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存在问题的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时间:2022-02-21 01:35:00

基于学生存在问题的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专题测试、面批面改、引导学生说出做题的思维过程、听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试题等多种渠道了解到: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审题不当、思维混乱、表达不清、抓不到主要矛盾;对一些重要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及规律的理解不到位或不透彻,对一些重要的地理过程、地理关系理不清;生活阅历浅、常识不足;考试过程中的焦虑心理和不良习惯等问题是导致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采用了一些精细化的备考复习策略

一、规范解题程序,梳理答题思维,进行针对性训练

每到课间或课后,笔者身边总是围拢着一群学生探讨、争论各种地理问题,借着这份兴趣和热情,学生对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大多掌握不错,但考试过程中审题不到位、提取解读有效信息能力不足、规范表达能力差等过失性原因使许多学生的成绩总是上不去。所以第二轮复习开始,笔者便对学生考试或练习的过程进行程序化训练,使学生在限时条件下有效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Ⅰ:固态降水率是指固态降水(雪、雹等)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百分比,图1示意S半岛及周边地区等固态降水率线分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S半岛固态降水率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分析S半岛主要山脉东南坡森林覆盖率高于西北坡的自然原因。

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注意设问的行为动词和问题指向。如第(1)题:说明(行为动词)S半岛固态降水率的分布特点(问题指向)及其主要原因(问题指向)。若将行为动词改成“指出”,问题指向“固态降水率的分布特点”改成“固态降水率线的分布特点”,“主要原因”改成“主要影响因素”,答案和评分标准则都不一样。同样的道理,若将第(2)题中的行为动词“分析”改成“简述”,答案也要更简单。

第二步:调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根据问题指向能准确调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如第(1)题需调用的知识有“固态降水率与气温高低有关”、“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需调用的方法有“描述等值线分布的一般方法如走向、弯曲、密度等”和“描述等值线所代表的地理事物数值分布的一般方法”。第(2)题需调用“影响森林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等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并整理好储备在脑子里随时可被灵活调用的知识与方法。

第三步:观察提取有效信息。回到题目中图表、文字等资料中,观察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依据,包括一些隐含条件,并能解读信息链的逻辑关系。如第(1)题利用经纬网及海陆轮廓进行空间定位,再判断气候特点及成因;第(2)题根据河流水系的分布特点推测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以及土层的深厚等。

第四步:规范组织答案。要求分行分点,层次分明;抓住主要矛盾,理清逻辑关系;规范用语,简洁明了。在写答案之前,要求学生在草稿或腹稿中明确答题的角度、要点和表述方式。在第(2)题中,“东南坡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原因一般要从“光、热、水、土”几个方面去分析,东南坡是湿润西风的背风坡,降水或水分条件比西北坡差,只能从“光热”和“地形土壤”两方面去分析;坡度较缓土层深厚;纬度较低、向阳坡、晴天多 光热较充足; 第(1)题中固态降水率的分布有多个特点,是每一个特点后跟上原因还是特点写完后再分析原因,需先想好后再落笔。

要求学生每次做题都按以上程序进行,并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写在试卷或草稿上,养成习惯后,解题中那些过失性的失分就会大大减少。同时也要求学生按以上四个程序分析考卷和反思错题,看问题多出现在哪一个环节:若出现在第一、三个环节,则要加强审题训练;若出现在第二个环节,则说明知识的缺漏较大,重点查漏补缺;若出现在第四个环节,则需加强文字表达训练。

二、能力踩点强化,知识融会贯通,促灵活迁移运用

当学生头脑在短时间内储存进大量知识之后,往往会出现信息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理解模糊,导致在做题中出现判断推理的失误,出现知识性的失分。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发现,对那些做错的题目,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解释,只是对某个知识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或误区,或者无法建立起某些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部分学生虽然知识掌握不错,但无法在新情境中灵活应用。所以,对那些学生普遍掌握不好、出错率比较高或较难转化成能力的知识点,笔者对其进行踩点强化训练,举一反三,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迁移应用,尽可能将考核内容的知识转化为考核目标中相应的能力。

1.强化对地理概念理解的训练,提高判断能力

在文综地理选择题的应试中,有不少需要对地理概念的准确理解而作出快速判断的题目,一旦对题目所涉及的地理概念理解不到位,或无法正确揭示地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做错的概率就特别高。

例Ⅱ:地—气系统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图2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A.4月 B.6月 C.7月 D.8月

该题正确答案是D,但相当多学生在理解辐射差额最大时,系统的热量盈余最多、气温最高,所以选C。这是因为没能准确揭示出“辐射差额”与“温度变化”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辐射差额为正值,系统热量处于盈余状态,温度就会上升,当系统热量从盈余转为亏损时,温度达到最高,辐射差额最大时,温度升高幅度最大但仍然在上升)。通过对题目的分析,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这类问题在情境设置和问题指向方面的共同点:题中出现的概念可能学过也可能没学过(会作简要介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准确理解该概念的内涵,并将它与设问内容(概念或事象)建立起准确的内在联系,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熟悉掌握地理过程的演变,提高推理能力

一些重要的地理事象的变化(或演变)过程是揭示地理前因后果的知识基础,所以熟悉并掌握这些地理过程,并抓住不同阶段的片断特征,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考试过程中的推理能力。

例Ⅲ:内蒙古某山北坡有一处花岗岩(侵入岩)“石林”景观(图略),“石林”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上一篇: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之我见 下一篇:激发学习兴趣打造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