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信息传播者在新浪微博上的影响力及关系网络实证研究

时间:2022-02-20 03:02:44

营养信息传播者在新浪微博上的影响力及关系网络实证研究

【摘要】为了解营养信息传播者在新浪微博上的信息网络及传播特征,促进高质量营养信息的传播,收集新浪微博上7类营养信息传播者的资料,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政府、传媒用户对营养信息传播者网络外部的用户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但在网络内部,部分学者、营养师和传媒用户是主要的传播者,并且相互联系紧密。传媒用户应通过转发,把学者、医院、营养师用户的高质量营养信息向公众大范围扩散,并促进政府用户对此类信息的二次转发。

【关键词】 微博 营养信息传播者 社会网络分析 中心度

1 引言

营养信息是介绍营养知识的信息。营养信息传播是制作、传递、分散和分享营养信息的过程[1],是改善公众营养状况、促进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中国居民健康需求的日益提升,营养信息越来越受到关注。继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介之后,微博等新兴媒体也成了营养信息传播的重要“战场”。

微博(Microblogging)是用户精短信息(不多于140个字符)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平台。由于微博凝聚了“点对面”的即时传播、构建在社会关系网络上的“裂变式”传播和基于信任关系资源的内容传播这三种强有力的传播机制[2],因此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亦迅速得到了网民的青睐。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微博用户的比例已经过半,达到2.7亿[3]。

然而,微博在降低了信息门槛、凸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4]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当信息涉及到营养学、医药学等专业知识时,尤其如此。齐娜和宋立荣[5]的一项研究显示,新浪微博上转发量较大的18条医疗健康信息中,有50%是与食疗、营养主题相关的。然而,6名医学专家对这18条信息的认同率仅为25%,其中更有6条食疗、营养相关信息的认同率为0。因此,如何使得微博上的营养信息传播者良好地互动,形成合力,使高质量的营养信息迅速、广泛地传播,至关重要。笔者将从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的视角来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社会网络,即个体以及个体之间关系的集合,是描述社会群体结构的一种方式。在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下,“关系”象征着资源在个体行动者之间的流动或转移;个体行动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会给予其行动的机会或者限制[6]。

由“关注”与“粉丝(被关注)”关系联结起来的微博用户群以及由“好友”关系联结起来的社交网站用户群,便可被视为社会网络。例如,田占伟和隋[7]构建了新浪微博“名人堂”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网络,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宋恩梅和左慧慧[8]选取了50名“时尚”标签下的新浪微博用户,构建了“相互关注”网络与“共同关注”网络,并比较了其差异。Feng Fu[9]等研究了校内网(现更名为“人人网”),认为其具有“小世界”、“无标度自由网络”的特性。然而,目前尚无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营养信息传播者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经过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用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及关注度,是微博用户中的精英群体。本研究首先根据实名认证用户的介绍,将发表营养相关信息的用户分为7类,分别是:

政府: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前任、现任官员,政府所主导的项目。

学者: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院士、大专院校的教师、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

医院: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医院营养科或营养科医师。

营养师: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营养师。

传媒: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媒体、媒体人,致力于科普、健康教育的人士。

其他认证:其他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与营养信息相关的用户,如培训机构、商业组织。

未认证:未经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与营养信息相关的用户。

这7类用户中,既包括掌握相对高质量信息的学者、医院、营养师,又包括以综合性信息为主的政府、传媒,还包括信息质量不确定的未认证用户,以求涵盖尽量多种类的营养信息传播者。在各类用户中,各选取截至2012年8月31日24:00时粉丝数最多的10人,共70人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收集70名研究对象的粉丝数、微博数、三天微博被转发数(2012年9月1日至9月3日)以及70名研究对象之间的关注与被关注信息。70名研究对象可构建成网络N。网络N可表示成如下矩阵:

其中,xi,j=1表示营养信息会从用户i流向用户j,也即用户j关注用户i;xi,j=0则表示用户j不关注用户i;当i=j时,xi,j=0。

利用软件SPSS 17.0 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软件Ucinet 6.0 计算网络N的密度、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等各参数,并进行中间人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影响力分析

3.1.1 影响力指标的筛选

通常认为,微博用户的粉丝数越多,信息便会被越多人看到,影响力也越大[10]。因此,早期的研究者多直接以粉丝数作为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但亦有文献指出,信息的被转发数也是重要的指标,且与粉丝数相关性很低[11]。不过,也有研究显示,微博用户的粉丝数与被评论数、被转发数均存在相关性[12]。

在本研究中,Pearson相关性检验的结果显示,70位研究对象的粉丝数与三天微博被转发数相关性不显著(r=0.193,p=0.281)。因此,本研究选取粉丝数和三天微博被转发数作为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此外,Pearson相关性检验还发现,用户的微博数与其粉丝数(r=0.330,p=0.005)和三天微博被转发数(r=0.613,p=0.000)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这提示,增加微博信息量,可能是增加被关注度和被转发数的重要手段。

