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相通的干预机制

时间:2022-02-18 07:09:19

心理治疗中相通的干预机制

【关键词】 心理治疗;干预机制;相通;转变;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0-00714-07

目前,国际上各种心理治疗体系纷至沓来,更替匆匆。Karats在1986年的报道中指出,目前的心理治疗流派多达400余种[1]。然而,各种心理疗法之间的共同性远超过其表面差异[2]。没有任何一种治疗理论在有效性上能独霸市场,在效果上能明显优于其他疗法。各种疗法虽技术各异,疗效却无明显差异。这样,确定心理治疗中相通的干预机制或治疗因素也被认为是当代心理治疗最重要的趋势。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试图从治疗师与当事人对话式的案例记录中寻找当事人转变的契机及治疗师采用的干预机制。案例主要涉及四个主要的心理治疗流派:经典精神分析[3]、行为疗法[4]、当事人中心疗法[5]和理性情绪疗法[6]。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沃尔朴(Wolpe J)、罗杰斯(Rogers CR)、艾利斯(Ellis A)分别是这四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选取的案例都相对完整,都是以上心理学家亲自做过或亲自评价指导过的原始案例记录,分别代表了他们各自的治疗特色,也是他们自认为较为成功的经典案例。

本研究的最大特点在于抛开了对各流派的刻板印象,不去具体探讨各流派的理论概念,不在于各流派说了什么,更重要的要看各流派在案例中实际做了什么,着重于当事人的转变及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的互动。这样,研究的视角更为灵活开阔,可以在实践中融通多家的治疗理论与实践,总结归纳出促进当事人转变的相通的干预机制。

2 心理治疗中相通的干预机制

本文通过梳理有关心理治疗因素方面的资料,分析当前较为经典的四大流派的治疗实践发现:虽然各流派所运用的话语风格不同、对治疗进程的把握情况各异、达到目标的途径方式不一,却存在诸多相通的干预机制。

2.1在良好的治疗关系中取得当事人的信任

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虽然特别强调治疗者的权威性,但案例中却发现治疗师和当事人一直保持良好的治疗关系。例如,当事人“不时在我的诊疗时间来就诊”,不止一次“毫无防御阻抗地向治疗师倾诉自己压抑的情感经验”。整个治疗过程非常强调当事人对治疗师的信任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很放心地把自己交给治疗师,因为她相信治疗师能帮助她。如果治疗双方不能保持良好的治疗关系,当事人需要或愿望的被理解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接下来当事人就会退化防御;若治疗师和当事人保持一种尊重、探究接受的态度,人格变化的机制-解释就成为可能,当事人原始的、不适宜的需要就能被重新体验、组织和恰当地反映出来,当事人也就能从防御中解脱出来。

虽然在行为主义者的学说中几乎找不到描述治疗关系的文字,甚至华生、斯金纳、沃尔朴的理论让人感到:治疗关系中当事人大多是一个被动服从的、执行治疗师的各种操作程序的人;治疗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处于指导者、命令者、控制者的地位,治疗师主动控制着互动的过程和进展。但这并不等于在治疗实践中治疗师与当事人的关系是一片空白。由案例可以看出,行为主义者不管在理论上怎样描述,在实践中却不能否认:治疗双方具有积极的情感和互惠的人际关系,彼此能相互尊重、信任,能彼此接受,当事人往往会积极配合治疗师,认同、接纳、信任治疗师的权威、能力,愿意在治疗师面前暴露自己并探索自己。例如,“这个案例充分表明了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沃尔朴语)。案例的描述上,治疗师不止一次地用到“我们”( 例如“我们确信已有进步”),而且与当事人建立治疗联盟,当事人很合作。

罗杰斯的案例中,罗杰斯的第一句话――“既然我们已经打过招呼,有点熟了,我不知接下来你想同我谈点什么。不过,不管你打算说什么,我都做好了准备听你说”――可以看出治疗师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实际上,治疗师的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治疗关系一直贯穿始终。此案例中的治疗关系是一种协助关系,治疗师对当事人不评价、不贴诊断标签,而是把当事人视为一个“人”加以尊重。

理性情绪疗法的祖师艾利斯认为:治疗者与当事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不是进行有效的人格改变的必要或充足条件;相反,太多的人际温暖和共情理解可能会激发当事人对治疗师的过度依赖。诚然,RET是一种建立在高度指导性基础上的方法,治疗者也很少给当事人以同情,甚至在看法上是针锋相对的,因为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非理性信念。尽管理论如此,在实际的案例中,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作用却明晰可见,治疗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当事人感觉到:他们对当事人是真诚的、尊重的、支持和鼓励的。这样,当事人就会信任治疗师,相信治疗师能给予其信心和力量。在这种安全可信任的治疗关系中,当事人可以放心地展示自己,开放自己,减少防御。例如:

ET25:假如我们共同合作,相互理解,遵守我们的游戏规则,你会发现我可能与你见到的其他治疗师不一样。

ET26: 好,假如你配合我治疗,我会告诉你我们将要做的事情。首先,我们要讨论你在对自己做些什么,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事,我会始终鼓励支持你,如果是自毁行为,我会反对、制止你。

ET28: 假如你想与我合作,我将很愿意与你共事。我会把你看成是合作伙伴。你我合作,将会有助于你问题的解决,你意下如何?

