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时间:2022-02-26 08:43:09

论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摘 要: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大学校园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管理 校园文化 工作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引起人们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对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波及文化等领域,促使各种文化的互动性大大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报刊、互联网、电脑软件等方式进行文化侵袭,东西方文化、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在这一碰撞中,大学生由于具有特殊的社会角色和心理特点,感受比一般人更强烈,心理冲突也更多,他们的思想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呈现出多元化、超前性、趋利性、消极性等特征,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和道德价值的混乱,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传统的管理教育理念和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1.思想教育创新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重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第一课堂教育。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把学生纯粹地视为教育对象,要求学生服从既定目标的约束,强调个人对他人、群体、社会的适应和顺从。在教育内容上,只重视对学生在政治和道德上偏差的纠正,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对学生的权益、个性和潜能开发不够重视。在教育方式上,一般都是单纯地由教师一方照本宣科、强制灌输,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状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高调而肤浅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让学生找到共鸣点,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日益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不相适应。传统教育方式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纯理论性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应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在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采取一种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大学生当做和教育者一样的平等主体看待。通过对话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重视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党的教育路线和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的前提下,给予大学生自由发展和成长的空间,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建新的工作机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富有成效。

2.管理方法创新

2.1完善辅导员配置,提高师生配比。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责任,是离学生最近的老师,他们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最多、最久,对学生的影响也最直接、最广泛。可以说,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也影响到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应达到1:150。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这种配比显然是不够的,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补充和建设工作,是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此外,还可试点探索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导师,促进人性化管理的进一步落实。

2.2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增强归属感。

高校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在对贫困生的教育中,做到人性化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贫困学生“三保”(学费、基本生活费、特困学生和突发性特殊困难三方面)措施。可以通过感动教育的实施和勤工俭学机会的提供,帮助贫困学生重树自信。此外,还要通过创业教育的宣传,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坚毅品质。

2.3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建构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这就需要营造大学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包括物质外壳、制度构架和精神核心三部分,是一种无形的“营养汤”,在“浸泡”和“渗透”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成为携带学校精神的全新细胞,具备独特的文化品格。大学教育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其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是向学生讲授各门课程的“符号系统”,作用于学生的理性层面,不是“育人”的全部手段。事实证明,要达到“育人”的目的,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作用于学生更为广阔复杂的非理性领域,使学生得到陶冶和感化。换句话说,学生在大学受教育,不仅要建构知识体系,还要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2.4充分发挥“四个阵地”的育人功能。

“四个阵地”指教室、寝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要充分利用“四个阵地”的特点,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和娱乐活动。在活动中,要把重点放在启发诱导和情感陶冶上,悉心培养学生,更多地给予人性关怀。在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要更关心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多种文化载体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影响学生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实现提升人文精神水平和文化育人的目标。

2.5加强学生社团管理。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各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校园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学生群体。健康向上的校园社团文化氛围,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中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开启智慧,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客观地自我判断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6加强学生公寓管理。

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的加快,学生管理工作要走进公寓,要特别重视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客观上,高校学生住宿的公寓化,容易引发学生的集群行为,而大学生的集群行为具有行为过程的失控性、行为后果的破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针对问题,及时进行情绪疏通,从而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

3.技术手段创新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虽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和挑战,但同时也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先进的条件、方法和渠道。通过网络,教育工作者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的热点问题,并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循循善诱、正面引导。可以通过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库,有效利用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冯伟浅.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10,(5):198.

[2]乔兵志.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新西部,2013,(5):175-176.

[3]霍岩.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教育新对策探讨――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08级工商管理系学生为例.教育研究,2010,17(6):83-84.

[4]姚燕.青舵手――浅议大学辅导员与大学生管理.安徽文学,2011,(9):208-209.

[5]陈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读写算,2011,(22).

[6]邢海燕.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管理路径选择.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17-18.

[7]郭富庭.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分析与探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7-18.

[8]石剑.对90后大学生进行“取长补短”教育管理模式的探析.经营管理者,2011,(9):284.

上一篇:隔震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下一篇:通信传输中信号变弱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