3.1.2 用户类别与影响力的关系

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别研究对象之间的粉丝数(p=0.000)、三天微博被转发数(p=0.00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粉丝数影响力方面,政府用户显著高于传媒用户;政府、传媒两类用户显著高于其他5类;其他5类用户之间差异不显著。粉丝数前10名的用户中,包括6名政府用户、2名传媒用户、1名其他认证用户和1名未认证用户。而在最后10名中,却有2名学者用户、6名医院用户和2名营养师用户。可见,掌握相对较高质量营养信息的学者、医院、营养师用户的粉丝数并不理想。

三天微博被转发数的情况略有不同。传媒用户显著高于其他,其他6类用户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前10名中,包括6名传媒用户、2名官员用户、1名学者用户和1个营养师用户。最后10名中,则包括了6名未认证用户、3名其他认证用户和1名传媒用户。

可见,传媒用户同时拥有较强的粉丝影响力和转发影响力,在新浪微博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政府用户受到众多用户的广为关注,可能是基于其特殊身份,但不一定认可其所信息。

3.2 营养信息传播者网络分析

3.2.1 网络特征

如果把每个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点”,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用线段表示,箭头指向为信息流动的方向,则网络N的可视化图像如下:

可见,有54名研究对象联结在一起。还有6名研究对象(包括2名医院用户、1名其他认证用户、1名传媒用户、2名未认证用户)孤立存在,未与其他研究对象联结。

密度(density),即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线数与最大可能连线数的比例,是衡量网络紧密程度的最常用指标[13]。在本研究的有向网络N中,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为实际存在的连线(关系)数893,N为点(研究对象)数70。计算结果显示,网络N的密度为0.1849。与新浪微博“名人堂”用户网络(密度0.0031)[7]相比,网络N中各点的联系更加紧密。这表明,由于存在着“营养”这个共同关注的话题,营养信息传播者的凝聚性更强。

如果把7类研究对象分别构建成7个子网络,并分别计算其密度,则有D营养师(0.7667)>D学者(0.7000)>D传媒(0.4111)>D政府(0.3222)>D医院(0.0778)>D其他认证(0.0444)=D未认证(0.0444)。可见,虽然学者、营养师用户的公众影响力弱于政府、传媒用户,但其联系较为紧密,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同体,其对比如图2、图3所示:

3.2.2 度数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之一,用于量化分析网络中各行动者的权力。度数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代表每个点与多少个其他点直接相连。一个点的度数中心度越大,该点越处于中心地位。点xi的度数中心度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其中,d(xi)等于与点i直接相连的点数。由于本研究中,每个研究对象既可能是信息的者,也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因此分别计算其信息中心度和信息接收中心度。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类别用户的信息中心度(p=0.000)和信息接收中心度(p=0.000)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前10名用户如表1、表2所示:

其中,Cmax是各点度数中心度的最大值。度数中心势越大,网络的权力越集中。计算结果显示,网络N的信息中心势为43%,信息接收中心势为40%,表明信息和接收的权力都比较集中,信息的集中趋势略大于接收。

3.2.3 信息中转者分析

在信息传播网络中,者固然重要,但如果通路不畅,信息最终也难以到达目标受众。因此,控制着两点间信息通路的中转者,就像桥梁一样,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权力[14]。衡量网络中各点桥梁作用的指标是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在有向网络中,点xi的中间中心度的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2名学者用户(“陈君石院士”、“马冠生”)、3名营养师用户(“营养师顾中一”、“王旭峰营养师”、“郑育龙营养师”)和1名传媒用户(“健康时报”)由于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收发信息较多,因此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值得关注的是,学者用户(Heli营养)虽然度数中心度并不出众,但由于其处于重要的信息通路上(例如联结了用户“国家营养师”、“美食、营养、健康”与其他用户),因此也是重要的信息中转者。

3.2.4 中间人分析

为进一步探查信息中转者的角色,本研究进行了中间人分析。中间人是指在不同的群体中处于中间位置的人[13]。其类型主要有5种,见图4,一个圆形的范围代表一个群体,黑点分别代表协调员、顾问、守门员、人和联络员。

以研究对象的7个类别作为7个群体,通过Ucinet软件识别研究对象的中间人角色。“营养师顾中一”(营养师类)兼具5种中间人的角色,在7类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陈君石院士”(学者类)在政府、学者、传媒3类用户之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马冠生”(学者类)、“王旭峰营养师” (营养师类)、“郑育龙营养师” (营养师类)则是在学者、营养师、传媒3类用户之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新浪健康”(传媒类)是政府用户接收信息的重要通路。“健康时报”(传媒类)是将医院用户信息向外扩散的重要通路。“张召锋-营养”(学者类)作为人,将信息从学者传递给营养师。

