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02-27 06:17:29

药源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低血压反应的因素及其对策措施确保用药安全。方法:以606例内科系统疾病住院患者,静脉使用各种药物为观察对象,分为实验组300例(心脑血管疾病、70岁以上老年患者)和对照组306例(其他系统疾病)。结果:有出现不同程度药源性低血压。结论:实验组(心脑血管疾病、70岁以上老年患者)应用某种药物时,容易出现药源性低血压。

关键词 药源性低血压 观察 护理对策

在临床上应用某种药物时,尤其是当今的各种新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剂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等因素,可导致一过性血压下降,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甚至因血压骤降而死亡,故临床上药源性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极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6月收治内科疾病患者606例,分为实验组300例(心脑血管疾病、70岁以上老年患者)和对照组306例(其他系统疾病)。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低血压,即表现为头晕、一过性黑蒙、乏力、恶心、心悸、面色苍白、大汗、血压下降,共68例,其中出现意识障碍6例、死亡1例。

判断标准:肱动脉收缩压

结 果

两组发生药源性低血压情况,实验组发生56例(18.67%),对照组发生12例(3.92%),实验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常见药物及其致病因素

派拉西林、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可引起血压下降。

地西泮、硫酸镁:大剂量或静脉注射过快可致血压下降,硫酸镁大剂量静注可引起心跳骤停。

硝普钠:如未注意监测血压,出现低血压后未及时发现及停药,可造成严重后果,如意识障碍等。

吗啡、呱替啶:常用量可使组胺释放,周围血管扩张[1],引起低血压。

利多卡因、普罗怕酮: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时,引起低血压。

氨茶碱、维生素K1:静注过快,血压剧降,甚至死亡。

呋塞米: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导致低血压。

氯丙嗪、阿米替林:老年患者使用时,易有性低血压。

哌唑嗪:老年患者首次给药时,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护理对策

评估排除其他疾病:患者在应用上述药物治疗时,出现头晕、一过性黑蒙、乏力、恶心、心悸、面色苍白、大汗、血压下降,或在改变为直时突然出现前述症状,监测血压低时,立即急查血糖、检查有无瞳孔、肢体及神志等改变,排除脑血管疾病或低血糖后,可视为药源性低血压。

立即停药,报告医师并配合对症处理如补液、应用升压药等。严格掌握注射药物的配制、药量及静注速度,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心率、心律及血压变化。对老年患者应用上述药物时,应注意提醒医师药物减量至1/2~1/3使用。吗啡引起低血压时,按医嘱用纳洛酮拮抗。哌唑嗪类药物,首次用药时于睡前给药。在给药过程中,嘱患者在变化时动作缓慢,避免突然改变。氨茶碱、维生素K1禁用静脉注射。发生性低血压时立即使患者平卧,并按摩四肢肌肉,注意观察脉搏变化,避免改变和搬动。

讨 论

随着疾病普不断增多,临床用药的广泛,不良反应诸多,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用药观察的严峻考验,因此必须严格执行用药安全管理目标,掌握各种药物致低血压的因素,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严密观察,避免严重后果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0.

上一篇:老年精神患者睡眠障碍护理 下一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