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

时间:2022-02-21 08:18:07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

[摘要] 我国高校后勤实施社会化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尚未达到预期目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尚存较多障碍。本文分析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总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障碍,探讨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效模式与实践对策。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14-03

[作者简介] 王新华,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后勤管理;

梁松练,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后勤改革;

吴世庆,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后勤管理。(广东 广州 51000)

自1999年以来,在国务院、教育部的强力推动下,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体系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与运行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使得高校在节省管理成本、增加办学收入、解决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前阶段的改革势头相比,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略显滞重,该项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重重,障碍较多,前景令人担忧。如果我们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认识不足,将难以进一步推动后勤社会化,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发展。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目前,高校社会化改革现状不容乐观,面临诸多问题,前景令人担忧。

1.原地踏步等待国家下一步的政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学生公寓及相关后勤设施建设中的土地划拨、项目审批、建设取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采取了不少具体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成效。这些政策都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政策环境。正是在这种优惠的政策下,有的学校没有把后勤社会化改革真正提到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有些高校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解不深入,不给后勤投入经费,认为后勤社会化应该由国家社会来管,产生了“等、靠、要”思想,不想干事,于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原地踏步等待国家下一步的政策的状况。

2.重新回到上世纪90年代“小机关、多实体”模式

一些高校在经历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出现了后勤实体效益不明显、运行机制不畅、制度安排低效率等状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运作。针对这些情况,一些高校撤消了后勤部份职能处,将基建、学生宿舍管理、总务、设备管理、劳动服务公司等部门合并,仅保留了后勤处或只保留后勤集团,回到了“小机关、多实体”的后勤管理体制老路子上。

3.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不平衡

从各地高校改革现状看,各高校在改革的深度、广度及程度上,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各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主导作用程度不一,制定政策的力度不一;二是各校后勤原有基础不同,在管理模式、管理水平、现有实力等方面均有差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后勤改革整体发展进程。

4.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不稳定

有些高校在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由于领导更替频繁,政策不稳,发展战略摇摆。常言道“一个领导一个令”、“新官上任三把火”,领导频繁更替是制约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的认识差异,可能形成在没有深刻理解后勤社会化的条件实质内容,不顾社会化条件是否具备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后勤股份制公司的形式或不加分析照搬他人模式进行改革,造成决策与客观实际的需要不相匹配,使得后勤社会化实际运作困难和后勤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阻。

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障碍

从全国来看,目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陈旧

陈旧的管理观念表现为:首先,后勤管理部门将管理理解为“指挥”,而不是服务。其次,后勤组织机构及其员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旧体制、旧机制情有独钟,普遍抱有一种“得过且过”思想,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第三,在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存在忽视管理质量的问题。

2.管理体制落后

首先,从后勤管理的领导体制来看,后勤管理机构从属学校的领导,缺乏独立的决策权。其次,从后勤管理的执行体制看,不少高校把后勤执行机构决策化、权力化,形成作风,导致后勤管理偏离了服务宗旨。再次,后勤咨询体制不健全,体制上存在的典型问题还有:后勤企业是在运作上实行企业化管理,在分配上实行事业化分配。

3.管理结构失衡

很多高校在后勤管理结构上仍然运用的是直线管理结构模式,从属学校领导,没有自身独立的组织机构体系,无法取得法人地位。这样,后勤管理结构无法按照企业运营的规律来设置自身的组织结构,也难以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后勤管理结构形式,造成后勤管理结构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存在着管理渠道多、动作慢、协调配合难度大、不便于决策等缺点。

4.管理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导向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后勤管理的导向目标是“平均主义”,缺乏竞争意识,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向机制不健全还表现在服务工作忽视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忽视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成效与实际利益脱节,形成后勤部门吃学校“大锅饭”的局面。其次,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过于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了对人的多种需要的研究,忽视了其他激励手段的运用,造成了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缺乏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第三,制约机制不健全。后勤管理更多依靠的是制度制约,但现实却缺乏必要的监督机构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5.员工素质较低

