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名城市医务人员与93名县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水平比较

时间:2022-02-26 12:51:45

128名城市医务人员与93名县医院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水平比较

【关键词】工作倦怠;医务人员;工作压力;人格特征;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2.6,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36-02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05

工作倦怠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Maslach提出:工作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去人性化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低落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1]。医务人员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一直以来都是工作倦怠研究的主要群体[2]。本文以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和山东省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与县医院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水平差异及相关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从北京市选取两家三甲医院,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其中临床医师36人,护士70人,医技人员16人,管理人员6人。从山东省两家二级县医院抽取医务人员100人,收回有效问卷93份,其中临床医师42人,护士36人,医技人员13人,管理人员2人。

1.2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称,收入水平,工作特点,家庭成员情况,健康状况等。

1.2.2马斯勒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3]

共22条目,分为3个分量表: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每项0(从来没有出现过)~6(每天都有)点计分。其中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采用正向计分,得分越高,则工作倦怠程度越强;低成就感分量表采用反向计分。

1.2.3职业压力指标量表(The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OSI)[4]

包括6个分量表(见表1)。每项1(非常肯定不是来源)~6(非常肯定是来源)点计分。

1.2.4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ysenck Personality Queationnaire,EPQ-RSC)[5]共 48 个项目,分为4个分量表,分别测量神经质、外向、精神质和测谎分数,分数越高,说明神经质/外向性/精神质/掩饰性程度越高。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城市与县医务人员各量表评分比较

城市医务人员的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本身、角色模糊/冲突、工作中人际关系冲突、单位制度或氛围不好、工作家庭冲突、神经质得分均高于县医院医务人员,而外向、说谎得分低于县医院医务人员(表1)。

2.2城市与县医务人员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情感耗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为因变量,职业压力指标量表6个分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的4个分量表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考察以上因素对城市与县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预测性。结果显示,进入城市医务人员成就感降低的回归方程的是职业发展受阻,可解释总方差的6.4%(R=0.271,R2=0.074)。家庭经济压力、说谎、职称和神经质进入县医院医务人员情感耗竭的回归方程,可解释总方差的33.5%;受教育程度进入县医院医务人员去人性化的回归方程,可解释总方差的11.2%;工作家庭冲突进入县医院医务人员成就感降低的回归方程,可解释总方差的7.4%(表2)。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与县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倦怠,工作压力来源以及人格特征方面均存在差异。工作倦怠不仅和工作相关因素有关,而且和家庭因素、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这与以往对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研究的结果一致[6-8]。值得注意的是,导致城市医务人员和县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因素不同。城市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主要来源是职业发展受阻,而县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的主要来源是家庭经济压力和神经质等方面。鉴于城市和县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具有不同的特点,医院的管理者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有针对性地减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水平。

参考文献

[1]Maslach C.Understanding burnout:Definitional issues in analyzing a complex phenomenon[M].Beverly Hills.CA:Sage,1982:29-40.

[2]李兆良,高燕,冯晓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160-162.

[3]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4]Lu L,Cooper CL,Yen Ching,et al.Chinese version of the OSI:A validation study[J].WorkStress,1997,11(1):79-86.

[5]钱铭怡,武国成,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6]Leiter MP.The impact of family resources,control coping,and skill utiliz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rnout:A longitudinal study[J].Human Relations,1990,43(11):1067-1084.

[7]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乏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2000,35(11):645-649.

[8]Schaufeli WB,Enzmann D.The burnout companion to study and practice:A Critical Analysis[M].Philadephia:Taylor & Francis,1998.

2009-07-03收稿,2009-12-17录用

上一篇:北京综合医院有无自杀意念的重性抑郁发作患者... 下一篇:我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