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师高效研读教材的思考

时间:2022-02-23 01:27:48

高中政治课教师高效研读教材的思考

【摘 要】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考试的依据,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的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程度关系着教学的效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四个方面(即知识结构、教材各部分的功能、《课程标准》、关键词的表意性)探讨了高效研读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教材研读 知识结构 课程标准 关键词意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029-02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是学生考试的依据。教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关系着教与学效率的高低。高中思想政治课既要实施高效课堂、给学生减负,同时又要有效地进行德育,那么,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材进行认真、高效地研读。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而教材是国家课程标准的体现,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才能深刻把握、理解和运用三维目标,在教学中实现三者的统一,实现高效教学。

高效教学,需要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和结构,确切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理念是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把握好了教材,才能让教学有针对性、重点性和高效性,教学才能做到“高瞻远瞩”和“游刃有余”。教材是考试命题的依据,“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以书为本”是各类考试的命题原则,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和学生都必须以教材为本,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可见,教师研读教材的程度和水平、把握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关系着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高效地研读教材呢?笔者结合自己十二年的教学实践,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教材为例,对教材的研读方法做以下探讨。

一 认真研读教材的编写体例,自主构建教材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一本教材、一个单元及一课书的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知识联系。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一门课的主要框架和知识体系,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书读薄”、“胸有成竹”和“知识融会贯通”之效果。如何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呢?可从教材的编写体例着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体例以单元、课、框、目为基本单位。因此,我们也要以单元、课、框、目为基本单位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及每一框在本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单元与单元、单元与课、课与课、课与框、框与框之间的联系,然后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主地从宏观、中观的角度建立教材的知识结构。宏观即是从整本书的角度建立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观即是从单元的角度建立教材的知识结构。自主构建教材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把握教材的主要框架,明白教材中单元与单元、单元与课、课与框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构建教材的知识结构,我们对教材的把握能达到“胸有成竹”和“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 认真研读教材的各部分,充分发挥其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

在《文化生活》的教材中,设有“课堂导入”、“正文”、“课堂导入”、“辅助文”、“综合探究课”和“活动建议”六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正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学习和考试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教学和研读的重要内容,其文字字体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仿宋体和宋体,该部分主要阐述相关的知识原理、结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体现着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我们对正文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在每一课的开头都设有“课堂导入”,它为课堂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服务,对我们的教学活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它进行取舍。在“辅助文”部分设有三个栏目,即“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和“文化名人”,其中,“专家点评”是对教材中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相关链接”是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的资料、事例、数据的引述;“文化名人”是对有关人物的文化贡献和影响的简要介绍。设置“辅助文”的主要作用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正文”的理解。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可以通过“辅助文”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但是“辅助文”不在考试的范围内。“综合探究”是帮助教学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活动建议”设在本单元的结尾,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些活动建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部分教师在研读教材中忽视了“综合探究”和“活动建议”。综上可见,“课堂导入”、“正文”、“辅助文”、“课堂导入”和“综合探究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的,它们都是为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服务的。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准确把握“正文”、“辅助文”、“课堂导入”、“综合探究课”和“活动建议”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充分有效地发挥“辅助文”、“课堂导入”、“综合探究课”和“活动建议”的功能,为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服务。

三 结合《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理念

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该门课程的性质、内容、框架和教学目标,规定了在教师的教学中和学生的学习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指南和依据,而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我们对教材的研究要结合《课程标准》。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呈现方式,我们只有结合《课程标准》,才能深刻明白教材编写的意图和要求,才能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讲授和有效的增减和取舍。以《文化生活》第三课中的第二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为例,教材提供了多种文化传播的方式,即丝绸之路、秦时期的人口迁徙、印刷术的发展、各种大众传媒及郑和下西洋等,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在这丰富的教材内容中,我们结合《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教材要达到的目标是:识记文化传播的含义、途径和主要手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能正确认识做传播中华文化使者的现实意义,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四 把握关键词,利用汉字的表意性快速分析教材内容

中国汉字是象形字,是字形和字义的密切结合,具有直观性和表意性。汉字的表意性为我们的快速理解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我们在研读教材时要把握知识点的关键词,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性,快速理解、掌握和区分教材内容。以《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例,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是考试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素养,但也是我们难于全面掌握的盲点。教材是这样表述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在这里,我们只要从汉字的表意性角度把握、理解好四个关键词,即“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魂”,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中的记忆要素。一提精神纽带,就可以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的知识点;一提精神支柱,就可以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的知识点;一提精神动力,就可以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的知识点,再提到民族之魂,就可想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的知识点。又如在《文化生活》中讲到好几个重要标志,并且容易混淆: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身份”是关键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成就”是关键词);在这里,我们抓住“身份”和“成就”两个关键词,从汉字的表意性理解它们,就能较快地区分它们。

总之,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认真、高效地研读教材,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对教材的研读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以后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和教材改革中,我愿意和广大同仁不断地探讨教材的研读方法!

参考文献

[1]白暴力、朱明光.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关于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的思考 下一篇:美国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