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

时间:2022-02-20 12:00:07

如何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文味;生活;

佳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59—01

语文这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但是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患了营养不良症,它脱离了社会生活,处处充满了工具性,语文课堂缺乏语文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虽然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然而,只要深入到教学的第一线,我们就会发现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为了应试而教学。为了应付考试不少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替语文能力的培养,考什么便教什么,把有血有肉、精彩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个“知识考点”的载体。

第二,我们使用的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多是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较大的“时差”,学生较难理解,好多教师并没有千方百计地让教材贴近生活。历史上的名家名篇要学,因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而且这些文章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的典范文章。同时,我们要适时补充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时文”,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来反映今天美好社会生活的,或者反过来说今天的生活、今天的问题该怎样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来反映,这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要使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就必须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活活水,让学生感受生活之美。

第一,增加学习语文的渠道,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社会之美。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要在传授知识、分析课文、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就使语文课堂充满了语文味,使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法宝”。同时,在扩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听读方面,“时文”要读,广播要听,中外名著要看,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

语文教学一定要改变封闭保守式的教学,让学生投身于生活、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实际上,学生应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的机会很多,我们必须放开他们的手脚,鼓励他们投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例如,过春节时,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赠;每天早晨可以让学生轮流报告校内外新闻等等。

第二,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教师应根据这些美育内容,施以各种美育活动,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养大有好处。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从课堂中感受语言美,体会十足的语文味。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把蕴藏在文字中的美感因素挖掘出来,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爱美心智,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妙境。如,《草原》一文,有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可以抓住“欲流”与“流入”设问:“‘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际。‘欲流’与‘流入’岂不是矛盾了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再适时地运用录像等教学媒体,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翠流”是说那“碧草”绿得浓,那绿色都要溢出来了,“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就像茫茫草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随波而去,与天相接。这就像照相一样,一个是特写镜头,照的是“碧草”绿得浓,另一个是全景镜头,照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际。这样,学生从“欲流”与“流入”两个矛盾的词中就想象出了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了那静与动、柔美与辽阔交融在一起的美丽的草原。

上一篇:从《种子的梦》谈现代诗歌学习方法 下一篇:如何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