ET30:你我共同合作,就可解决你的问题。我希望你我共同努力,你愿意吗?

ET37:我会听你一直讲下去。

综观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四种疗法虽然在理论上对治疗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但在治疗实践中必须承认:各种疗法的治疗师都被当事人所信任、接受和认同,这是心理治疗成功的关键;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理解、相互支持鼓励、真诚可信、悉心倾听的良好治疗关系是保障。良好的治疗关系在心理治疗和当事人转变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当事人感到良好的治疗关系是治疗师所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7],是有效的心理治疗的必要组成部分。治疗关系的和谐度和满意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如果当事人对治疗师产生防御甚至敌意,极易使当事人自我设障,无法开放性地接纳新的、不熟悉的事物,封闭自我探求之路。这样,治疗师所拥有的理论和技术就无用武之地。

当然,各流派体现良好治疗关系的特点和方式是不同的。弗洛伊德的医学背景和领导者的性格,使之对当事人树立医生式的权威,强调当事人对治疗师的信任和尊重。良好的治疗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事人把治疗师当成了导师式的人物。沃尔朴关注的是当事人的外显行为而非内心体验,强调治疗关系的控制性和指导性,通过指导当事人的行为与其共同合作,一起完成治疗任务。治疗师既是指导者又是伙伴的角色取得了当事人的信任,这使当事人愿意配合治疗师的安排,学习和尝试新的行为方式。艾利斯通过与当事人辩论树立权威,如果当事人被治疗师辩得口服心服,治疗师的权威就得以树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就会形成。罗杰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性格内向温和,很容易与当事人共情,体验当事人之体验,是伟大的倾听者。良好的治疗关系取决于对当事人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理解尊重的态度,被理解尊重的当事人会把治疗师看成安全、可信任的知心朋友,挖掘自己内心不真实的自我,遵从自我的真实感受,更深层次地自我表达和自我暴露。

2.2解除当事人的心理防御,触及当事人的情感体验

在精神分析案例中,治疗师运用解释、对峙和当事人的自由联想等手段,使当事人不断面对压抑的真实情感经验,以便纠正、更改当事人的感觉、情绪和情感,乃是治疗的焦点。弗洛伊德曾说:“知道症状的意义就可使其消失仍然是正确的,但这种知识必须建立在患者内在改变的基础上”[8]。这里的“内在改变”是指情感上的改变。因此,领悟绝不止于“认知”上的领悟,因为“属于表征的情感量的变化远比观念的变化重要”[9]。只有以病人情绪情感的变化作为阶梯和手段,从情感上更改、纠正和领悟,才是真正的领悟,才能真正达到精神分析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的治疗目标。例如:

她完全丧失嗅觉,几乎持续受到几种主观嗅觉的纠缠,她感到这是最令人痛苦的。另外,她感到精力差、抑郁和疲劳,诉说头有沉痛感、胃口减少,办事失去效率。这里,痛苦的体验激发了当事人前来求助的动机,这是治疗成功的动力所在。

FT8:我不认为你的情绪的所有理由均与孩子们有关,我相信你爱上了你的主人,即总经理。尽管你可能自己察觉不到这一点,而在现实中你暗暗希望代替她们母亲的位置。在你与佣人们多年平静地生活过后,现在你却对他们产生敏感。你怕他们窥探到你的希望并取笑你。

FT9: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爱上主人,为什么不告诉我?

FC9:我不知道,或者说我不想知道,我想把这想法从我的头脑中驱走,不再想它,我觉得我最近成功了。

当治疗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时,当事人出现一种本能的阻抗、否认,并且在顷刻之间承认了自己的阻抗,承认确实有些东西不能讲出来。说明当事人开始接触其压抑的真实情感,这标志着治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FT10:为什么你不愿意承认这种倾向,是否你对爱上一个男人感到害羞?

FT12:我坚持认为她应试着在我的轻压下回忆有关的事。

FT13:你继续注意这画面,她将会进一步展开,变得更加独特。

FT14:你继续注意这画面,她将会进一步展开,变得更加独特。

FT15:然后呢?

