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前调查 第3期

时间:2022-02-24 11:21:45

实践证明,开展审前调查,对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状况,发现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找准审计切入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搞好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前奏曲。

一、严谨细致,减少缺漏。审前调查是审计工作开始的标志,同时被审计单位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好有关准备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借助政府信息平台、网络、会议等,积聚审计信息源。当确定一个审计项目后,要进行实地调查,翻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走访相关部门(财税、纪检、主管部门等),搜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财务隶属关系、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同时,注意加大对非财务资料的收集,如经济担保、信贷等经济合同。在掌握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经营范围、资金流程的基础上,从总体上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理性、实施审计的重要性及风险性,促使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积极慎重对待审计工作。

二、深入分析,综合判断。利用已取得的资料,通过分析复核等技术方法,找出筛选重要异常情况,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和思路,选择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审计策略和审计步骤。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关注,如确定一个单位的资金流向时,要考虑其收入来源。除了正常的拨人经费(财政拨人、上级主管部门拨入、专款),还有预算外资金、其他收入等,要考虑这些收入的构成,哪些是收费构成,哪些是创收、出租收入,这些收入中哪些容易出问题,凭借职业本能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同样,在确定支出等项目时也一样。还要注重一点,若是利用计算机收集电子数据,还要考虑了解其使用的版本、数据库结构,然后收集筛选,确定重点,随着审计项目的不断深入,逐步调整审计步骤和方法,使审计工作不走弯路。

三、把握尺度,详略有别。《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规定,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必须进行审前调查。根据每个项目的规模和性质、时间和人员安排,以及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程度,主审人员必须把握好尺度,对规模较大的审计项目,被审计单位量大面广、分布范围广泛、情况复杂的,要安排进行较为详细、深入的审前调查,反之则可以安排相对简单的审前调查。通过审前调查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审计法规文件,强化相关专业知识,选择好对口、适用的审计技能方法,以使审计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作者单位:华县审计局)

上一篇:库存现金盘点应掌握的技巧 下一篇:一刀砍掉35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