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筑模式语言

时间:2022-02-20 07:54:10

教育建筑模式语言

2007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北京,现代建筑创作交流会。三天时间不做他想,一心一意地参会,认认真真地倾听同行的宏论和见解,身心愉悦,仿佛突然间感悟到许多不同。会后,《建筑创作》编辑说,你会上没有演讲,定要写篇文章。一时间,顿感压力,轻松全无。想想平日里忙忙碌碌,辛苦工作,为甲方服务,慢慢地已经不习惯或疏于去整理思想了。经常会翻看些杂志书籍,了解到古今中外,业内业外,其中不乏对建筑的精辟诠释。确实,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写下过堪与造化争巧的无数千古佳作建筑师无论怎样去追求对建筑空间艺术的表达,视建筑为作品,论其形式美,表达对文化、意念的理解均不为过。但是,我对建筑的感动却在日复一日的设计工作中变得越来越现实了。

我以为,建筑一旦落成了,它就不再属于建筑师,它属于社会,属于人类。于是,建筑设计更多地变成了一种责任,建筑设计的压力不再是一种唯美的追求,更多地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一个更适合人使用的空间场所。老生常谈的建筑三要素:功能、艺术和经济,虽然不能简单地去排序,可在设计中,使用功能与形式表达一旦发生冲突时,我基本会选择前者。

在不断地对功能的研习和设计实践过程中,愈来愈显现出,同一种功能模块,在一段时期存在着相对固定的模式语言,它是被人的心理和行为所决定的,体现出实际的社会内容。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一再反复发生的行为,演变成为模式,而约定俗成的模式即成为模式语言。虽然,保守的建筑使用空间会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约束力,而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行为变革又会对建筑使用空间提出新的要求,但是人的这种行为需求的改变是缓慢的,是积累中的变化。这就不难理解,建筑师在为自己设计建筑工作场所时能够出新,创意无限,而碰到不同见解的业主,却时常矛盾重重无法施展。还有,好的西方建筑移植到中国来,会显得怪异。因为,决定建筑使用空间的因素是人的意识和行为需求。正所谓《黄帝宅经》中提到的,“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人的行为需求,是建筑的根本需求。

在设计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北大企业家研修院和北大经济学院,调研了一些国内外教育建筑之后,愈发地热衷于去实现和编织教育建筑模式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非但没有感到枯燥,而是发现了更加真实的不变特征。体验到了深入研究功能所带来的灵感闪烁。我愿意将其有的几个元素与大家分享。

不同类型教学建筑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下面的内容适合于研究生院。

大量的教员办公室

大学的运行逻辑是要创造知识这就意味着要把最优秀的人聚集起来。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员都在从事本学科最前沿问题的原创性研究,再将成果带进课堂,引导和激发学生。为此大学的目的就是要选拔和吸引最优秀的教授,并提供一流的研究场所,最终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考察国际一流大学,为每个教授和副教授提供独立的研究室,已经成为一种教员办公模式。这部分功能要求安静,设计在顶层最合适。

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教员办公室相对集中有利于交流。国外曾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了在一幢三层的大学建筑内,几个部门之间的人员是如何相互认识的。其结果为:在同一层楼,认识的人为12.2%隔一层下降至8.9%隔两层达到2.2%。换言之,隔两层以上,人们之间非正式的接触机会几乎没有。全球化浪潮的来临,使人才更流动,信息更流通,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诞生,这种情形要求,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应有更频繁的非正式交往机会。那么最好的布置方式,就是使所有的独立办公室集中设置,这不仅仅是方便管理,而是以促进教员之间的交流为出发点。在办公区域内,安排公共秘书服务区,公共教师休息活动室和公共复印区等均有助于节省资源,促进交流。例如:在北大企业家研修院的EMBA办公区内,在面对博雅塔的方向,设计了教员沙龙茶座。