FT20:当时,在我手的压力下,第三个情景,甚至更早时候的情景出现了……

通过几次自由联想,当事人的无意识内容不断显现,当事人毫无保留地向治疗师讲述压抑的情感体验,说明当事人开始向治疗师敞开心扉,其防御性降低,这对她的治疗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行为疗法不假设也不探讨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东西,而是以外显的行为改变作为治疗目标,不关心个体内部认识和领悟的变化,但不关心内部变化并不能说内部变化没有发生。针对行为的直接治疗并不意味着行为治疗拒绝承认当事人内心世界的情感活动。事实上,从案例可以看出,当事人在改变外显行为的过程中,治疗师一直在以当事人的情感体验为基点,使当事人达到对自己问题行为的自知和领悟。起初,当事人存在着极强的防御(避免接触恐惧刺激),治疗师通过鼓励、示范等手段,让当事人面对、接触恐惧的诱发刺激,体验面对危险情境时的焦虑,放弃回避的应对方式。例如Wolpe的案例中,第三次会谈期间,当事人面对恐惧刺激时,她的腿动了一下,这表明当事人已接触到其内心情感;第四次会谈期间,治疗师让当事人叙述所有能引起焦虑的情境;后来,治疗师带当事人走入真实的情境,主要也在于让当事人体验当下的恐惧,增强战胜恐惧的力量和信心,勇敢地面对恐惧刺激。后来,当事人更愿意暴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当事人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有了改变,这标志着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之,“只有以情感为入口,当事人才能积极迅速有效地领悟到行为的变化规律,才能在减轻和消除自身症状方面取得积极的进展” [10]。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案例中,从一开始,治疗师就与当事人建立起了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的治疗关系。目的在于帮当事人去除价值条件的防御作用,让当事人把过去完全排除在意识之外的经验或体验重新整理,对自己的情感经验(包括敌意、焦虑恐惧、愧疚、疑虑等)作自由的表述和体验;引导当事人发现自我概念中的问题,从而萌生积极的情感,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和领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一直努力让当事人以自己的机体经验为基准,重新评价、体验自己,并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例如:

RC3:我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恐慌的情境。我已经35岁了,再过5年就40岁了。很难说为什么,我就是翻来覆去地想着这件事。我想要逃开,不想这事。当事人从陈述她的问题到开始体验她正感到的恐慌,已经有所进步。

RT3:那事太叫人害怕了,所以你真的-它真的使你开始恐慌。

RC7:当我看到我妈妈的一生-她那么有天份,而她却那么不幸,到头来成了个命苦女人。这世界欠她太多了。我可一点不想自己一辈子像她那样。而且到现在,我还没像她那样。到现在为止,我的生活一直很充实,有时很快活,有时也很沮丧;我学到了好多东西,又还有好多东西要学。可是-我确实感到,我妈妈的遭遇正在我身上重演。当事人描述的感受更强烈、更生动,与自己内心的体验进一步接触。治疗又进了一步。

RT7:因此这一直使你感到恐惧。你的部分恐惧是:“看看我妈妈的遭遇吧,我是不是正在走她走过的路呢?(RC:是这样。)我也会一样的了无结果吗?”

RT8:你心里一桩桩事情团团转,转得那样快,你简直不晓得在哪里停住好。你愿不愿意再谈谈你和你妈妈的一生的关系,你对婚姻的恐惧?

RT9:这是一种对婚姻的义务和责任的恐惧,以及害怕有孩子的感觉,对不?所有这些似乎越逼越近,恐惧也越变越大。

RT10:因此你并不是个不负责的人,或者诸如此类的。(RC:当然,绝对不是。)你对工作、对朋友都很负责的。只是一想到缔结婚姻就感到像下地狱一样可怕。

RT11:我要是能帮你把脑子里的那些事情理出点头绪来就好了。

RT14:是。从你对他们的谈论中我觉得它们是有联系的。你谈到随着时间推移的恐惧感-既有对结婚生养孩子又有对年岁增加的-越来越强,那像是联在一起的一团恐惧。除此之外,你还一直在说“我知道我想要全身心投入的是什么,只是我没法做罢了。”

RT15:你产生了一种被困的感觉,被你的年龄、你的岁数所困,而你还怕被婚姻所困。(停顿)所以展望前方,生活显得很可怕。

RT16:就是说你的这些恐惧,它们并没有能够妨碍你在这世界上的正常活动。日常活动方面没有问题。那些恐惧是深层的,而且在所有恐惧之中,最大的恐惧是害怕被困住,在许多不同的方面被困住。

RT17:就是。从外表上看或在外人看来,你真是既风光又得意,但那不是内心里的简,内心里的简完全不是那样的。……

RT26:觉得这是那么危险,-从光亮处进到黑暗里,进到一片未知之中。(RC:对!)这样一个当儿,那么可怕!

