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研究

时间:2022-02-20 07:15:21

“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近来,网络上“人肉搜索”事件频频发生,对“人肉搜索”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给予合理的引导与规范。目前,我国只是在一些行政法规中有涉及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条款,还没有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全国性专门立法。由于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在立法上的缺失和不明确,更导致了在实务中办理“人肉搜索”侵权案件无法可依的困境。本文在意识到“人肉搜索”法律规制重要性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了“人肉搜索”对公众的隐私权的侵犯,并就如何规制“人肉搜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构想。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隐私权;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网络并非游离于法律之外,网络行为本质是人的行为,其仍然要受到法律的监督,并应依法进行调整,因此利用“人肉搜索”通过网络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应受到法律的规制。近年来,随着网络上“人肉搜索”事件频发,在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问题使法律规制“人肉搜索”越来越具有强大的社会压力。本文将结合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的规定,分析“人肉搜索”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侵犯,提出我国法律规制“人肉搜索”的对策建议,进而对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建立贡献一点力量。

一、“人肉搜索”的概述

(一)“人肉搜索”的涵义

“人肉搜索”是一种利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通过不断变换输入关键词,从已确定的搜索目标入手,通过人工参与的方式搜索被搜索者及与被搜索者相关的信息资料,以寻找所需信息的一种查找信息的方式。在“人肉搜索”中,信息技术是基础,人是主体,人机对话是渠道。“人肉搜索”在充分展示人类智慧的同时,又将每一个存在于这种搜索引擎终端的网民,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无形中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肉搜索”作为信息时代一种新的搜索方式,它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基于特定目的进行搜索、查找活动。它的基本特征是传播性、社会性、开放性、目的性。对这些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人肉搜索”,趋利避害,引导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人肉搜索”的产生机理

(1)受中国的道德评判传统的影响。传统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道德与法律杂糅混合甚至道德高于法律的状态之中,用道德说事的传统习惯使人们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即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对于个人的评判喜欢从道德的角度而不是从法律的角度,而一旦把一些事件转化为道德问题,国人会更易义愤填膺,群起而攻之就成为必然,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随之展开,从而导致网络道德审判,引发“网络暴力”,出现践踏隐私权等人格权的现象。

(2)现实世界中主流的、正常的信息真实性的欠缺,对于人们转向网络虚拟世界进行“自力救济”、亲自探索真相起了推动作用。追求公正、真理与真相,是“人肉搜索”诞生与兴盛的原始动力。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情况下主流信息渠道不通畅甚至失信于民,使得民众对于众多的信息,包括一些事实上是真实的信息也产生了怀疑,人们更偏爱于利用网络通过网民的互相配合亲自寻找事实真相,从而促进了“人肉搜索”的繁荣。

(3)当前的网络法制不健全,也是“人肉搜索”兴盛的重要原因。我国属于对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管制力度较大的国家之一,目前的网络法制虽然众多,但可操作性较差,且普遍以念“紧箍咒”为主,制而不导,多是为了适应管理者的需要予以立法,而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了当前“公民社会和政府体制不健全‘双重不规范’”和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基本政治权利“现实残缺”的问题,结果适得其反,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民众由现实世界转向了网络空间表达。

二、“人肉搜索”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分析

(一)网络隐私权的概述

隐私权的意义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展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更新与增加,传统隐私权的内容也适应这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实体内容也不断增加。在网络时代,收集公民个人的信息以应用于经营活动中,是经营者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常见模式。经营者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触碰了法律的红线,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因而,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迫在眉睫。网络隐私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公民借助于互联网而享有的自己的网络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不受他人侵害,与公共利益没有冲突,受法律保护的一项人格权。

(二)“人肉搜索”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1、侵害手段的隐蔽性

在“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的案件处理过程中,由于侵权人身份的隐匿性,被侵权人并不知道与自己交流的人的真实身份,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流动性,被侵权人确认现实世界中的侵权人身份的过程已经相当困难、复杂,更确切的说,其确认过程无异于大海捞针。除了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我国推行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司法机关介入取证程序于法无据。因此,对于被侵权人来说,要侵权人承担责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侵害方式的便捷性

