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给了我存在感”

时间:2022-02-25 10:24:59

中文名:黄西

英文名:Joe Wong

出生于吉林,朝鲜族,已婚,42岁,本科就读于中国吉林大学,24岁到美国留学,5年后取得得克萨斯州莱斯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30岁时进入一家基因制药公司从事科研工作。32岁首次在美国晚间节目秀中表演脱口秀,正式出道。此后到多个美国热门节目中表演,2010年受邀到白宫为新闻记者年会演讲,2011年出版自传《黄瓜的黄,西瓜的西》。

你为了什么而活着?换言之,什么能让你产生存在感,让你在茫茫人群中找到一个自得其乐的位置,在茫茫时空中睥睨一切地稳稳地站着?是金钱,权力,爱情,理想,还是孤独?Joe Wong给出的答案是:幽默。

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在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网站Mitbbs。当天二十大热门话题中,5条火药味十足的标题提到同一个名字“Joe Wong”。我不以为然。Mitbbs最流行的话题不是八卦就是八卦,于是我理所当然地以为Joe Wong不过是另一个被抓住的出轨的丈夫。

但很快,这个名字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这才发现,Joe Wong是一个在美国用英语表演脱口秀的中国哥们。与总是表现得极其聪明和敏捷的美国脱口秀艺人不同,Joe Wong戴着一副傻乎乎的黑眼镜,留着离“时髦”二字很远的发型,表情笨拙,身体僵硬,两道直挺挺的目光里似乎空无一物。

但他一开口,或者一停顿,偏偏能戳中人的笑点。

身边的美国留学生们为了喜欢还是讨厌Joe Wong分成两派。喜欢他的人认为他是第一个成为美国脱口秀艺人的“英雄”,为中国人长脸;讨厌他的人认为他故意以一幅中国傻瓜的形象讨好美国人,给中国人丢脸。

再后来,国内朋友在网上聊天时突然问:“你听过黄西的笑话吗?”我一愣,“黄西”是谁?搜索一下,才发现“黄西”就是Joe Wong的中文名字。

如果一个在海外使用英文名字的华人,能重新在国内以中文原名赢得名声,那说明,他真的火了。但同时,争吵声也跟着蔓延到国内,赞的,骂的,挺的、贬的、崇敬的,不屑的,都如同滔滔江水,奔腾而来。

但即使是那些最具有民族自尊心、最容不得丝毫有损国体行为的人,也不能否认,黄西的表演极具个人风格。他的笑话不太涉及政治、极少带“色”、也绝不拿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或口音取笑逗乐。他的笑话透着一股浓浓的平民味道,从日常生活的一桩桩不起眼的小事中提炼出来,却折射出人生的酸甜苦辣,时常让人动容,偶尔还让人不由地想思考一下。

也许黄西的笑话不够辛辣、不够刺激,但他的笑话是从人生百态中拧出来的醋汁,有点酸,有点甜,喝完后总有点回味。

但在我看来,最让人回味的除了黄西的笑话,更是他看似离经背道的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十几亿人口的选择不是越来越多元化,反而呈现出一种日益一元化的特点。赚大钱,发大财,跻身既得利益集团,似乎不如此无法产生满足感,不如此也无法体现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在这种主流意识的滚滚浪潮中,黄西的人生选择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作为一个24岁才来到美国的中国人,花了5年时间拿到化学博士,在跨国公司有着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年届30岁时,从无表演经验的黄西决定成为一个脱口秀艺人。

十年后,他成功了。

即使你不欣赏他的笑话,你也无法不欣赏他为自己的人生创造的这个奇迹。

卓别林有句名言:“幽默给了我存在感”。黄西说,他百分之百同意。的确,只有这个理由,才能支撑他,支撑他做出选择,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Q=《旅伴》

A= 黄西

Q:出名后生活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A:经常接受像这样的采访,有时会在机场和超市里被人认出来。其实,成功并没有改变我什么,我仍然是过去的那个我,写笑话,讲笑话。

Q: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幽默的人吗?什么原因导致你花这么大力气去做一个美国的“相声演员”?

A:我平常算是个有些幽默感的人,但我会非常关注幽默表演,比如脱口秀、肥皂剧和喜剧电影中的幽默元素。

有三个原因支持我坚持了这么多年。第一,我热爱幽默。幽默是人生中最让我上瘾的东西。每当我听到一个有趣的笑话,我就想模仿它或者改编它,让它变得更好玩。当我在舞台上讲笑话,我感到我与台下的所有人心灵相通,处在同一个脉冲频率上。卓别林曾经说,幽默给了你存在感。我百分之百同意这句话。第二,虽然我24岁才来到美国,32岁才开始学习脱口秀,但我想证明亚洲人也可以很幽默。这种挑战的感觉刺激着我。第三,还有一个社会环境的缘故。移民对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是美国社会种重要的一部分,但他们经常被忽视。我注意到,在主流媒体中,移民的故事总是由那些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移民后代来讲述的老一辈故事。我希望能够从一个移民自己的角度来讲述移民自己的故事。

