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时间:2022-04-03 09:20:43

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摘 要]目的:考察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我隐瞒量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测量工具对482名大学生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定,并通过路径分析考察变量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并不高(36.5±7.4),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37.4±7.5/35.4±7.3,F=8.25,P<0.01),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能有效预测孤独感(β=0.207、-0.218、0.157、-0.380),可解释总变异的37.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又通过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自我表露仅通过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结论: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可以从这些方面人手。

[关键词] 孤独感;大学生;自我隐瞒;自我表露;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1-00747-05

孤独感(loncuhess)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在影响孤独感的众多因素中,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隐瞒(self-concealment)是指个体主动向别人隐瞒一些在他看来是负面或痛苦的个人信息的心理倾向。负面或痛苦的个人信息可以包括个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秘密、痛苦或严重的疾病等。已有研究表明,自我隐瞒倾向与抑郁、焦虑、无助乃至身体症状正相关,与自尊和正性情感等负相关,由此可以推测自我隐瞒会对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产生影响。自我表露(self-discIosilre)是指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从字面上看,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有着明显的相似性,但它们却是两种相互独立的结构。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而言,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那么自我表露、自我隐瞒、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何影响。本研究考察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两种人格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同时引入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两个变量,以揭示自我隐瞒和表露影响孤独感的内在机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样选取华南师大与广东工大学生,涉及中文、英语、计算机、生物、心理、土木工程等专业。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其中华南师大273人,广东工大209人;男生251人,女生229人(性别资料缺失2人);大一195人,大二104人,大三112人,大四68人(年级资料缺失3人);被试平均年龄21±1岁。

1.2 工具

1.2.1 Russell孤独量表(UCLA) 含18个项目,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体验越强烈。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85。

1.2.2 自我隐瞒量表(SCS) 含10个项目,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隐瞒程度越高。该量表信效度较好。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83。

1.2.3 自我表露指数量表(SDI) 由Miller(1983)编制,本文作者在先前研究中修订使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SDI含10个项目,5点计分,1~5表示从不告诉对方到非常详细地告诉对方,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表露程度越高。要求被试针对两种目标人(父母、朋友)回答自己的表露程度,将被试对两种目标人的表露分数相加作为表露总分。本次测量中,对父母表露与对朋友表露两个分量表及总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8、0.89和0.90。

1.2.4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 包括20个项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组成.得分越高表示越经常采用该种应对方式。本次测量中两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76和0.73。

1.2.5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含12个自评项目,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本次测量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8。

1.3 研究程序 调查时间为2005年4月。采用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按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使用整套问卷,然后正式施测,约20分钟完成全部问卷。

1.4 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 大学生孤独量表平均分36.5±7.4,他们报告自己“很少”体验到孤独。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孤独感总分高于女生(37.4±7.5/35.4±7.3,F=8.25,P<0.01);年级主效应(大一至大四分别37.1±7.4/36.3±8.2/35.7±6.5/35.9±7.8,F=1.55,P>0.05)以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0.28,P>0.05)。

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

表1显示除了自我表露与消极应对的相关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外(P>0.05),其他变量两两相关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2.3 各变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假设,自我隐瞒、自我表露既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又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自我隐瞒与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存在的前提是三个相关显著(即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间两两相关显著)和两个回归方程(先做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然后在它们中间加入中介变量做回归,若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则认为中介效应显著,回归系数降低到0就是完全中介作用),中介变量能有效解释预测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消极应对与自我表露的相关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余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可以做中介效应分析。

以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总分为自变量作分层回归。控制性别影响后,将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作为第二层,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作为第三层预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第二层中,自我隐瞒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表露则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见表2).在第三层中,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社会支持的影响最大(β=-0.380),而消极应对则有显著

正向预测作用。当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进入第三层后,整个方程的解释力从第二层的17.0%提高到37.3%(F=51.128,P<0.001),增加了20.3%。自我隐瞒的β值下降但仍显著,原来显著预测的自我表露的β值降低并不再显著。这说明自我隐瞒除了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还通过消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而自我表露仅通过积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

通过4个复回归对上述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第一个复回归:响应变量为孤独感,预测变量为自我隐瞒、自我表露、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第二至第四个复回归:响应变量分别为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预测变量均为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最终得到的模型如图1所示。

3 讨 论

邓丽芳等认为,在不同调查中,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孤独感调查量表,对孤独感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因此本研究采用孤独感研究中普遍采用的UCLA量表,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结果发现,总体上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并不高,他们报告自己“很少”体验到孤独感。男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的要求和男性的某些人格特征有关,如坚强、较少表露、较独立等。

孤独感是一种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重要联系的主观体验。本研究扩展了前人的研究,考察了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这两种人格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隐瞒与孤独感正相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负相关。作为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沟通行为。自我表露使个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隐秘信息与个人感受,自我隐瞒则使个体把自我封闭起来。在人际关系的确立、发展和维持中,能否恰当地表露自己,而不是将自己隐瞒起来,会对同伴间的亲密度、关系的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低隐瞒倾向和高表露倾向的个体体验到较少的孤独感。本研究也发现,积极应对与孤独感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孤独感正相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少体验到孤独感。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多关注内心的消极情感体验,更多感受到孤独感.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如Buskirk(1991)发现,孤独和非孤独的青少年都使用了伤心被动(sad passivity)的应对方式,但非孤独个体只是暂时采用并且准备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孤独个体似乎维持这一模式到了不适宜的程度。关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发现。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亦呈负相关。大学生群体虽然仍在校学习,但面临踏人社会的压力,他们通过向家人、朋友以及其他重要他人倾诉自己的烦恼,从中获得他人的支持与鼓励,这能有效降低孤独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研究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具有相对稳定性,可能更多地与其人格特征有关。那么它们是否受到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中介效应检验的方法考察了变量间的作用机制,发现自我隐瞒除了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还通过消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而自我表露仅通过积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高自我表露者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本研究显示,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提高个体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促进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实现的。相反,高自我隐瞒倾向的个体常将负面或痛苦的信息隐瞒起来,不让他人知道,导致周围人不了解其困难处境,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自己所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水乎也很低。表露和隐瞒对孤独感的影响机制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人格结构。另外,研究表明,在控制了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各自的一致性后,先前的社会支持不能预测其后的应对行为,先前的应对行为也不能预测其后的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可能更多与人格特征有关。因此本研究在中介效应的分析中,未考虑两者间的相互影响。

研究大学生群体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帮助他们减少孤独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干预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培养他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适度表露自己的健康人格特征而非把自己隐瞒起来;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对其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家庭、朋友及其他重要他人应给予大学生足够的支持、关注,提高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另外应尽量优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团之类的集体活动,从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强其情绪调节能力。

上一篇:工作属性、社会支持对电信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 下一篇:188名医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及其与人格、心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