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爱,比爱更重要

时间:2022-02-25 04:26:16

爱是一门艺术,教育之道,贵在有爱。但我们必须明白,比爱更重要的是要会爱。既不能让我们的爱泛滥成灾,也不能让爱无所适从,更不能让爱变得急功近利。

明天孩子们就要进入中考的考场了,我总算有了短暂的空闲,可以坐下来看看书,做点自己平日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办公室打扫得很洁净,孩子临走时送来的栀子花的清香氤氲在空气里,很温馨。

打开电脑,群里一个链接吸引了我,题目是《我给儿子当孙子》。 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父子之间的纠纷,父亲已年过半百,从事繁重但收入微薄的搬运工作。由于老伴早已去世,父亲就非常溺爱儿子,对儿子百依百顺。儿子和儿媳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做起了“啃老族”。此时为了要得到父亲房子的补偿款而闹到了电视台。虽然这个节目后来被爆料电视台为迎合大众口味以赚取收视率而造假,但类似这种因为溺爱导致子女不孝的现象在我们的身边确实是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有渐增的趋势。看到这里,我本来很轻松的心情蓦然变得悲哀起来,浓浓的,挥之不去。

不久前,看过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家”刘墉的一段话:“今天有多少孩子跟父母讨价还价,既要美国式的自由,又要中国式的宠爱,却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然而这批孩子进入社会后,既要美国式的公司福利,又要中国式的铁饭碗,却没有美国员工的自律和中国传统的忠诚。从小讨价还价,长大后失去原则,该讲情的时候讲理,该讲理的时候说情。这是我们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缺失理性成分的结果。”精辟的话语令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的教育现状,孩子越来越难教,成绩不好的难教,成绩好的也难教,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孩子敬畏一个老师,不再单纯的因为这个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 更多的是因为这个老师“为人”厉害,害怕的是严厉的态度与惩罚。现实中教育的难度远远地超出了教学的难度。孔老先生和他的弟子们为我们留下的美好和谐的教育画面难道要成为绝唱?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孩子到底都是怎么了?我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开学初发生的一件事也许让我找到了一点原因。

班里一个可爱的男孩,很聪明,在老师面前也很温顺,但就是不肯学习,基本不写作业。我和他沟通后,他表示自己想学,可管不住自己,于是我向他的家长寻求帮助,当着孩子的面拨通了孩子妈妈的电话,和她说了孩子的情况,并请她晚上能抽空督促孩子。哪知道话音未落,那边就传来了孩子妈妈愤怒的声音:“你们老师每天打电话来,烦不烦啊!不是这个老师找,就是那个老师找,他不学习,我有什么办法?”在她无休止的抱怨中,我只好挂断了电话。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后来,孩子妈妈可能感到自己的做法欠妥,发来了几条长长的短信诉说她的痛苦,大意就是孩子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的,没好习惯,孩子学好学不好是自己的事情,她没办法等等。我只能沉默,好在孩子还懂事地常配合我的工作,和我说说他心里的想法。说原来他生活在爷爷那里,而到了初三妈妈把他接回来,为了看管他的学习,可妈妈没有陪他,而是放学后把他送到一个办学点,由老师陪着学习,可在那里多半就聊天了,晚上回家就睡觉。我还和班主任一起,与孩子忙碌的父亲沟通过,但收效甚微。我们做老师的,无法左右家庭教育。我曾想,这个孩子已经很好了,在这样母亲的影响下,他从不顶撞老师(据说在家里早已开始顶撞父母),我们已经该感到幸运了!

那件事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在孩子成长的阶段,做父母的责任有时更重要些。回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不难发现,多数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问题家长。当然教育绝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也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合力。

我不由得又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

某日一大早我来到教室带早读,有人开了吊扇,有孩子在扫地,空气里到处都是飞尘和梧桐树的飞絮。早来的孩子坐在教室,不停地打着喷嚏。于是我动员孩子们拖拖地,一声令下,孩子们都开始动起来,尤其平日里在我眼中学习不好又很顽劣的孩子非常卖力地干着,那瞬间,我被深深地感动!只几分钟功夫,教室里便清清爽爽了!我们在干干净净的教室里准时开始了当日的早读,此时我眼中的孩子们都那么可爱,满心里涌动着的是欣慰与温暖。

第一节课是在另一个教室。人多,很热。刚一上课,就有孩子打开风扇,瞬时眼前灰尘四起,风扇下的几个女孩子急忙捂住口鼻,我赶紧让孩子关了风扇,顺便说了刚才拖地的事,并倡议下课也来拖拖地,营造整洁的环境。于是继续上课。下课后,我让几个平日在我眼里非常优秀的同学去拿拖把,把地面拖一拖。几个孩子陆续站起来,走出去,我以为他们去做了,可是后来却发现:没有。他们只是走出去,确切的说是躲出去了。于是我开始点名动员,终于有两位同学去洗了拖把,开始劳动,总算把地面清洁了一遍。那几个好孩子尽管在我点了他的名字,并且和他们开玩笑说我们要做个“新好男人”,要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有责任感之后,依旧没做。

两节课后回来坐在桌前,心潮难平的我记录下了这件事。为什么我眼中的成绩上优秀的和暂时落后的学生在打扫卫生这件事上体现出这样大的差异?