理性情绪疗法强调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理性情绪疗法虽然强调认知信念,但在实践过程中却从没有忽视情感的重要作用。案例中,与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辩论是最常用的方法。辩论的过程,就是帮当事人解除防御的过程。通过辩论,当事人能重新面对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信念,能达到对其错误认知与心理障碍之间关系的领悟,从而打破自己固守的僵化的防御信念。同时,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曾运用理性-情绪想象、角色扮演、羞耻-攻击练习等技术,尤其在理性-情绪想象中,治疗师让当事人生动真切地想象曾使自己心烦意乱的情景,让其重新体验不适情绪并加以改变。例如:在第一次会谈结束时,艾利斯评价说,“治疗师应快速抓住当事人的情感(生气)”;在第十次会谈中,ET19:实际上,这是你的一种防御,这样,你还可以欣赏喜欢自己,而不至于否定自己,是吗?

由案例分析可见,各种疗法虽然在理论上对情感体验的表述及其作用的认识程度不同,在治疗实践中对情感体验的运用却有惊人的相似,都注重调动当事人情感体验的唤起和觉知功能。虽然当事人的症状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痛苦体验-精神崩溃或心力萎顿[11]。而“只有让当事人品尝面对他的痛苦,他才会有改变的欲望”[12]。心理治疗中,仅有单纯的理智认识不足以促成当事人的转变,认知上的同意或理智上的接受,常常无济于事。“为了促成当事人的人格转变,某种事情必须在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中发生,而不只是在他的思想中发生” [13]。当事人伴随着“道理”的认识,必须有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真正有用的学习[14]。因此,情感体验是心理治疗产生变化的基础,通过体验学习能产生积极的治疗变化。真正的治疗,常常发生在情感上;真正的转变不仅是理智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内心体验的转变。而解除当事人的心理防御,使其接触真实的体验,是当事人转变的动力所在。

2.3调动当事人各种积极的可用资源

当事人的可用资源主要包括:才干、自身变化的潜能和力量、内在的优势、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等。

弗洛伊德认为,克服抵抗和压抑可借助于患者自己的两种力量:第一,患者有恢复健康的欲望,这种欲望使他愿意与我们合作。第二,利用患者智慧的帮助,我们可通过解释来支持这种智慧[15]。这里讲的第一点是我们所说的激发和维持当事人的治疗动机和期望,第二点就是调动当事人的可用资源。案例中发现,治疗师一直在启发当事人自己的智慧和资源,启发当事人运用自己的能力挖掘其压抑的潜意识内容,这为当事人提供了转变的力量。例如:

FT14:耐心点,就继续观看这个情景,必然会有某些事发生的。

FC16:现在我记起来了,有一次特殊的情景,……

FC21:(她对自己说)如果他能这样突然对我发怒,为这点小事发出这样的威吓,更何况我对此没有丝毫的责任,以后我难免会有差错,他可能不再对我有任何热情,或者他们已教他更多地监督我。

由此可见,当事人的潜意识内容逐渐进入意识,自我的力量不断增强。

行为疗法的案例中,治疗师不断鼓励当事人面对恐惧的诱发刺激,调动当事人自己的力量克服恐惧,这实际是在调动当事人自身的资源。同时,治疗师还运用当事人的一切可用外部资源,例如治疗师、当事人的丈夫、兄弟以及当事人所信任的Garnett先生,给予当事人极大的支持和力量。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案例中,

RT2:“那是你的两个主要问题。你愿意先谈哪一个呢?”谈话的方向完全随当事人来定。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可以看出治疗师在于培养当事人的主动性。

RT3:你能多告诉我一点关于害怕年纪增大的事吗?当你越来越大……怎样?治疗师向当事人问一些一般性的、不带威胁性的问题,以防当事人产生即刻的防御。治疗师通过停顿的方式,鼓励当事人启用自己的资源,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RT13:在我(罗杰斯这是以RC的口吻说话)看来,在过去一年半里,每件事都显得非常要紧――每时每刻,生活的每一方面(RC13:对。)都像是越来越至关紧要,越来越事关重大。而这里有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我做什么才好?