在现实世界中,公布他人的隐私信息,一般是通过诸如书籍、杂志、报纸之类的传统传媒形式。信息在之前一般要经过审查、过滤之后才能。在网络空间中,现代信息低成本、瞬间性的特点,再加上网络的四通八达,信息的者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将信息张贴在网络上,信息就可以面向全世界,侵害过程也就在瞬间完成。“人肉搜索”的搜集模式决定了它是一种集体性的、主要依靠人的力量完成搜集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将搜集到的、尚未经过事前审查、过滤的信息在网上予以公布。

三、“人肉搜索”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构成要件

(一)主观过错

主观过错是侵权行为成立的主观要件,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无过错也成立侵权。主观过错包括故意与过失,即网络隐私侵权人行为人主观上要么是故意(出于某种目的故意为之),要么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如若侵权人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即便出现了损害事实,也不构成侵权。我国的侵权行为的规则原则主要有三种,除了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外,公平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要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在“人肉搜索”中,过错相当明显,应当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作为一种社区网络与搜索引擎相结合的产物,网民在网络上的交流内容多为原创,交流的方式以互动为主,用户在网络上信息很容易得到关注和相应,继而形成公众舆论,产生群体效益。因此在“人肉搜索”中只有行为主体的积极实施,才有可能出现上述的人性化的效果出现。由于“人肉搜索”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所以每一次“人肉搜索”发起后不达目的不罢休,一定要“刨根问底”。只有主体积极行为,其目的才有可能实现。所以,“人肉搜索”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主观要件中,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仅指故意,不包含过失。

(二)加害行为

加害行为是侵犯民事权益的不法行为。过错是加害行为的心理基础和驱动力,加害行为是过错的外在表现。换句话说,行为人在主观意图的驱使下,必须实施了具体的侵害行为,这样才能构成侵权。

隐私权在性质上是一种对世权,相对人负有不作为的义务以保证此权利的享有。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主要有侵扰与非法公开,使得本不希望被人知晓或者一般人认为不宜公开的信息处于为第三人所知的状态。他人的隐私受到不法侵害后,会给隐私的保有者造成精神上的痛苦,使其的生活失去安宁与平静。

隐私权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尤其是对隐私权的保密更为关注。“人肉搜索”与上述趋势背道而驰,它存在着积极的加害行为。“人肉搜索”的模式、特点决定了它更注重于信息收集后的公布行为,尤其是将他人不愿被其他人知晓的信息予以公布,《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有相关规定。

(三)因果关系

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与其造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肉搜索”将信息收集后的公布,尤其是将他人不愿被其他人知晓的信息予以公布以后,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当事人精神上的痛苦,使当事人的身心遭受折磨,影响当事人的正常工作、生活,更有甚者会造成当事人精神失常、自杀。侵权行为引起的这一系列现象与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密不可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在认定因果关系时我们需要区分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在“人肉搜索”中,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与其造成的损害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关联性,即侵权行为必然引起某种损害后果的出现。更确切的说,在“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中,损害后果与侵权行为总是相伴而生,只要有将当事人的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在网络上予以公布的行为,就必然会造成当事人精神上的损害。对于“人肉搜索”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最直接、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回帖或者浏览量来证明已经有他人点击。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人肉搜索”中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属于直接的因果关系。

(四)损害事实

损害是指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不利后果,侵害的内容是人身或者财产,造成的损害后果可有形,也可无形。有形的损害后果主要指对当事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无形的损害后果主要指给当事人造成精神上的困扰,如恐慌、烦恼等等,在“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中,尤以给当事人造成无形损害后果居多。

在“人肉搜索”中单纯公布他人的社交信息并构成侵权,只有在公布的信息属于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并未经当事人同意,且造成损害后果时,信息的者才构成侵权。将被“人肉”对象的个人隐私公诸于网络,在公众的视野下,被不特定的多数人讨论、关注。严重影响其个人生活、工作,使其精神上也饱受煎熬。