我这里想说的不是孩子们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对孩子评价标准的问题。一粒正常的种子播撒到田地里,要想让它正常地发芽、生根、萌枝、长叶、开花、结果,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要勤施肥浇水、常除草培土。植物的生长如此,孩子的成长应亦如此。以此类推,知识的传授、生命的润泽更是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就在充当着园丁的角色。教育该是整个社会中成人们共同承担的责任。爱是一门艺术,教育之道,贵在有爱。但我们必须明白,比爱更重要的是要会爱。既不能让我们的爱泛滥成灾,也不能让爱无所适从,更不能让爱变得急功近利。就如同要种好庄稼,必须把握好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种种环节一样,倘若违背时令,错过季节,或者不顾对象的需求,都可能出现“爱也是一种伤害”的可悲结局。

怎样做才叫会爱呢?我们首先要摒弃一个错误的观点,很多人认为给孩子创造了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德兰修女说过:“饥饿并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也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也指受到排斥和丢弃。”是啊!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与爱的心灵的饥饿啊!爱孩子不是仅仅给他最好的物质生活,毕竟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是生活在我们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了,他们衣食无忧,温饱不愁,几乎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满足;但孩子们的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的丰饶如约而来。相反,物质的刺激已经对孩子们不再有太多的诱惑力,带来的却是父母的责怪与抱怨,多了的是孩子的焦虑与麻木。很多孩子好好的日子不想过,选择离家出走,有的甚至放弃生命,这正是因为孩子们缺少精神的补给啊!所以更重要的还要给孩子植入一种精神,培养优秀的品质,这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职责。

曾听过一个圆头和尚整理花草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信徒在礼佛后去花园散步,看到一个负责园艺的圆头和尚,正埋头整理花草,只见他把一些好好的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个盆中;或对着一些枯枝浇水施肥;对一些没有花草的空盆,也不忘松松土。信徒不解,求教。和尚头也不抬地说,对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杂乱的花草,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换盆是为了使花草离开贫瘠,接触沃壤;给枯枝浇水,是因为那些枯枝内还有无限生机;松动旷土,是因为泥土中也有种子等待发芽。说的多好啊!这位圆头和尚是智慧的,他真正爱花,也会爱花。既重视花草的成长规律,又照顾到个体的差异,可以想象,他的花园里该是一种怎样美好的景致啊!

照顾花草,和我们教育孩子是一样的!我们要看孩子缺少的是什么,这样才能知道该采取相应的办法去教育。为了让孩子们改正缺点,去除一些陋习,就去做一点“裁剪”功夫;在孩子受到伤害和挫折时,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重整旗鼓;在孩子萌发好的想法时,就为之创造条件,帮他们实现目标;在孩子该承担起责任的时候,就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孩子把责任扛在肩头。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简单而自然,但需长期的坚持与耐心。

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少人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正如开篇说到的那个父亲一样,现实中有多少这样无奈的父亲啊!你越俎代庖,把孩子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孩子还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能力怎么培养呢?再如在电话里埋怨我的那位母亲一样,她把孩子从爷爷那里领回,是想要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可却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恰当的方法。

(下接第10页)

(上接第9页)

“童话大王”郑渊洁讲到如何教育孩子时,曾说: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孩子做个榜样。言传身教的效果比语言的说教要强无数倍啊。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亦如此。身为教师的我们每天关注的是什么?是否感觉到了有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是否发现很多孩子缺少很多应有的习惯:见面问好被他们视为多余;礼貌用语被他们称为矫情,举手之劳却总是推脱逃避?而这一切,是否源于我们自身的关注点出了问题?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探寻我的困惑之源,就是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现在我明白,想让孩子能在生活中主动去承担责任,少一点自我意识,多一份奉献的精神,是要靠我们教育者的引导与影响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育信念的最主要原则定为:“保护好孩子敏锐的感觉、良心和心灵的纯洁,不使心灵迟钝、凶狠、残忍,不让它变得干涩、生硬、呆滞、麻木。”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保有本心了。可是我们现在多数教育者关注的却不是这些,只关心成绩,而缺乏做人的教育与培养,更不会理会孩子们心灵的需求。到处充斥着违背常识的 “教育”,到处都是“急功近利”之举,而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不尽如人意;所以才会发生小小年纪的孩子就选择逃避现实,走上不归路的现象,才会造成那些高学历的学子只是因为嫉妒就残害舍友的悲剧。也许,作为普通教师,对这样的状况只会感到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认识到问题的实质,真的感觉到这样做不对,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也至少可以不推波助澜。反之,如果孩子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勇于担当,什么知识会学不好呢?法学家吴经熊先生曾经说过:“现代文明的全部不幸,就是人们太爱科学,却太没有爱的科学。”这也许说的就是这类现象了,于是我深深感受到老师们说的被宠爱的乖孩子难带的苦衷。

由此看来,爱孩子,似乎又不是修剪花草那么简单了。把孩子比作花朵固然富有诗意,但似乎又不太恰当,因为花时太短,且只开一季。孩子更应像一棵树,一棵将来要成为栋梁的树,它有自己的根系和成长的过程,无论哪一个过程都该有独特的风采与价值。在这个过程里,他需要我们教育者们的细致、平和与耐心,需要我们浇水、施肥与修剪,更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坚持做下去。我们既是教师,又多为人父母,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不仅懂爱,并且会爱的教育者吧!

上一篇: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CBE视域下的法律职业教育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