欣,刘恩梅,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h1、Th2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5):1623-1624.

(收稿日期:2013-05-24)

上一篇: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胆囊结石合并内瘘术前诊断与术中处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