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县苏菲主义教团女信徒迪喀尔(Zikir)仪式的时空限定

时间:2022-02-26 02:06:26

莎车县苏菲主义教团女信徒迪喀尔(Zikir)仪式的时空限定

摘 要:苏菲主义既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也是中亚伊斯兰教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经过四个月在莎车县的田野调查,参加女信徒在罕尼卡、婚礼、葬礼、“恰依”以及其他场合的迪喀尔仪式活动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中归纳出了迪喀尔仪式的内部构成,对研究苏菲主义教团的迪喀尔仪式活动有了一般性的认识。

关键词:苏菲主义教团;女信徒;迪喀尔仪式

1.仪式的时间和空间

苏菲主义教团女信徒的迪喀尔仪式活动一般在麻扎+①、罕尼卡、婚礼、葬礼都有举行,有些苏菲信徒也会几个人聚在自己家里举行仪式活动。

罕尼卡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教团进行宗教修持的中心和重要场所,它可能是一间祈祷室或是一个礼拜寺,也可能是依禅的麻扎或陵墓+②。随着苏菲主义的传播,在新疆各地建立了很多罕尼卡。莎车县莎车镇于1999年7月颁布的《莎车县依禅派宗教活动管理条例》第一条写到:依禅派是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在专人负责的情况下,在规定的场所可以进行宗教活动。现在,在新疆只有莎车县的四个罕尼卡是允许苏菲主义教团进行活动的宗教活动场所。

在调研期间,由于妇女的迪喀尔仪式活动每周二上午只有一次,两个罕尼卡同时进行,因此我轮换着参加两个罕尼卡的活动,共参加了十余次。迪喀尔仪式不仅局限在每周二的固定时间,婚礼和葬礼上也会有。

2.仪式主体的角色和行为

迪喀尔仪式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条件:(1)仪式的主持人(2)仪式的演唱者—阿皮孜+③(Hapiz)(3)仪式的参与者—苏菲主义教团的信徒和非信徒。

参加罕尼卡的仪式活动中,主持人和演唱者基本不变,因为主持人一般是阿吉的家族成员或阿吉本身,演唱者也是他们的亲戚或者来罕尼卡参加活动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妇女,她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亲如一家人。参与者包括苏菲主义教团的信徒和一些非信徒。因为一些人对苏菲主义教团的教义和戒律并不清楚,只是出于某种需要来参加迪喀尔仪式活动。仪式的参与者大多数也都是固定的,不仅有家庭主妇,还有经商的和上班族。参与者多以年长者为主,多为女阿吉和布维+④(Bywij)也有少许的年轻人。主持人负责仪式活动的整个程序,领着大家念经文、做“都阿”等;演唱者在每一次特定的时间演唱,一般在每一次“都阿”时、做“艾力卡”活动时等;参与者在主持者的带领下念经文、做“都阿”等。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女信徒并不理解迪喀尔仪式的理论,而是跟着在主持人的指导下重复实践,伴以身体的相应部位的动作。

除了罕尼卡的迪喀尔仪式活动之外,还有葬礼、婚礼、以及其他时空下举行的迪喀尔仪式活动。比如,葬礼中的迪喀尔仪式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人而举办的,而为了举办这个仪式,必定有一个提议、筹备仪式活动的人,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两个仪式主体,即仪式活动的筹备者(需求者)和仪式对象(亡者)。为了举办一次迪喀尔仪式活动,我参加的葬礼仪式中,儿女作为筹备者(需求者)为客人准备了各种食物,因为在维吾尔族习俗中,亡者家里不可以做饭(一般由亲戚和邻居提供),所以他们在餐布上摆满了街上买来的食物和亲戚朋友提供的各种饭菜;而且还要为举行仪式活动的主持人、演唱者和各个参与者都准备一些“劳务费”,包括布料和现金。从某种意义上讲,儿女为母亲举办了迪喀尔仪式活动,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宗教义务,也完成了母亲的宗教义务,希望母亲在今世的罪恶可以被饶恕;与此同时,儿女也得到了情感的慰藉,减轻离别之苦。

3.仪式的用品

仪式活动中都有一些必需的物品,如念珠、盛水容器、食物等。在罕尼卡的迪喀尔仪式活动过程中主持者和布维用念珠计算所念经文次数;

