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哈尼族原始宗教的现代价值

时间:2022-02-26 07:18:19

试论哈尼族原始宗教的现代价值

摘要: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以"万物有灵"为核心观念,以信奉"多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为主要特征,造就了现存其社会的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活动。作为哈尼族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始宗教,其信仰和仪式在哈尼族社会仍有显著功能,笔者主要从心理调试、认同整合、文化传承方面试论其现代价值意义。

关键词:哈尼族 原始宗教 宗教功能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边疆的山地民族之一,人口约125多万,大多分布在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广阔山区,主要聚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洲,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和玉溪市。哈尼族人民勤劳淳朴,森林——梯田——村寨三位一体是他们生存空间的主要特征。历来有众多学者对哈尼族原始宗教进行考究著述,但很少较为系统地揭示其现代价值,而这实属鄙文成形的精神契机。

一、现代哈尼人依然信守的原始宗教

山险谷深、丛林密布、交通闭塞的自然生存环境,延绵千年的“刀耕火种”、“躬耕自食”、“晨作暮归”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还有哈尼族渴求安宁、认同传统、多疑怯生、内向拒外的性格类型[1]175-178等因素,致使哈尼族仍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阶段。目前哈尼族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产业结构;村寨内部以家庭生产经营和生活为一体的基本互动单位……原始宗教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2]45-46

哈尼族原始宗教也是宗教,也由宗教的情感体验,宗教的观念思想,宗教的行为活动,宗教的组织制度这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前两个要素是宗教的信仰体系方面,后两者是宗教的实践活动方面。

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是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实践活动中日臻完善形成的。隋唐时期,哈尼族南迁进入哀牢山和无量山区,在两山两江的护佑下,基本结束了动荡、颠沛的迁徙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迁徙活动和农耕定居是哈尼族的两大历史实践,在这实践活动中,哈尼人构筑了一个自己的世界,自然、人、神、灵魂和鬼是这世界里的主要元素和组成部分。[3]36-47在大自然面前,哈尼人一如既往地坚信“万物有灵”,而这一思想又繁衍出一系列的“神”、“魂”、“鬼”观念。

哈尼族原始宗教观念的神灵类型:1.天神。至高无上的天神称为“摩咪”,其次是“威最”。“摩咪”永远居住于虚茫太空之中,时时关注大地上的所有人,掌握人间的生死予夺大权,赐善人以福,降恶人以灾。“威最”于每年盛夏五月间专程下凡“视察”人们的生活情况,尔后返回太空。2.“常”,善恶兼施的自然神的统称。它是仅次于天神永居人间的最威严的主宰者,大致分为:山神、石岩神、地神、树林神、水神、火神六种,这六种又派生出农事神、谷神、寨神、禽畜神等职能神。诸种神又有氏族神、远方公共神和善神、恶神之别。三. 祖先神,它由正常死亡的老人的灵魂转变而来。一般认为祖先神分为两类,一是自己家族的祖先;二是嫡亲关系中的外家祖先。

哈尼族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凡是人一旦降生,伴着三声哇哇啼哭声,随即便有十二个魂。第一个魂为主魂,紧附于人体,第二魂为次魂,依次类推,第十二个魂则是最微小的魂。时刻围绕人体或者附于其内的十二个灵魂,对人体的安康起有不同大小的作用。离人体越近的魂对人体安危作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哈尼人认为灵魂具有不稳定性,易被鬼捉拿、勾引或者自动丧失,失小魂生小病,失大魂生大病,若附于人体的主魂丧失则人之将死。

鬼在哈尼族看来是无恶不作并时时准备加害于人的。哈尼人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会使人的阴魂变成鬼:双胞胎死后;人被毒死、被烧死、被雷劈死、被猛兽咬死、被树木山石压死、或者吊死、淹死、跌死、丧命于刀枪之下,又或者死于荒山野外。

同以上“神”、“灵魂”、“鬼”的信仰体系相伴相生的是哈尼族诸多关于祭祀神灵、招魂固魂、驱鬼除邪的宗教实践活动。哈尼族的宗教实践活动多由“莫批”和“咪谷”组织,“莫批”一般从事丧礼、驱邪、去祸之类“阴性”方面的宗教活动,而“咪谷”则主要负责祈福、祭祀等“阳性”方面宗教事务。不管以家庭抑或以村寨为单位的宗教活动,其目的都不外乎祈求五谷丰登、牲畜繁盛、村泰民安。

二、哈尼族原始宗教仍旧发挥的功效

原始宗教从古至今都对哈尼族人民及其社会产生多方位的功能。

(一) 心理调试功能

哈尼族原始宗教仪式活动早已成为哈尼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它所能产生的功效至少在哈尼人内心深处是毋庸置疑并且根深蒂固的。

