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时间:2022-02-20 10:07:16

三角形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摘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授小学数学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学策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角形”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过例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第三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四段通过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在教学中选择和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一)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入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把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利用一些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笑话等导入新课.

(二)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三)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比赛哪一组能够用给出的小棒拼出最多的三角形. 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关注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中应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三角形由于其特有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小摆件的支架,大到建筑的屋顶,三角形的概念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表象再到形成概念的过程,从身边的“三角形”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对三角形的体验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结合具体形象叙述定义,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教师可参照课本,先让学生寻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有充分的感知,然后在学生之间进行对三角形感知的交流,交流完毕,教师带领学生对三角形的表象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和概念.而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找出“哪儿有三角形”,再思考现实生活中三角形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摆小棒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三、自主探究,在探索中掌握新知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操作. 比如,教学概念时不直接给出结论,为学生创设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形成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之后,要让学生了解如何构造三角形,即边与边的关系,学习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要求学生从指定长度的小棒中任意选取三根,围成三角形,书本的知识总是没有实践操作经验有说服力,教师可将例题现实化,在现实中制作长短不一的一系列小棒,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挑选和构造. 学生通过对小棒的选取和一次次成功或者失败的构造,对三角形边与边的关系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再道明其中的奥妙所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两边之差亦会小于第三边. 在实践过后得出的知识,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此外,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四、引导思考,促进数学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用多重方式表达和接受思想.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边的特征时,可参照例题提出问题: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在交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评论,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 然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形成结论. 最后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引入中的问题“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图形与几何中,无论是简面图形的认识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 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的特征,要求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报于生活,以生活中的三角形为实例引入知识点,不但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点,更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从现实模型抽象出具体概念,每个概念又可立刻联想到对应的现实模型,现实与知识相结合,学生才可以更全面地掌握知识,思维才可得到更大的拓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吉林,王林.情境教学典型案例设计与评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王桃英.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3(3).

[4]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研究[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黄敏.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三角形的教学[J].学周刊,2012(8).

上一篇: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 下一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运用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