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性视角市场竞争下的盈余管理

时间:2022-02-23 11:02:39

有益性视角市场竞争下的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国内进行盈余管理的历史并不长,对盈余管理性质、特征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要正本清源,首先要追根溯源。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T 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这一定义揭示出盈余管理的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主要凸显盈余管理的消极面。但笔者认为,这些动机只要出于对企业、公司的长远发展,就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是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由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两部分构成。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通过职业判断,通过规划交易、将费用资本化、改变成本分摊和存货计价等途径,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选择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等手段,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另外,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收入也成为部分公司调节盈余的手段。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从以上定义中可得出如下共同结论:(1)盈余管理注重个体利益,注重企业的市场价值,但盈余管理的操作必须符合会计准则;(2)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无论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盈余管理都不可避免。(3)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最终结果与管理者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二者高度统一和结合,就可能产生积极效果,对企业、对投资者、对国家都应是有好处的。

二、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

要正确理解盈余管理的定义需将其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从本质上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合法范围内,通过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等,对利润进行调整,以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盈余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各种方式隐瞒、粉饰和伪造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进行利润调节。从动机上看,盈余管理趋于预定的管理目标,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其中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符合债务契约约束条件,减少经营风险、避免政治成本、合理避税等;盈余造假是管理者自谋利益,偷税漏税等行为。从手段上看,盈余管理是在各种会计政策之间进行选择,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如通过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安排交易发生时点及交易方式,选择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等进行调整;而盈余造假则是以不合法手段进行会计造假,粉饰企业财务报表,如提前或延后甚至虚假确认收入、费用,利用关联方交易转嫁费用等。从结果上看,如果盈余管理运用得当,会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可以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受益,如企业将最符合公司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信息交流,增大社会效益;而盈余造假不以实际生产经营业务为基础实施利润调节,而是凭空对企业业绩进行人为捏造,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决定,损害投资人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安定。由此可见,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是企业作为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应予以理性对待。

三、盈余管理的有益性论证

盈余管理是企业注重个体利益、注重市场价值的结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财经法规,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可以使盈余管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更有效地得以发挥。

首先,可以使公司管理者从本企业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管理者个人利益不是盈余管理的根本目标,但管理者个人利益的取得与企业效益的取得紧密相关。公司管理者需要把管理者个人利益和公司的短期利益及长期利益结合考虑。盈余管理的出发点虽然是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但仍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需要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会计方法达到盈利目的。因此,管理者在努力采用盈余管理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将最符合公司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信息交流,增大社会效益。

其次,可以使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不断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出现较晚。改革开放后财务管理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亟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近年来出现的盈余管理现象,不论是财务管理实务还是财务管理理论都对财务管理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财务管理在生产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企业运用财务管理技术逐渐走向熟练的表现。盈余管理对公司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如能够调节公司利润平稳,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能够削减公司经营风险,从而保证企业资金和原材料供应及销售少受干扰;可以避免受到公众或政府的过多关注而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或被施加额外管制;使企业可以依照税法规定合理、合法避税,适当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有两面性,财务管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仍然不太规范,因此必须在前进中对其不断加以规范。笔者认为,只要将我国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对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就是有益的。这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盈余观念和思路是最主要的问题,但如果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审计制度做后盾,公司的盈余管理也并不妨碍经济发展。

再次,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使财务管理技术在公司企业内部的运用逐渐熟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趋同90%以上,其中公允价值的引用已经进入上市公司部分交易中,但仍然难以操作。这一难题应首先由会计人员攻破,对新准则中要求的问题需要估计未来价值并折现,需要由会计和财务人员计算等问题,若财务、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低,显然不能完成会计国际趋同这一重任。盈余管理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为财务管理人员熟练运用财务管理技能搭建一定的平台。

上一篇:跨组织关系与管理会计综述 下一篇: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