在献祭神灵方面,“昂玛突”(祭寨神)是哈尼族每年必须举行的传统宗教活动。“昂玛”是哈尼族村寨的保护神,人们认为他就栖息在村寨边上的森林中,因此那片森林便被神圣化为寨神林。该宗教活动也就是以祭祀寨神林为核心,人们敬献寨神以求人、粮、畜的兴旺发达,村寨能四季平安。在招魂固魂方面,为使十二个魂完好地依附于人体,以保安康,每年每户哈尼人家都要为家庭及其成员招魂一次。该仪式门类繁多,如有“俄合合妥”,意即“抱连全家人的魂”,不让家人分离,家族命脉永续不断。又有“密差当者差”,这是一种具有人生礼仪性质的,规模较大的招魂仪式。不论男孩女孩每长到七、八岁时,就举行该仪式表示其已取得“人的权利”,在人世间获得立足之地,可以接续祖宗之根。再有“司拉枯”,意即“招回跟着死人阴魂去了阴间的活人魂”,这是为十二岁以上的男女因身体不适而特意举行的招魂仪式……在驱鬼辟邪方面,为避免受到鬼的伤害,哈尼人经常请“莫批”念咒除鬼,或给鬼祭供物品以息其怒,或者身着黑色衣物以防止鬼的纠缠。据哈尼族传说,初时天神“摩咪”对哈尼人经常受鬼侵扰深表同情,于是将其自身的“遮身黑幕”送给人们,以障鬼之眼。因此,哈尼人至今都崇尚黑色,并认定"黑色"有防鬼之功效。

类似以上宗教活动在哈尼族社会中简直不胜枚举,“在我们认为是虚妄的宗教里,尽管宗教行为的本身实际上并不产生仪式参与者所期望的那种结果,但是宗教行为却可以产生其他效果。这其中的一些效果至少是具有社会价值的。” [4]171这种社会价值不就表现在原始宗教对哈尼人始终执行着的心理调适吗?原始宗教为哈尼人“提供一系列绝对的标准,使个人的行为有所依从。”[5]147原始宗教是哈尼人“适应吉凶祸福的最基本‘机制’”[6]11,是哈尼人获得“终极的关切”[7]213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 认同整合功能

原始观念促使哈尼族在思想上趋于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对哈尼族社员进行有效的价值整合与行为整合。

哈尼族“万物有灵”的观念使他们尊重并珍惜神灵主宰的每一棵树木,每一只动物,注重取之有时,用之有度。正所谓,“许多信条可以调节人与环境的关系,约束人们对自然的行为,这种保护生态的功能是在对自然神灵的顶礼膜拜中实现的。”[8]51-55 哈尼族认为,人间的一切罪恶都是有悖于天神为人类界定的人道,必须根除这种“非人道”。在这一观念下,村寨成员都有责任引导犯罪之人洗心革面,也有责任对罪不可恕者集体处之于严厉惩罚。哈尼族的祖先崇拜,促进了“启波然”(由民族内部细化出来的、根据父系继嗣原则繁衍而成的、以土地公有制和内部禁止婚配为标志的血缘共同体)的互助团结。倘若本“启波然”的成员受到外人的伤害,本族人则必定群起为他复仇。“启波然”共祖的后代一向福祸共分,同舟共济。若“启波然”某户有婚育、丧亡或受灾时,其他血亲各户成员会主动前来提供帮助。若遇“启波然”举行公祭,各户也会主动筹集经费,齐聚商讨张罗。

原始宗教在认同功能方面的有效发挥,实则有利于哈尼人民对生态的保护,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有助于增进哈尼族的凝聚力。

(三) 文化传承功能

哈尼族历史文化悠久深厚,但因其社会发展缓慢并且无本民族文字,故其文化只能通过口头沿传,而有效实现这一职责的就是“莫批”——哈尼族社会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为了更好地完成宗教仪式,他们学歌习舞,绘制壁画、面具,雕塑工艺品,记录民族部落的历史与家族谱系,研习医药天文学等等。“莫批”又借宗教之神圣威力,在宗教活动场合给与宣扬,保证了经典民族传统文化的世代流传。

哈尼族每年每月都会举行大量的的宗教节日活动,而在这些活动里都有相应地伴随着如对歌、铓鼓舞、乐作舞、打磨秋、打陀螺、摔跤、武术等项目,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哈尼族娱乐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综上所述,但凡从宗教的社会正功能来看,原始宗教为哈尼族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强大的心理依托,为哈尼族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哈尼族内部的互助团结择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念。然任何宗教功能都有两重性,哈尼族原始宗教带给其社会的负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每年大量的献祭活动难免大耗哈尼人民的财力物力,“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信仰思想不免阻碍哈尼人民客观全面地看待自然,遵从“祖先崇拜”的“启波然”情结似乎不利于哈尼人民同外族世界的交流互动……哈尼族原始宗教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一半风雨,一半晴”。在哈尼族日趋受外界现代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哈尼人民应逐渐破除原始宗教里的“阴霾”成分,让原始宗教的现代价值光芒得以普照!

参考文献:

[1]白玉宝等.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李宣林.哈尼族历史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3]李少军.哈尼族敬神、招魂、驱鬼仪式的哲学解读·J·.中国哈尼学·C·第三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4]拉得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雷蒙德·弗恩.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钱箭星.原始部落的生态平衡——个生态人类学的视角?J?.思想战线,2000(2).

上一篇:性,无关爱情 下一篇:南朝学馆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