3.2.5 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是指社会网络中“彼此之间关系相对较强、直接、紧密、频繁或积极的行动者子集”[6]。子群的成员之间往往有着明确的认同感[15]。

k-丛是凝聚子群的常见类型之一。其定义是:在一个成员数为n的k-丛中,每个点的度数都不小于n-k。通过Ucinet计算得出,当n=13,k=1时,网络N有9个1-丛。有20个研究对象名列其中,其中参与凝聚子群数不少于5个的研究对象如下:

可见,上述研究对象在网络N中相互联系较为紧密。其中,2名传媒用户拥有较高的三天转发影响力;“陈君石院士”、“马冠生”、“王旭峰营养师”、“营养师顾中一”、“郑育龙营养师”则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是重要的信息者和中转站。上述12个用户可以说是网络N的“核心力量”。

4 讨论 。

营养信息传播者网络在新浪微博上呈现出“内外有别”的特征。对外,也即对整个新浪微博而言,政府用户有着最强的粉丝影响力。然而,对内,也即在营养信息传播者内部,却是几位学者、营养师用户占据着重要角色,影响着网络中的信息与传递。这意味着,在现阶段,单靠学者、医院、营养师用户,难以大范围地向公众传递营养信息。但如能借助政府用户的转发,则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力。

不过,当前政府用户对于学者、医院、营养师用户的关注普遍不足,10名政府用户对10名学者用户仅形成了13次关注,对医院和营养师用户则关注更少。这需要政府用户加强对高质量营养信息来源的关注。但鉴于政府用户身份特殊,这一点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因此,当前需要传媒用户的深度合作。

传媒用户在微博信息传播网络中起到核心作用[7],不仅具有最高的三天转发影响力,亦在网络内部的信息传递中作用突出。这意味着,传媒用户承担着三重使命:①通过采访专家等方式,自行向公众营养信息;②通过转发,把学者、医院、营养师用户的高质量营养信息向公众大范围扩散;③通过转发,把信息传递给政府用户,推动政府用户的二次转发,实现更大规模的扩散。

当然,传媒用户自身仍有需要加强之处。例如,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营养信息的传媒用户数量仍较少;除“陈君石院士”、“马冠生”、“王旭峰营养师”、“营养师顾中一”、“郑育龙营养师”等少数最知名的用户之外,其他学者、医院、营养师用户受传媒用户的关注度仍不够。

与此同时,学者、医院、营养师用户亦应进一步提升营养信息的质与量,争取公众的关注。例如,未能进入本次研究的学者用户“陈裕明-营养学教授”、“葛可佑”都可作为高质量营养信息的来源,但目前受到的关注仍较低。又例如,医院用户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临床数据,本应能大量有价值的营养信息,但目前医院用户的粉丝数、微博数、转发数排名均普遍靠后,未免可惜。

此外,新浪微博上的其他认证、未认证用户也在营养信息,但部分用户的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例如,研究对象中的一位其他认证用户,其观点颇有可争议之处,但粉丝数却超过80万,在新浪微博上有相当的影响力。这就要求在营养信息传播者网络内部,政府、学者、医院、营养师、传媒用户亦应加强对其他认证、未认证用户的关注,若发现其含有较大争议的信息,应及时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警示广大微博用户。

5 结论

营养信息传播者网络在新浪微博上呈现出“内外有别”的特征。政府、传媒用户对整个新浪微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但在营养信息传播者内部,部分学者、营养师和传媒用户是主要的信息者、中转者和接收者,并且相互联系紧密,形成了凝聚子群,影响着网络的信息流动。

学者、医院、营养师用户应进一步提升营养信息的质与量;传媒用户应通过转发,把高质量营养信息向公众大范围扩散,并促进政府用户的二次转发。此外,对其他认证、未认证用户的营养信息的监督,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丽云.信息传播理论在营养教育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0):40-41.

[2] 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1(10):64-66.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2-09-06].http:// /hlwfzyj/hlwxzbg/ssbg/201209/P020120904438285391543.pdf.

[4] 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51-52.

[5] 齐娜,宋立荣.医疗健康领域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信息质量问题[J].科技导报,2012,30(17):60-65.

[6] Wasserman S, Faust 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4-5,249.

[7] 田占伟,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微博信息传播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8):42-46.

[8] 宋恩梅,左慧慧.新浪微博中的“权威”与“人气”:以社会网络分析为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2012(3):43-54.

[9] Fu Feng, Chen Xiaojie, Liu Lianghuan, et al. Social dilemmas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 Physics Letters A, 2007,371(1-2): 5864.

[10] 郁晓华,祝智庭.微博的社会网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2):97-101.

[11] 郭浩,陆余良,王宇,等.基于信息传播的微博用户影响力度量[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47(5): 78-83.

[12] 袁毅,杨成明.微博客用户信息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社会网络及其关系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 55(12):31-35.

[13] 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65-205.

[14] 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 Social Networks, 1979, 1(3):215-239.

[15] 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9.

上一篇:数字媒体艺术 下一篇:资讯产品的变化与PCB产业的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