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2-24 01:47:00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关系我国整体利益、顺应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我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为此,应通过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文化自强、加大政府扶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等途径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文化 “走出去”战略 现状 对策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因此,深入解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审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探讨其面临的困境及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对于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解读

应对文化全球化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竞争日趋激烈,西方价值观念、社会范式和文化准则等在强势经济的掩护下涌入中国,悄悄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社会心理与价值观念。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确保民族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独立,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但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贡献力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丰厚的文化资源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传承优秀民族传统的历史必然。中华民族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实践着文化“走出去”的各种方略,从汉代开始中国便与波斯、印度、东罗马等国开展了文化交流,盛唐时期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之路”、“茶叶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等进行交流与融合,极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迈开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步伐,从洋务运动到,再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华民族始终没有放弃学习与探索。当前,中华文化理应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之中,用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丰富全球文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成效。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继承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精髓,倡导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将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体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战略层面,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范围与渠道的拓展,已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文化合作关系,建立了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和国际合作平台,文化产业发展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借船出海”、“造船出海”、“购船出海”、“银企合作”等多种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品牌跨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面临的问题。在东西文化对话的世纪转折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仍然不足,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中表现出接受与退却的弱势。

一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不足。中国已开始了文化“走出去”的征程,但中华文化的文化吸引力还明显不足。目前,各地过分注重文化产业化进程,忽视文化传播的内容、文化产品的质量,造成文化产品质量滑坡、缺少创造性,这成了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短板”。中华文化“走出去”应以版权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核心,但我国的文化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即文化创意能力,没有原创品牌。

二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将之融汇于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人生境界、人生态度的理解与领会之中,成为中国人理解世界、把握现实、领会人生的内在依据,这些价值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精神支柱。但是,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只是以片面化、零碎化的方式呈现给西方世界。我们输出的武术、茉莉花、民间剪纸等,多是通过象征符号向西方世界勾画“中华文化”,缺少中国文化的精神母体,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文化价值、民族精神。

三是当代精神总结不足。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应该是国家制度中的价值观、社会创新能力、国家的理论话语权、国家的价值影响力等,应该是一个国家在化解人类生存困境方面的智慧与文化创新能力等。在这方面中国有许多优势,如中国有过伟大的思想家、文化经典等,有过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代中国的文化优势却很弱,缺少经典文化作品、缺少文化创新,意识形态宣传简单化且流于形式,这充分说明我们在当代精神总结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四是缺少国际视野与文化适应能力。当前中国“走出去”的文化作品在内容、制作等方面都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着很多差距。虽然各国的历史文化、价值信仰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但对人权保障、法制建设、人性自由等基本价值理念,各国是一致认同的。中国缺少设置全球议题的能力,很少能提出人类文明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公共产品规则制定方面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等国家。

五是中国文化失语。目前,人们过多关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信仰,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精华的学习与吸收,传统文化失语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制约。传统文化失语首先体现在国际传播中的语言应用上,面对英语的强势渗透,汉语正在节节败退。在我国大学教育中,语文教学逐步被边缘化,而英语学习却被贯穿到大学教学的各个阶段,英语几乎成为评价人才的尺度与标准。

同样,当前仍存在着学术与科学体系话语权的失衡。美国、英国等国的学术、科学体系的规范与模式是全世界的规范与模式。中国文化的失语还表现为核心价值观的失语。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与对外传播严重不足。中国出的书在美国一般被认为是宣传品。中国传统文化远远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思考

综合国力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亨廷顿认为,文化总是追随着权力。强大的综合国力会提升国家的自信心,增强国家的文化吸引力,相反,实力下降会产生自我怀疑与认同危机。纵观世界历史,可以发现国家强盛之后,其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就会引起其他文明的关注。当前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张不只是中国的主动传播,更是其他国家的主动接受。

因而,提升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走出去”,其根本要求就是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此,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基础性条件。

文化自强是文化“走出去”的根本出路。文化自强是增强国家文化吸引力的根本。美国的文化产业是非常发达,其核心则是美国式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以及新教与资本主义结合的伦理精神。美国的学术著作、好莱坞电影等都渗透着自由民主、人道主义与个人尊重;韩国推行“文化立国”的国策,深入挖掘儒家伦理,并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之中,形成了有儒家伦理情怀的“韩流”。

因此,我们应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应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资源,提取其中有穿透力与生命力的因素服务于中国文化,同时应将中国人的立国、做人精神依据与文化根脉传承下来,推进文化内容与文化载体的创新。只有形成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才能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坚实的支撑。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相互发展、相互渗透的结晶。因而,应将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文化产品制作之中,以高科技为载体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掌握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主动权,不断推进文化内容、传播手段、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产生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应克服片面注重科技的问题,科技是文化发展的手段与途径,而科技手段承载的思想内容、价值观念等才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只有以更成熟、更理性的文明引导科技、运用科技,才能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政府支持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文化传播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其背后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政企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应为文化战略、文化“走出去”立法,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目标等,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制度支持;应发挥政府干预市场的作用,通过体制与政策创新,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还应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话语权,有较强的文化创新能力。因而,我们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思政部)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篇:“说课”例谈 下一篇:“雷锋号”列车如何弘扬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