高效的教学管理空间

在大学里,存在着行政管理和教学研究两个体系。两种体系对人的素质要求完全不一样,导致工作环境空间也存在着差别。大学的主要功能即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是通过教授来完成的。行政机构是为服务于教授和学生而衍生出来的非原始需求。在美国大学,教授和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为1:4到1:5,在国内,行政管理人员相对少些。培养一个教授成本非常高,所以教授有终身制,试用期也会在三年之久,为此,工作环境相对固定。行政管理人员不同,工作特点是事务性工作多,人员工作层次多,要求工作效率高。大学机制的建立是为1%~2%的人才(教授)设计的。虽然教授人数少,但占用的研究空间总面积比例大,人均使用面积为15~20m2,使用空间变化小。而行政人员人数多所占用的工作空间总面积比例小,人均使用面积4~8m2。在大学改革的变化中,在办公室和各工作组团之间,规模和功能都会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所以组团式的灵活办公空间更适用于行政管理的行为需求。大学的行政管理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规模的培训计划,划分细目十分繁杂,会生成许多交叉的小工作组团。这决定了在灵活的大办公空间中,要设计出多种用途的开放或半封闭空间。教学管理空间要与教学空间相邻。

多种规模的教室

大学是思想的市场,为了创造学术自由以及交流和发展思想的机会,必须提供便于师生交流和思辨的活动场所。其中,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教室就是维持这种传授知识结构最重要的实体结构。高等教育不同于初级教育,它不是照本宣科。目前的大学都向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教授通过宣讲各种不同的思想,带动和激发学生共同进入研究领域,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授更需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愿意在教室中走动,产生更积极的互动效果。在这种行为模式下,最好的教室是方形或横向长方形,座椅为马蹄型布置簇拥着授课者。另外,针对不同的受众学生群体,使用不同形式的教室,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知识的传播范围均会有所不同。多种教室空间和独立办公空间尺度上的巨大差别,通常会对建筑结构设计提出挑战。教室区一般设置在一、二层。

最实用的研讨室

学习具有多种途径,仅是听课和从书本上学习味同嚼蜡。许多大学的实践表明:教师让数人组成小组,在实践中跟随老师做某件事或解决某一问题,而不是讲授抽象的概念课题,这种学习方法最容易成功。而且这种学习模式的各种变形,可存在于多种不同的学习领域之中。事实也不断证明了,数量众多的研讨室在大学建筑中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空间。一般研讨室控制在6~12人左右室内基本配置有长条桌椅、电视、投

影设备和书写白板。讨论桌也可以是组合式或考虑更多的设计细节。这部分功能靠近教室区较合适。

方便的院长办公区

在大学里,校长和院长很不同校长和副校长均为全职管理者,有独立的校长楼。大学的基本教学单元是各院系研究生院。作为院系领导可以既搞研究又当院长,实际上,往往会选择著名的教授来兼任院长职务。所以,院长除了在院长区域内有办公室,在教员办公区也有独立的研究室。院长办公区履行着对外交流,对内管理的行政职责,功能是由院长办公室、多个副院长办公室、接待室、秘书区、卫生间、茶水服务间、衣帽间、公共休息空间组合而成。一般会设置在教学区与教师办公区之间的楼层或顶层。前者方便内部管理,后者更强调接待与交流的职能。

其它空间元素

1.集约的图书阅览区

学院内的图书阅览区规模都比较小一般是为了提供学院相关学科最新资讯、珍藏善本资料或方便教师研究生的使用而设立。其功能越来越综合化。许多学院开始将博士生研究室和计算机中心与图书资料室混合安排。强化信息中心的概念。

2.可用的公共“交通”空间

公共空间在教学建筑设计中是最活跃、最应被重视的场所。公共空间串联着各功能组团块。它不仅是为了交通而设计,更期望它能留住人,真正成为公共建筑的“起居室”。以促进师生之间多层次的交流需求。

3.不可缺少的辅助用房

随着对教学使用需求的深入了解辅助用房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在公共空间附近,不仅会设置卫生间,还会设置茶水服务间,甚至小厨房、衣柜、库房等,以满足课间的茶歇或公共交流活动。

4.有魅力的花园

教育建筑讲究场所精神,推崇一草一木参与教学的环境理念。外部环境空间作为建筑室内空间的延续,不仅仅是建筑学方面的考虑,而是内部使用功能的扩大和延续。

结束语

结束语引用我非常喜欢的《建筑的永恒之道》中的段话:“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完整社会都有它自己独特而又清晰的模式语言,进而言之,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部分地为他人所使用,但就整体性来说,它是该语言拥有者的心灵所独具的。从这点来说,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语言,即使这些语言为大家共同使用,而且相似。”

作者:褚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二设计所 执行主任建筑师

上一篇:城市安全空间设计研究:兼议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 下一篇:“极目乾坤,和谐天下,砥砺学问”:外交学院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