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绩效管理在政府部门的运用与创新

时间:2022-02-23 05:33:17

浅析企业绩效管理在政府部门的运用与创新

【摘要】政府绩效管理是在设定的政府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提供政府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管理的过程。可以说,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深入研究政府绩效管理问题,探讨其在我国的实施路径与完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政府行政效率,优化政府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运用和创新

1.政府绩效管理的内涵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绩效指的是个人或组织,完成某种任务或者达到某个目标的行为,通常是有功能性或有效能性的表现。所谓政府绩效管理是在设定的政府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政府部门提供政府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监测,并作出系统的绩效管理的过程。可以说,绩效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2.政府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

政府绩效管理指标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业绩、资源利用、生产力和管理成本指标。

2.1业绩指标

业绩指标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政府目标的实现情况,包括是否充分就业,物价是否稳定,经济是否持续增长等;政府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效益,包括税收总额GDP的比重,政府支出占税收总额的比重等;政府的社会效果,包括公民对社会公平和公正是否充满信心,人们对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保护的程度是否满意等。

2.2资源利用指标

这种衡量是指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可提供的或可获得的人员和设施时间的利用比例。主要包括生产力指标、政府成本指标两项,这些衡量可以说明执行问题和资源的利用情况,资源利用衡量的目的在于增加利用资源价值的潜力。

3.当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思考

严格说来,传统行政模式下的公共部门运作也讲求绩效观念,即追求行政效率。但是,与公共管理模式下所实行的绩效管理相比,传统模式的绩效思想是狭

隘的,不可能形成名副其实的服务型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进行绩效与评估的确十分困难,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3.1政府部门产出难以量化

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把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再据此进行绩效评估。这种做法在私营部门里基本不构成问题,但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远比私营部门复杂,由于公共组织作为具有特定公共权力的责任实体,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在进入市场的交易体系后不能形成一个反映其生产机会成本的货币价格,带来了对其在数量上用正确技术测量的难度,同时公共组织缺乏提供同样服务的竞争单位,因此,就无法取得可比较的成本和收益数据。

3.2组织目标难以确定

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公共组织的目标自然是为公众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它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但是,在公共组织这个大系统内部又分成许多职能不同的公共机构,它们在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上都各有特色,为自己量身定制更合适的组织目标才是重中之重。总体而言,许多公共部门设定的目标往往不能完全达到针对性、实践性、可行性三方面的要求。

3.3建立绩效指标的困境

从目标和指标的关系上来说,目标通常表达的是一种抽象概念,带有一定的原则性,而指标则是目标的具体化,更具操作性。在实际操作中,绩效指标的难确定性和不可度量性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制定与品质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评估的主要限制,同时,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域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样,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难以体现公平性,除此以外,评估指标难以摆脱主

观片面的干扰和影响。

3.4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对于绩效管理如何才能在中国得以有效实行,现在的学术理论界主要是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而且,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是政府政策部分。政府项目的评价工作则由经济学来承担。诚然,运用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成果来研究绩效管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理论上将两者的适用范围做出上述的界定,做法可能过于泾渭分明了,这对政府的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不利。

3.5实践盲目

在自身准备不足的同时,理论和实践也发生了脱节现象,导致绩效管理在实践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对于理论仍须不断完善,因此在对实践进行指导的过程中难免会进入误区。另一方面,即便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对于组织结构还没有完全摆脱原有官僚制模式的组织,依然有一些存在办事懒惰、流于形式的弊病。

3.6绩效管理体系不科学,评估尚未形成制度

我国尚未建立和健全遵循国际惯例、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完整有序并切实可行的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绩效管理还停留在落后水平上,评估的方法多在定性方面,较少采用定量方法,导致评估结果不够科学,评估自然就不准确。我国对政府绩效管理,既没有明确的制度要求,也没有建立健全专门的评估机构,政绩评估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要不要评估、怎样评估完全是看形式,拍脑袋行事。

4.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运用和创新

4.1应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这套指标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指标设计应把握“4E”即经济、效率、效益及公平,指标尽量体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二是指标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准则;既要考核已经表现出来的成绩,又要考核潜力绩效,以体现公平。三是指标设计不能盲目地借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应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4.2绩效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制度规定要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法律效力,必须要有得力的领导机构来组织实施,否则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同样,对于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主体体系。

4.3通过实践经验来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绩效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是绩效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绩效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以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效率和持续化,为提高政府绩效提供保证。

4.4促进内外沟通协调,完善监管机制

政府部门的职责就是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同时,接受它们的监督和管理,使本部门的绩效水平达到最佳目标。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一种多元化的监管模式来提高政府的绩效管理水平:第一,政府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接受公民满意度的评价。第二,要接受同级人大的监督。第三,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4.5加大在行政绩效评估中公众的参与程度

从政府主导的绩效评估观,走向民众民主参与的民主绩效评估观。我国长期以来行政绩效评估缺乏公众的参与,造成行政绩效目的是服务于某些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没有真正体现人民的需要。因而行政绩效评估要将政府主导与公众民主参与有机结合,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加强、绩效评估过程的透明度,缩小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由公民来选择、界定评估的目标,使得公众的意志和利益在行政活动中得到体现。

4.6将绩效评价与行政问责制有机结合起来

行政绩效评估是行政监督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估强化行政监督的控制机制、导向机制、信息机制和惩治机制。因此,绩效评估理念、评估技术和评估结果应用于行政监督,实现评估指标与评估规范,评估结果与监督效力及评估与行政问责制的统一,从而建立一个绩效型行政监督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凯,周实.关于行政绩效评价法的立法思考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3.

[2]尤晓云.《绩效优异评估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31.

[3]张国庆.《政府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52.

[4]周志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9(1):34-57.

上一篇:试论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 下一篇:雷达液位计在首站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