治疗师认为人有很大的的自主性,有能力探查深层的经验,虽然这种能力被防御机制层层包围。于是他向当事人澄清了一个问题,“做什么才好”实际是在启发当事人调动自己的能力和可用资源。

RT18:你尽管放松,全由你做主,因为我已经很熟悉那个内心里担惊害怕的小姑娘了。治疗师说“全由你做主”实际是在调动当事人自己的资源和独立性。

RT28:某个你可以与其相交的人。不过我猜想――这个想法看来未免有点蠢――我觉得那些朋友中有一个就是那个淘气的小姑娘。我不知道这对你有何意义,但是如果那个在你里面的生气勃勃、淘气的小丫头能够伴随你从光亮进入黑暗,像你所说的,那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RC30:(不解地)你能把这点对我作些讲解吗?

RT29:很简单,可能你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你藏在内里的那个你,那个怕得不得了的小姑娘,那个淘气的小姑娘,那个不怎么公开露面的真你。治疗师的主要目的在于诠释或映照当事人的情感、体验和叙事风格,调动当事人自己的潜能和机体智慧资源,挖掘当事人真我的力量。

理性情绪疗法的案例中,第一次会谈时,治疗师调动了当事人自身以外的可用资源-向当事人讲述了另一个当事人治愈的经过,使当事人从心理上获取了支持和力量。此外,治疗师一直在激发当事人的潜能和力量,使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例如,第三次会谈:

ET13:你也能对他们做的其他事提出质疑吗?

第十次会谈:

ET15 :假如你愿意回顾一下你的行为、情绪结果,你会发现你认为上帝在窥探你是一个邪恶的信念。

ET22:你认为不好吗?我想我们要试着对此提出疑问。

ET41 :是的,但不要听我的,你要自己去检查。

ET44 :假如你以后想惩罚自己,你将用什么方式代替用剃刀割自己?想象你能做什么?假如你感到应该惩罚自己了,恰巧手头有把剃刀,想一下,怎样才能使你将剃刀扔进垃圾箱?

由案例分析可见,调动当事人的可用资源,使当事人的资源发挥作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6]。调动当事人的可用资源,治疗师需要不失时机地肯定当事人的优势,挖掘当事人的潜能;需要调动当事人的经验、自我构建能力或自我治愈能力,增强当事人的信心和力量,淡化其病态意识,使当事人觉得有力量解决问题。同时,治疗师还需教当事人学会利用家庭成员及家庭系统以外的相关人员的资源,并获取他们的支持、鼓励,以便在治疗过程中产生最有效的干预,使当事人从中吸取力量、增强信心。

2.4增强当事人的控制感、主宰感

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治疗师的解释和患者的自由联想,消除了当事人内心的抵抗,潜意识的东西被引入了意识层面。而“这种抵抗的克服,使患者的心理生活有了持久的改变,并且具有了防止旧病复发的能力” [17]。同时,“自我移去了它的压抑,重新获得了对被压抑本我的控制力” [18]。这样,“自我乃因潜意识的消逝而得到扩大,而扩大自我的认知,能加强受到削弱的自我”[19]。所有这些,都增强了当事人的控制力。其次,当事人不止一次地自由联想成功,对压抑的情感经验产生自知,获取了成功体验。成功体验给当事人带来的积极结果――极大增强了当事人的控制感和主宰感。

FC16 :现在我记起来了,有一次特殊的情景,即当孩子们说‘再见’时,会计师想要去吻她们,我的主人突然发怒,竟然向他吼叫:‘别吻孩子们!’我感到我的心被刺痛,当时二位主人正在抽烟,而这种雪茄烟味就印在我的记忆中了。

虽然行为主义者不愿使用控制或胜任之类的表述,但这却是行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为疗法的案例中,治疗者将改进的任务由易到难地建立等级,使当事人不断获得阶段性成功,显示出每次治疗都有进步的迹象。在第5次脱敏时,让C夫人想象Dr G向她行驶了一个街段零两步时停下,这次产生了轻微的反应,并随着重复的不断出现而减弱,在第四次重复时反应消失。这是治疗中第一次产生转变的迹象,从而使患者和咨询师对治疗产生了信心。第十次会谈时,当事人已能独立穿越街道,获得了成功体验。由此,当事人体验到事实根本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他反而能控制、改变他的恐惧反应及恐惧的诱发刺激,从而增强控制感和信心。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案例中,由于体验到相互尊重信任的治疗关系,当事人不再受价值条件作用的羁绊,而是发现了自己积极的方面,找回了真我,从而对自身和外界的控制力增强。同时,治疗师一直强调当事人的成功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相信当事人积极的自我指导倾向。这样,也能增强当事人的控制感和主宰感。

在理性情绪疗法的案例中,治疗师通过与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辩论,最终使当事人以合理信念代替了不合理信念。当事人由于体验到她有能力挑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将自己视为赢家。同时,理性情绪疗法经常布置家庭作业(例如记录寻找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这使当事人做到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自我监督能力,已能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加以控制。例如,第三次会谈:

EC2 :好吧,我一直在尝试着使自己确信:可能我信的任何东西都是假的。

EC5:虽然我还没好,但我一直在努力。ET13:你也能对他们做的其他事提出质疑吗?

