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兴安盟土地整治规划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时间:2022-02-18 05:26:38

浅析兴安盟土地整治规划可能产生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有利于整合土地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利于有序推进农牧区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兴安盟土地整治规划的范围包括全盟6个旗、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51.31万公顷(兴安盟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展望到2020年,围绕全盟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针对全盟当前土地供需中的突出矛盾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本轮的规划目标如下:

1.农用地整治成效显著。到2015年,农用地整治规模达到24.73万公顷(370.9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规模达到11.30万公顷(169.50万亩),形成50处万亩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开展内蒙古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建设,建设规模3.30万公顷(49.50万亩);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建设,建设规模2000公顷(370.90万亩),提高基本农田和耕地的质量,经整治的耕地平均提高1-2个等级。

2.建设用地整治规范有序推进。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废弃居民点的复垦规划等措施,加强散乱、废弃、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使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得到优化,整治后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幅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到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模达到2723.00公顷(4.08万亩)。

3.土地复垦明显加快。工矿废弃用地复垦取得重要进展,生产建设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到2015年,复垦土地4647.13公顷(6.97万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

4.限制宜耕未利用地开发,转变未利用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宜耕未利用地600公顷(0.90万亩);开展盐碱地、沙地治理的试点工作,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5.加大对牧区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到2015年,建成优质人工牧草地1.47万公顷(22万亩)。

6.土地整治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土地整治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制度规范更加完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公众参与更加充分,监督管理更加有效,为土地整治的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一、不良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兴安盟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可能导致原生或次生天然植被减少和退化,为单一的人工植被所替代,降低了景观多样性,使病虫害发生的频次与强度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公路、铁路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兴安盟生态景观的破碎,并造成水土流失,天然植被破坏,使土壤理性结构发生不利变化,耕地复耕后地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恢复,影响作物生长;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原来水文条件和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能源工程使当地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压力增加;矿产资源开发破坏地表景观,占用大量土地,地下矿产的开采还可能改变当地水文条件,并在选矿、冶炼中产生的“三废”对区域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内蒙古规划期内各项重大工程的实施,应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引,在统筹安排、优化布局、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强化项目环评工作。

二、减缓措施

由于任何规划方案都会带来环境影响,因此,作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最终落脚点就是提出减缓不利环境影响,增加有利环境影响的措施。根据兴安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结果,提出以下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加强未利用地开发管理

重点未利用地开发,要以防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为前提,开发利用荒草地,整理沟渠、农村道路及田坎等农用地中的非耕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同时,要积极探索未利用地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方法,避免在具体开发活动中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以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强化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缩小非生态用地规模,构建良好的土地生态基础;积极推进以土地整治复垦和开发为重点的国土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探索建立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适应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三)大力推进优化开发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积极开展废弃土地复垦,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将综合利用效益差的土地逐步纳入复垦范围。对依法需要复垦的土地,应当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依据适宜性评价合理确定复垦土地的用途,并采用先进复垦技术,能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

加强工矿用地复垦利用;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区内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保留城市间开敞的绿色空间,保护好水系、林网、自然保护区等用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规避生态灾害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在进行城镇建设时,注重对城镇的绿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在广大农村则要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大对田水路林村等规划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灾害的发生。

(五)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

坚持节约用地,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解决土地供求矛盾,严格用地定额标准,工商业项目用地应明确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开发进度。要大力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引导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用地集约化单位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在有关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容积率。鼓励利用荒地、废地等搞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用地。

(六)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建议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与规划存在利害关系的各用地部门、城乡居民、投资者或团体的意见和要求,使土地利用规划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利益,提高规划的综合效益。二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土、农牧业、林业、交通、水利、建设、环保等部分相互配合,社会公众参与的绿洲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层层量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强化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落实政府相关部门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建立相关部门耕地保护绩效考评、失职问责、渎职追究制度,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明确土地权利人耕地保护义务,增加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社会参与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意识。三是通过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批准进入实施阶段后,将依法公告,建立规划管理公开、公示制度,对规划内容、规划实施政策要求、工作制度、办事程序、规划审批和审查用地的结果等均按规定予以公开或公示,接受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上一篇:电信行业客户投诉管理现状及方法分析 下一篇:4月份内蒙古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