除此之外,妇女们围坐成的圈内摆着各种瓶瓶罐罐,也有人放一些馕、油饼、葡萄等食物,这些也是仪式的用品。调研中发现,妇女们围坐着的圈内放了一些矿泉水瓶、水壶等容器,里面盛满了自来水,瓶盖都是打开的,还有两三袋饼干和几个馕。据女信徒介绍,把水放在面前念过一些经文以后,这个水就成了“圣水”,称作“迪米代”(Dimide syji)。 “迪米代”原来是唠吧、河渠、源泉的清水,现在她们直接接自来水。当女阿吉、信徒们念诵《古兰经》并做“都阿”,念完经文后就变成了“迪米代”。她们认为在妇女生孩子前、得病时、为孩子求福时喝“迪米代水”就能使愿望实现。

在葬礼或有需求而请苏菲主义教团信徒来家里举行迪喀尔仪式的情况下,一定要准备充足的食物,因为在他们看来,能请苏菲主义教团信徒来家里举行仪式是难得的机会,绝对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惹怒了他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使他们满意。在笔者参加的葬礼和家庭聚会式的迪喀尔仪式活动中主人准备了非常丰富的食品,包括馕、烤包子、干果、水果、烤肉等;除此之外,在葬礼中主人还为苏菲主义教团女信徒准备了丰厚的“劳务费”,包括布料和现金,根据不同的身份有所不同。

4.仪式行为规范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发现文本形式的行为规范,但是在与人接触、自学和向他人学习、模仿的参与式观察过程中,归纳出了一些内容。

在整个调研期间,对笔者印象最深刻的行为规范是不做礼拜的人不能参加苏菲主义教团的迪喀尔仪式活动。所有的穆斯林同胞包括苏菲主义教团女信徒的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奉普慈特慈之名”(Bismillā hirrhmā nirrhīm)说的特别多,早晨起床、穿衣服、吃饭、干活等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说“奉普慈特慈之名”(Bismillā hirrhmā nirrhīm),为了事情都能顺利进行。苏菲主义教团女信徒在碰见另一个人时(无论是谁),都说ssalamu`ljkum,意思是“祝福、早安”,回答者则说W`ljkum ssalam,意思是“我也为您祝福”。在苏菲主义教团女信徒之间没有“你好”(jaxshimusiz)的当代问候习俗。在进入罕尼卡、麻扎等公共场合是也说ssalamu`ljkum,除了对人的问候之外,还是对生灵的慰问。

在举行迪喀尔仪式过程中,妇女们一定要围坐成圈,而且一定要挨得近一些,这有两种解释:1.坐的近一些,大家能有更好的互动,就像传电一般,一个人的投入状态势必会影响另一个人,大家就像一捆扎的很结实的绳子,共同进入状态。2.若有空隙,“撒旦(Shjtan)+⑤”会坐到空隙中,会影响迪喀尔仪式的神圣性、纯洁性;做“艾里卡(Hlq)”的时候身体要前后摆动,身体向前朝摆动时头一定要拜的低一些,越低越好。而且罕尼卡里不能有生命物体的图像出现,即使饮料瓶的标签都要撕掉,有一次发现,阿吉奶奶因为院子里的冰箱上面没有盖上一块布来遮挡上面卡通人物的图片而生气。

妇女来参加仪式活动时对服装还有一定的讲究。她们习惯穿长衣服,头发不能露着,一定要系头巾,而且不能高高地盘起头发,必须要把头发扎低,否则看上去就会有两个头,“撒旦”会站在盘起的头发上,做的礼拜念得经文都将变成徒劳。仪式活动过程中,没有固定的人维持纪律和秩序,都在彼此监督和被监督,互相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仪式活动结束之后,每个人都要相互握手,握手时必须双手跟对方握,握手的同时说:“ssalamu`ljkum”。

[注释]

①中国新将伊斯兰教谢赫、贤哲及显贵之坟墓或纪念冢的通称。亦译“麻乍尔”、“玛杂尔”等。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拜谒之处”,引申为“先贤之坟”、“伟人之墓”。

②马启成、丁宏.中国伊斯兰文化类型与民族特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07—112.

③伊斯兰教职称谓。

④念《古兰经》给人治病的女性。

⑤《古兰经》中记载的专唆人类做坏事的恶魔。亦译“撒旦”、“色旦”等。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诱惑者”、“教唆者”。

[参考文献]

[1]韩中义.西域苏菲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菲神秘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与民族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上一篇:对图书馆网络化建设中提高馆员素质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增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