EC13:当然,那肯定。第十次会谈的:

EC10:是,我已从地狱中走出来好长时间了,我也不愿意受到惩罚。

EC45:大概我不再需要遭受折磨了。

ET48:为什么,真的?你开始质疑、思考,开始用脑了。

EC49:是。

由案例分析可知,成功的心理治疗包括当事人控制感、自信心的增强和对自我的积极信念。作为人类机体的主要动力和强化源,控制感在心理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这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主要目的。所有成功治疗的内隐或外显的变化是使当事人从被症状、问题所压制到能控制症状、问题。治疗中控制感的发展能增强当事人的希望、自信,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减轻无助感。而最能增强控制感、支配感的莫过于成功体验。各种心理疗法虽然方式不同,却都会让当事人享受到这种成功体验,以便增强当事人的控制感。

2.5激发和维持当事人的治疗动机和期望

精神分析的案例中,治疗师不断启发并鼓励当事人进行自由联想,以此将期望传达给当事人,激发当事人的治疗动机和期望。例如,

FT13 :你继续注意这画面,她将会进一步展开,变得更加独特。

FC14:是的,有一位客人。那是总会计师,他是一位年长的男人,他非常喜爱两个孩子,好像孩子们是他的孙辈一样,而他经常来这里午餐。

FT14:耐心点,就继续观看这个情景,必然会有某些事发生的。

FT15:然后呢?

FC16:“现在我记起来了……”,当事人完全同意我(治疗师)的观点” 足以表明,治疗师的解释完全符合当事人的期望,这也有利于激发当事人的治疗动机。

行为疗法的案例中,当事人的每次进步都会得到治疗师的鼓励(行为主义者所说的正强化),治疗师的期望鼓励会“传染”当事人,增强当事人的治疗动机和对未来的期望,这为当事人提供了转变的基础和力量。

当事人中心疗法中,由于“如果当事人体验到助人的伙伴关系,希望就被重新燃起”[17]。因此,在实际的案例中,治疗师对当事人的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使当事人感到有人理解支持她,对治疗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治疗动机也明显增强。

RC8:(长时间停顿。)你想再问我些问题吗?我想那会使你从我这里得到多一些资料。我简直不能够-心里头乱七八糟的事情在转,(RT:唔唔)走马灯似的乱转。

RC11:(长长的沉默之后)你想要我说话吗?

RC17:是。(停顿)我接着说吧,(RT:嗯嗯。)你知道,我试图把这个藏在自己心底。(停顿)我不会跑到办公室去,说,“求求你们,帮帮我,我已经35岁了,我怎么办好呢?”事情完全不是那样。如果我愿意,我仍然可以扎辫子,穿短裤。问题不在这儿。而在-而是害怕被困住。

RC19:(长时间停顿-耳语般地)你愿意我谈点别的吗?(卡尔和听众的笑声)这鬼地方,搞得人不自在!

RC20:所以我越往多里谈,就越能帮你了解我,对吗?

理性情绪疗法的案例中,治疗师在不失时机地激发当事人的治疗动机和期望。治疗师的鼓励,使当事人逐渐放弃不合理信念,治疗有了明显好转。例如,第一次会谈:

ET56:这意味着你能改变对你自己、对性、对男人等的信念假设。

EC56∶我想我可以改变,但需要时间,而且我想你可能会厌烦我。

EC59∶当我这样想(我没用)时,我尽量忍住。

ET59∶这说明你有很多好的品质。第二次会谈:

ET1:你的所作所为有很多愚蠢的理由,现在我要帮你认清什么样的理由是愚蠢的理由,帮你认识到在生活中你还有更好的路去走。你愿意吗?第三次会谈:

ET3:唔,在我看来,你好像有进步。

EC3:我希望如此,这样的话我会更自由。第十次会谈:

ET11:好,祝贺你!这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是吗?