四、我国规制“人肉搜索”的思考

(一)我国“人肉搜索”规制的基本思路

我国是一个现代法制建设起步比较晚的国家,道德与法律边缘的“人肉搜索”由于不正当利用威胁着网络隐私的安全,因此有效、合理的利用和规制“人肉搜索”的现实意义就显露无疑。为此,对“人肉搜索”进行法律规制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全方位的展开。

“人肉搜索”侵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网络自身的特点又使得对其的防范与规制更加复杂,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战略任务与系统工程。严苛的立法会挫伤“人肉搜索”的积极性,人们言论的渠道被堵塞,社会情绪也会被堵塞,公众也不会再热衷参与社会事务、对社会进行监督,“人肉搜索”最终也会走向消亡。但是仅通过行业自律来约束“人肉搜索”的发展,更是不可取的。“人肉搜索”的消极影响必将恶化,会加剧对公民合法权益,尤其是个人隐私的侵犯。

对“人肉搜索”的规制会涉及到各个系统、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组合和综合应用。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对“人肉搜索”的规则采用综合治理的模式。该模式以立法规则为主,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为辅,在提高网民自我保护意义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同时,加人技术支持,给“人肉搜索”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之逐渐趋于规范化。

(二)规制“人肉搜索”行为的建议

1、从法律上明确隐私权的独立地位

我国现行宪法并未规定隐私权的独立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如要在法律上明确隐私权的独立地位,必须首先在宪法中对隐私权予以明确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受法律保护。隐私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网络时代更是密不可分。隐私权体现人格利益,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隐私权的保护是人权保护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我国民法都未确立隐私权与其他人格权同等的法律地位,而是将其涵盖在名誉权中予以保护。我国民法在未来新的民法典中应该赋予隐私权独立的人格权地位,在宪法明确规定隐私权的前提下,民法也确立其独立的地位,使得在处理“人肉搜索”网络隐私侵权案件时有法可依,有法可据,使当事人能够及时获得救济。

2、加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虽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已经承认了隐私权,但是我国法律并未确立隐私权独立的人格权地位,而是通过名誉权涵盖隐私权提供救济的。有学者认为在未来我国明确隐私权的独立的民事权利地位,并将保护隐私权的内容作为新的民法典的条款的前提下,网络隐私权作为传统隐私权的一种新的补充形式和扩充,可以在不同的法规中对隐私权进行分散体例的立法保护,无须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没有关于针对隐私权保护的专门立法,对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任务异常艰巨。网络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的立法所涉及的问题甚为广泛,阻力也很大。通过不同的部门立法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不仅会造成不同层级的法律之间的冲突与整个法律体系的混乱,也会使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成为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我们需要一部专门的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全国性的立法,具体而言,应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个人权利、个人权利的限制以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等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

3、加强网络服务商的行业自律

所谓的行业自律是指业界通过采取业内自律、自控、自我管理为主的方式来达到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目的。保护网络隐私权并非只依赖于立法,行业自律也是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手段。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网络运营商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律建设做出了努力,但因为内容缺乏有效的安全保证及很多免职条款的存在,使得行业自律发展非常有限。相关建议如下:(1)制定统一的自律措施与标准,建立网络隐私保护联盟,加强业界内部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在自我规范原则的指导下,预设责任于其后,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2)管理需要监督,自我管理与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才能进一步发挥自我管理的有效性。(3)建立“通知”规则。“通知”规则指权利主体一旦发现有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帖子可以直接向网站管理者发出通知,要求删除相应帖子,网站管理人员必须对此类通知做出回应。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侵害行为的发生。

五、总结

网络并非世外桃源,也不应成为游离于法律之外的领地。当“人肉搜索”打着“维护社会正义”和“道德审判”的旗帜发展成为“网络暴力”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时候,法律加以规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实现,要在法制的框架内,完善对互联网的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并采用适当、有效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民言论的适时监管,同时加强对网民的自律和引导,才是使“人肉搜索”趋利避害,维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瑞平.人肉搜索入罪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2]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韩红红.论“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张威.权力的反抗:人肉搜索的传统渊源、现实成因与微观政治[J].东南传播,2010年11期

[5]杨立新.解决“人肉搜索”中的违法行为关键在于依法规范网络行为[J].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10期

上一篇:临沭县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之我见 下一篇: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