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偏低,后勤人员不稳缺编严重、来源短缺,服务思想不牢固。后勤干部大多数是学校任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原有干部是否能够跟上新形势,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有些后勤干部缺乏吃苦精神和创业、开拓精神,贪图享受,败坏了干部形象,在职工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6.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由于外部企业难以进入学校市场,学校的地方保护主义从侧面阻碍了后勤的发展。没有竞争的商业氛围是不合理的,但在原有的体制下其他企业被摈弃在校园之外,在无竞争的体制下,企业的发展动力不强,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而校内企业难以成长壮大,无法向社会拓展,资产产权不明晰,导致后勤企业缺乏发展的基础。

三、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打破高校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将高校后勤置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分工格局之中,按高校后勤应有的功能,重构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处理好上述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排除主要障碍,按照现代企业规律将高校后勤产业组建成为既便于学校控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企业实体,建立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的新型服务、产业、经营、融资和劳资管理的运营机制。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模式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督”的后勤保障体系。具体的实践对策如下。

1.提高思想认识,坚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高校后勤改革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当前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并尽快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不仅事关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而且是高校办学模式、办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高校后勤发展的大趋势。由于部分人仍然延续旧的思想观念看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正确看待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矛盾。

2.开放校内市场,开展校园竞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飞速提高,而高校后勤实体因为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思想保守,不敢也不愿参与市场竞争。校内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局面,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被打破。我国高校后勤服务集团社会竞争的能力普遍不强,是不争之实。高校后勤服务集团“走不出去”,只有死路一条。与其被动地接受被淘汰的命运,不如尽可能创造条件开放校内市场,以“请进来”为主,走“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路线,把后勤搞活搞好。后勤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高校把后勤交给社会去办,这里的社会既可以是来自原高校的后勤集团,也可以是社会上其他第三产业。具体给谁办,完全看双方竞争的结果。在后勤改革的过渡期内,引入适当的校园竞争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服务的改善、有利于学校和师生得到实惠。但目前校园内除基建和修缮市场存在竞争外,其他后勤服务如饮食、接待、商贸基本上都由本校实体所垄断。这些实体由于没有竞争压力,收入稳定,上交有限,因此也没有开发校外市场的动力。有实力的高校可以以集中经营型资产所组成的大实体――后勤集团产业公司,集中精力搞经营,依托校内市场,融入社会竞争,依靠现代管理,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经营所得,支撑起后勤的服务保障体系。

3.高校后勤产业化要继续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

高校后勤应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别于社会上的其他第三产业,高校后勤产业也必须坚持姓“教”,只有在不损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才能追求经济效益。这是高校后勤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公司是经济组织,其宗旨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要实现这个宗旨必须通过追求利润最大化去完成,这必然与后勤企业的教育属性相矛盾。所以如果不顾后勤资产的性质,一刀切地把经营型和服务型资产统统注册为法人实体。可能会在许多有关学校和师生切实利益的服务项目上牺牲社会效益来换取经济利益,最终导致各方不满。如果师生一有不满,很容易引起各方关注,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4.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创造宽松环境

政府重视和支持,首先有利于高校后勤改革获得必要的政策扶持。某些地区由于政府认识不到位,甚至连中央规定的 6年免税政策都置之不理,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仍然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其次,高校后勤大规模的合作与联合只能由政府出面主导和协调,自发联合仅局限在小范围内,松散且没有规模。规模化经营降低了服务成本,高校后勤的集中采购、集中配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降低服务和经营的成本,使学校和师生受益。政府在整个高校后勤管理体质的改革过程中要发挥指挥家和管理者的作用,不要让学校内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学校负责,同时促使高校行政部门尽快转化角色,找准职能定位,从整个高校的角度出发公平地考虑问题,制定改革策略,通过行政方式消除强大的经济组织或人为的力量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阻碍。各级政府应为各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并创造保障后勤服务市场规范、有序、公平、竞争、开放的宽松环境。

四、结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对特殊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高校后勤体制和运营机制的一次大变革。这项改革的核心是体制创新,体现了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发展的与时俱进。历史和实践已充分证明,传统后勤体制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的发展,必须改革。

参考文献:

[1]邓易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风险分析和抗风险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

[2]权淼鑫.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认识[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9).

[3]刘洁.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4]戴尔海.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J].教育管理,2005,(14).

[5]陈艳秋,白海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2).

[6]张林,董春阳.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7]刘海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认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8]朱宝铜.看清形势理清思路齐心协力加快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J].中国高校后勤通讯,2007,(4).

上一篇:论旅游的隐性和谐 下一篇: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