ET12:以后你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EC12:是的,假如我只能相信单一的信念,那么上帝给我们一个头脑有什么用?他给我们一个头脑就在于我们能用它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当我们不信时,可以将它驱逐出去。

ET29:假如你细想一下自己的哲学,我相信你会提出更好的哲学。

ET43:让我们把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丢掉,你就不会担心了,这样,你就能过上幸福、健康、正常的生活。再也没必要雇人伤害你了,再也没必要用剃刀割你自己了。

由案例可知,有效的心理治疗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调动当事人的治疗期望和治疗动机,激发当事人的治疗期望和动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当事人一旦通过会谈对治疗产生了信心,治疗思路符合当事人的期望,就会极大增强当事人的治疗动机。这为当事人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供了动力,能促使当事人尝试新的解决问题方式,鼓励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同时,当事人从“无望”变为“有望”,本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事人的心境,使之产生积极振奋的情绪体验。

当事人的治疗动机和期望通过以下方式起作用:第一,治疗师向当事人传达治愈的希望,激发当事人的治疗动机。治疗师的期望会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当事人,影响当事人的行为,增强当事人改变的动机和力量。第二,鼓励当事人不要拘泥于过去的问题,而是要面对现在和将来,以将来的美好前景鼓励当事人。

2.6帮当事人寻找新的视角

精神分析的案例中,治疗师的解释使当事人领悟到:自己的症状是由压抑的潜意识内容(对主人的爱)造成的。这对当事人来讲是一个新的领域,无疑为当事人提供了看待自己症状的新视角。

行为疗法的案例中,治疗师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例如第五次、第十一次、十二次会谈时,治疗师不断运用新的策略、设置新的情境,改变当事人的病态行为(恐惧)。这实际上是在启发当事人从全新的角度全面客观、信心百倍地看待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没有那么可怕。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案例中,当事人自始至终一直体验着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的治疗关系。而“如果当事人体验到助人的伙伴关系,当事人就开始敢于探险,真正相信前面有一条更好的路,企图发现新的视角”[20]。因此,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氛围中,当事人也能从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心理冲突。

理性情绪疗法的案例中,治疗师不断给当事人提供新的思维模式,使其用流动的眼光、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当事人开始怀疑宗教绝对的准确性。这说明当事人僵化的信念体系又一次动摇,新的视角已在行动中起作用,这是转变的又一征兆。例如:

第一次会谈:

ET34:我理解,但你能以另一种态度看待性吗?

第二次会谈:ET2:这意味着你要放弃以前的某些思维方式,因为对你来讲,你想遭到惩罚,这是自毁性的思维和行为,开始你可能没意识到。假如你一直想这样过下去,你只会伤害你自己,我希望你能对自己的假设提出质疑并改变他们,我说起来容易,但你做起来难。

EC7:好,我一直在质疑我的信念-我以前曾认为是正确的,现在感到未必对,我也在想你说的话:人们不是罪人,只是犯了点错误。这说明当事人试着将转换的视角付诸实际行动-把内心的话说出来让自己听见,进步很大。

第十次会谈中,ET2 :这与你以前的观点完全不同,是吗?

EC2 :是,我已判定没有地狱。

ET3:假如真的没有地狱,你就不必担心会进地狱,是吗?

EC3:是的。

ET4:这可能需要你花时间去检查一下是否存在真正的完人或真理。

ET5:这表明他们并不总是正确的,你的逻辑很好,他们确实并不总是正确的,实际上,他们可能都错了。

ET6:根本不存在地狱,这可能吗?

EC6:当然可能。

ET7:你担心会下地狱是没必要的,对吧?

EC7:是的。

ET8:所有的惩罚都会随之消失,对吧?

EC8:是。

ET9:你再也没必要自我惩罚,没必要雇人用皮带抽你了,是吗?

EC9:是,我已从地狱中走出来好长时间了,我也不愿意受到惩罚。治疗有了明显好转。

ET14:你自己对自己说了好多“垃圾”,不是吗?假如你告诉自己你会在性关系中失败,你肯定会失败,也没有更好的路。假如你怀疑你的能力――“我会做错事”――当你真正要做时,你肯定会担心。如果说“我尽力去做”,“我试着理性一点”,你可能会有一个较为健康的态度,不是吗?

戈尔弗里德曾说过:“所有不同形式的治疗都有共同的临床策略,即为病人提供另一种看待他们自己、他们的行为及周围世界的方式”[21],这在我们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帮当事人找到多样化地看待自己及其问题的视角,这对当事人的治疗极其重要。新的视角仿佛给当事人打开一片新的天地,给人一种豁然觉悟的感觉。新的视角使当事人认识到没有永恒不变或确定的真理,从而能够超越所谓“常态”或“常模”的束缚,创造新的生活样式,激活、松懈当事人原有的僵化的人格结构,开放性地接纳新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

2.7让当事人尝试新的行为方式

精神分析的案例中,治疗师不断鼓励当事人设身处地地探索、想象与压抑的情感体验有关的情景,并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当事人对自己症状的意义有所领悟后,快活地告诉治疗师,她已打算继续她的工作。可见,当事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已开始尝试新的行为方式。