Q:今天,很多中国人都以赚大钱为目的,认为那是成功的标志。去当一个“相声演员”,尤其是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讲相声”,一开始肯定会被认为是一件没有前途的可笑事情吧。

A:的确有一些中国朋友说我是“不务正业”,即使我的妻子一开始也不理解我。后来我带她去我表演的酒吧,她看见我的表演,认为我的确有这方面的才华。她不希望我因为她的缘故放弃某样我真正热爱的东西。我感谢我的妻子。

Q:在美国“讲相声”对你来说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A:劣势是缺乏对观众的了解,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到美国时已经24岁了。很多美国本土的表演者可以讲他们的童年玩具、摇篮曲、老的电脑游戏和电视节目。但我没有那样的笑话。有时我觉得我比其他的美国表演者要落后24年。

但是,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一旦我对自己的表演风格感到自信,我就能讲出其他人所没有的笑话,比如我在中国的童年生活或者作为移民在美国的适应过程。

Q:你的表演风格是什么?

A:我是一个以不同视角观察美国的旁观者,而且我有美国本土人完全不了解的移民故事。

Q:和其他一些同样在美国表演脱口秀的外国人,比如印度移民Russell Peters,你觉得你的特点是什么?

A:Russell Peters不算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移民。他出生在加拿大,与美国的文化和语言都非常接近,所以美国有很多成功的加拿大表演者。他的笑话多是拿不同种族的人,比如中国人、印度人、墨西哥人等取笑。我的笑话主要是关于美国社会、美国人和美国文化,就像一面镜子,美国人能从里面看见自己和这个国家。

Q:你为什么选择这种表演风格?

A: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不知不觉中就这样了。一些人说,看我的表演,就像坐在客厅里和我闲聊。我在舞台上语速会比较慢,这样人们能充分地理解我的意思。

Q:你最喜欢的喜剧演员是谁?你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

A:Mitch Hedberg,非常有智慧的幽默;Woody Allen,伟大的脱口秀表演者、作家、演员和导演。他的喜剧综合了超现实和哲学元素;George Carlin,涉猎了喜剧表演的所有领域。我从他们所有人那里学到一点,在舞台上表现幽默是一种高贵的召唤。

Q:你觉得你在美国像“大山”在中国吗?

A:不太像。我在美国没有老师教我。我自己一字一句地写笑话,然后表演,全靠我自己一个人。

Q:你怎么看待网上的一些评论?有人很喜欢你,但也有人说你故意强化中国书呆子的负面形象。

A:我不太关注网上那些议论。我就是我。我不会去赚取廉价的笑声。我自己就是一个书呆子,但不是一个所谓有负面形象的书呆子。而且有很多白皮肤和黑皮肤的书呆子。姚明证明了中国人不都是书呆子,我就来证明中国人也是很幽默的。

Q:你能解释一下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幽默感吗?他们是不是有比较大的差异?

A:从深层次来讲,我相信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幽默感是相同的,所以卓别林的电影能让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差别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如果一个笑话基于思考和逻辑,那么这个笑话就能让所有人发笑。比如我的这个笑话:“如果我死于一场车祸,我希望我的车撞在一辆运水泥的车上,因为那样,我就能在死后立刻变成一座雕像。”

如果一个是基于英语的语言特点,那就很难被直接翻译,使中国人发笑。比如我的这个笑话:我的邻居说,“Joe,绝对不要说绝对不要。”我说,“但你刚刚说了两次。”(My neighbor said to me,“Joe,never say never。”I said,“But you just said it twice!”)这个就很难翻译。

Q:你觉得美国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你?

A:美国文化鼓励创造、真理和毫无保留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一些知名的美国人物,比如George Carlin,Woody Allen,Obama,Eminem都激励着我。他们都全神贯注在追寻他们的梦想上。我觉得,只要有百万分之一的机会能够到达一个领域的顶点,我也会坚持做下去。而且,美国文化鼓励个性和多元化,欢迎不同的声音,这也给了我发展的空间。

Q:如果中国年轻人也想追求他们“不太现实”的梦想,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A:即使是中国老人想要追求“不现实”的梦想,我也会对他们说,加油!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在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且记住,要在今天这个时代成功,你必须做多种准备。追求梦想的同时,你必须要养活自己和家庭。

Q:最后,能说一个你最喜欢的原创笑话吗?

A:任何喜剧表演者的回答都会是刚刚想出的那一个。所以目前我最喜欢的笑话是:“我喜欢丢垃圾,你喜欢捡垃圾,所以我们很适合搞在一起……”

上一篇:迈巴赫 珍藏汽车 下一篇:他者荐书――本期荐书人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