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医药专业语文课程渗透国学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2-17 12:07:30

中职医药专业语文课程渗透国学教育的思考

【摘 要】分析中职医药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现状及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探讨中职医药专业语文课程如何渗透国学教育,以发挥其人文性,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中职 医药专业 语文教学 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3-02

一、中职医药专业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中职语文课程目标不明确

仔细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009)》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最新版)》,不难发现虽然教育的性质不同,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接近,即“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备“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其热爱、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及文化素质。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体系、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很难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普通教育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而中职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相同的课程目标却要达到不同的教育结果,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却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间的尺度很难把握,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更难体现。

(二)教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10年来,根据广西教育厅的规定,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共使用过3套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出版、赵大鹏主编的《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欧阳代娜主编的《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郑国民主编的《语文》。应该说3套教材都体现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探索。语文出版社的《语文》立足本土,教学内容颇具广西特色,但教材版本设计与普教的语文教材交叉的东西更多一些。外研社的《语文》和人教版的《语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2009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外研社的《语文》注重学习者本身,“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形成,强调语文应用”;人教版的《语文》职业教育特色更为显著,也更为注重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职业观的养成教育。我们更倾向于人教版的这套语文教材。但由于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的共性较强,而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医药专业的学校,要满足“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整合,构建适合我校专业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教育对象特殊

教育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不能忽视中职生文化基础差的特点,他们对职校和普教语文课几乎没有区别的迷茫,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的陈旧和似乎与专业学习无关的语文学习的抗拒。不了解学生的需求,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一)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语文课具有工具性。中职语文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学科,又与职业指导密不可分。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撷取营养,不但能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对其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将影响中职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尤其对于医药专业的中职生,更加重要。

(二)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语文课程中注入国学教育内容,既是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性,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对其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直接决定着他们的从业的态度。我国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众多古代著名的医家及其思想是我们对医药专业中职生进行职业思想及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这种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三、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须考虑的方面

(一)分析学情

如今在读的中职生都是90后,大部分因中考成绩差,不能升入理想的高中而就读中职,生源质量差。他们一般年龄在十五六岁,是吃着快餐、看着动画片、听着韩语歌长大的一代。他们正处于成长中的叛逆阶段,思想不够成熟,但独立意识却非常强;容易接受新思想,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差,面对各种的诱惑,抵抗力差;他们乐于接受新信息,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厌恶理论学习,抽象思维能力差,又不愿意多思考;再加上社会上对中职生的歧视,就业前景的暗淡,很容易丧失对前途的信心,迷失生活的目标,自暴自弃。虽然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他们语文能力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缺失,又缺乏刻苦精神,有些甚至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生源质量是我们无法选择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国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中职生的实际学情,将其个性发展放在首位。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选择国学教育内容应注重培养中职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

2.以能力为本位。从医药专业岗位需求出发,借助中职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通过职业角色分析,确定国学教育中有效提高中职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内容,培养其职业能力,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中职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工具课程。

3.以专业为导向。立足医药专业,把对中职生的人文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

(三)国学教育内容的确定

确定国学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

1.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中职生今后人生发展和从业后保持职业发展后劲的保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学习精选的经典诗词赋文,教导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进行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

2.职业岗位要求。我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与医、药相关的工作,这类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规范的心理素质及专业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情商。精选的古代经典哲文和古代著名医家及其思想的美文,可完成这个培养目标。

3.岗位能力培养。中职医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基本是医药市场营销和医药零售行业,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要有很好的聆听习惯、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运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特点,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注入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可取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语文课渗透国学教育的方式及测评手段

在中职语文课程中渗透国学教育,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利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课成为中职生掌握职业技能重要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灵活的教学模式

以教育厅规定的语文教材为蓝本,以“实用、够用、易懂”为标准,对现有的教材加以筛选、整合,或另行开发,构建成基础知识、阅读欣赏、口语表达、应用写作及实践活动等五个教学模块,将传统的“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按专业需求分别置于各教学模块当中,基础知识、阅读欣赏、应用写作模块主要以教材为依托,重点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对其进行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口头表达模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上,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将自己的观点准确、有序而又流畅地表达出来。语文实践活动模块可以开展诗文朗诵、主题报告、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课本剧、歌曲评论、影视评论等活动,也可以参加各种社会调查、招聘会、采访、推销等实践活动。教学模块的构建非常重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开放式的模块组合,灵活拆拼增减,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以贴近学生实际, 满足其学习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优势,大力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材,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开发国学选修课程,满足课外所需

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发国学选修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我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讲读、古代小说欣赏、古今说礼、书画讲座、中医养生等课程;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都比较灵活,针对性强,专业特色明显,只要对课程的情境性、直观性、活动性和生动性多加研究,就可多方面满足中职生的学习需要,所以很受学生青睐。

(三)依靠社会力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学校的文化讲堂活动、读书月及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节假日如护士节、古代某著名医家诞辰日等,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校内教师、相关单位的先进人物、企业代表来校开设讲坛、讲座,精辟独到的见解,不同于平时课堂教学的交流方式和身边充满正能量的先进人物事迹,是对课堂教学的最好补充诠释。

(四)利用学生社团开展课外活动

学生社团是在院团委的领导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管理的机构,管理的好,具有很好的凝聚力,也充满青春活力。我校的国学联合会就有武术社团、书画社团、戏曲社团、花卉园艺社团、文学社团等等,在社团内开展与国学相关的如讲座、比赛等活动,通过古代六艺,如茶艺、书法、绘画、礼仪、音乐欣赏、舞蹈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亲身的参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测评手段多样,注重学习者自身的发展进步

改变传统单一测评方式,将平时表现、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及课外活动统统纳入测评范畴,对个模块的考试采取口试、笔试、作业、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让中职生从考试成绩中看到自己平时的积累和进步的轨迹。

总之,中职语文课堂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政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以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又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和各式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努力钻研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关于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能力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常青,田慧.中职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J].职业技术,2009(3)

[3]张悦耳.中职语文模块课程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9(3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重点课题(2012JGZ190)

【作者简介】覃利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师。

(责编 何田田)

上一篇:注重预设,关注生成,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