行为疗法的案例中,治疗师一直非常注重当事人新的适应的习得,鼓励当事人不断在行动中锻炼自己,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明晰可见。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案例中,当事人凭借安全的治疗关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治疗师一起探索自己的感受,并对自己以后的行动有了一定的计划方案。例如,

RC17:是。(停顿)我接着说吧,(RT17:嗯嗯。)你知道,我试图把这个藏在自己心底。(停顿)我现在不会跑到办公室去,说,“求求你们,帮帮我,我已经35岁了,我怎么办好呢?”事情完全不是那样。如果我愿意,我仍然可以扎辫子,穿短裤。问题不在这儿。而在-而是害怕被困住。

RC19:(长时间停顿-耳语般地)你愿意我谈点别的吗?(卡尔和听众的笑声)这鬼地方,搞得人不自在!

RC31:(停顿)而我得承认-照你刚刚说得再回头去看的话-我已经把这个“淘气的小姑娘”弄丢了许多。事实上在过去一年半以来,那个淘气的小姑娘已经不见了。

RC33:(有点犹疑地)这么说即使我越来越大,我也可以还是个淘气的小姑娘?

理性情绪疗法的案例中,治疗师除经常给当事人布置家庭作业外,第三次和第十次会谈期间还运用了各种行为技巧。参与实际行动使当事人体验得更为深刻,并且明白了自己以后应怎样做。

当事人将新的视角付诸实际行动、从事新的有效行为,能影响当事人的情感、思想,打破以前僵化狭隘的处事模式,扩大自己的经验范围。这对于当事人的治疗是很关键的一步。

3 总结与讨论

对于当事人的转变,有些案例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只是到最后当事人突然转变。所以文章更多分析总结的是以上成功案例中治疗师治疗的着眼点,试图寻找治疗师促使当事人转变的治疗机制。心理治疗中相通的干预机制还有很多,有待于继续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心理治疗不只是一种方法的应用,也不只是一种理论是否得到了证实。治疗实践中,治疗师面对当事人时,往往会尽量忘掉他们的理论。因此,心理治疗应打破理论的刻板印象,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寻找心理治疗的真谛。

有效的心理治疗最终都会深刻触及到当事人的人格,只是各流派治疗的出发点不同而已。有些治疗师虽然没提及或根本不强调人格的转变,但事实胜于雄辩。人格的子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变化到一定程度,都能引起整个人格的变化[22]。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各流派才得以在各自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各显神通,疗效无明显差异。

1.文中T为Therapist的缩写,C为Client的缩写;T1代表治疗师在案例中的第一句话,C1代表当事人的第一句话,T2 、C2代表治疗师和当事人的第二句话,依此类推。

2.为方便区分,FT、FC(F为Freud的缩写)分别代表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师和当事人;WT、WC (W为Wolpe的缩写)分别代表行为疗法的治疗师和当事人;RT、RC(R为Rogers的缩写)分别代表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治疗师和当事人;ET、EC(E为Ellis的缩写)分别代表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师和当事人。

3.文中的楷体部分是案例的原话。

参考文献

1 刘启珍.心理咨询与治疗发挥有效作用的心理机制.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76.

2 汪向东.摘译.各种心理治疗趋于整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4):187.

3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102-117.

4 Wolpe J. The practice of Behavior Therapy.3th ed.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1.309-316.

5 Kutash I , Wolf A. Psychologist's casebook: Theory and technique in practice. Josseybass, 1986. 197-208.

6 Ellis A. Growth Through Reason .Hollywood:Wilshire Books,1974.15-45.

7 Hubble MA, Duncan BL, Scott D. et al.The Heart & Soul of ChangeWhat works in Therap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116.

8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 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330.

9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 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710.

10 刘启珍.心理咨询与治疗发挥有效作用的心理机制.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71.

11 Frank J, 刘平.译.心理治疗讲座.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0.

12 Hubble MA, Duncan BL,Scott D. et al.The Heart & Soul of ChangeWhat works in Therap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234.

13 [美]默里.斯坦因.著.喻阳.译.变形:自性的显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6.

14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49.

15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 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461.

16 Hubble MA, Duncan BL, Scott D. et al.The Heart & Soul of ChangeWhat works in Therap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9.363.

17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472.

18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260.

19 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678.

20 Barrettlennard GT. Carl Rogers' Helping system. Journey & Substance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1998.112.

21 Goldfried MR.1982.转引自Mahrer AR.出版地:出版社,1989.

22 George S, Gold prehensive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New York : Plenum Press, 1993.53.

收稿2006-10-25,修回2007-02-16

上一篇: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的编制 下一篇:中文厌恶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