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命,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时间:2022-08-30 10:36:12

摘要:“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句“咒语”, 一句让成人时刻提心吊胆、让孩子越来越胆小、畏缩的咒语。然而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敢于跟陌生人沟通与交流,是孩子走向成熟的里程碑。那么,怎样把握好教育的“度”,教给他们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艺术呢?实践中我们通过教给常识,培养意识;情境演练,强化意识;家园携手,助推教育等途径,有效地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养成了安全的行为方式。

关 键 词:生命教育 ;陌生人;安全常识;安全意识;安全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工作应该把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但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带给儿童潜在的危机日益突出,如绑架、拐卖等突发事件,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儿童。面对这些身心尚未成熟,需要特殊保护和照顾,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相对缺乏,辨别是非意识淡薄,判断危险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技能弱,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孩子们,幼儿园和家长无时不刻地对孩子灌输: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句“咒语”,一句会让成人时刻提心吊胆、让孩子越来越胆小、畏缩的咒语。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孩子在与陌生人接触时表现出的是一副畏畏缩缩、别人要夺他的样子。然而,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敢于跟陌生人沟通与交流,这又是孩子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也是孩子进入社会后的基本生存技能。是呀,既渴望孩子敢于与人交往但又不敢放手让孩子与陌生人交流,这恐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在照顾好孩子的同时,更要把握好教育的“度”,放手给孩子一些空间,教给他们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艺术,学习更多保护自己的方法,掌握充分的生存技能,让他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在生活中锻炼摸索,不断完善自己,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是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安全的行为方式呢?

一、教给常识,培养意识

幼儿期是幼儿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他们单纯天真,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却是少之又少,危险常常随之相伴。因此,“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教育!我们不能因为教育的缺失使孩子因“无知”出现意外,更不能让孩子因“纸上谈兵”而当真正面临危险时却束手无措,导致悲剧的发生。对此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利用幼儿身边的真实案例,灌输安全知识,并启发幼儿分析、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让幼儿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加深安全意识。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身边的陌生人》主题安全教育活动。首先,通过谈话,让孩子知道“怎么样的人是陌生人”――即从来都不认识的人。然后,开展“小心陌生人”教育活动,通过让孩子观看因吃了陌生人给予的食物、饮料、跟陌生人走、给陌生人开门等而让儿童遭受陌生人伤害的真实案例DVD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受到伤害?他们哪里做得不对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讨论中孩子们认识到:小孩不能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或饮料,不能拿陌生人给的玩具和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给陌生人开门等。接着,我们又提出:“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人吗?”这个问题,有点孩子说:“是的。”有的孩子说“不是。”这时,我们又请孩子们观看了当孩子们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的如“托举哥”等见义勇为事迹的相关报道,并提问:“这些被救的小朋友认识这些救他们的叔叔阿姨吗?(不认识)那么陌生人都是坏人吗?“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有些孩子提出:“那什么样的陌生人才是坏人呢?”我们因势利导,又将问题还给孩子。最终孩子们通过分析观看过的案例,得出:“坏人是看不出来的;长得难看的人未必是坏人;坏人有可能会装出一副好人的样子”等结论。之后,我们又播放了儿童被熟悉人伤害事件案件的DVD,通过分析,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任何时候,要离开家人或老师,一定要经过家人或老师的允许;任何时候,别人给吃的、喝的、玩的,一定要经过家人或老师的允许;任何时候,没有经过家人或老师的允许,不能跟别人走;任何时候,没有家人的允许,不能给别人开门。俗话说:“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如果孩子在危险的情况下,不知道怎么求救,那么就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因此,当孩子们有了对待陌生人的安全常识后,我们又开展了“如果遇到危险,你该怎么做“的教育活动。通过讨论,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幼儿得到以下答案:1、及时求救,寻求陌生人帮助;2、拨打110、119等电话请警察叔叔帮助;3、大声跟身边的人喊:“叔叔、阿姨,我不认识他,你们救救我吧!”;4、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5、在紧急之中,有权大叫、大闹、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坏家具;6、在遇到危险时,孩子打人、咬人等行为绝对不是不礼貌的行为,也不会受到大人的指责……整个安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利用幼儿身边的真实案例,启发幼儿在分析、讨论及教师及时的纠正、补充中了解了与陌生人交往、相处中较为全面、系统的安全自我保护知识,不断加深了幼儿的安全意识。

二、情境演练,强化意识

《纲要》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因此,强化安全意识要着眼于幼儿的内化程度。俗话说:“听过了就忘记了,做过了就记住了”。 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经历对孩子很重要,亲身实践才能记忆深刻。因此,我们要通过情境演练的形式,放手给孩子一些空间,帮助孩子将已有的关于陌生人的安全知识经验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这也是幼儿获得自我保护知识和方法的有效途径。

(一) 在模拟情境中演练。

为切实有效地强化幼儿在与陌生人交往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安全的行为方式,一次,我们设计了下面的活动:一次,教师带领孩子们在幼儿园操场上做游戏,过了一会儿,教师借口对班上的孩子说有人找要走开一会儿。等老师走开后,按计划来了一位陌生人,他没说什么,只是在玩弄着手里的玩具。孩子们很快就注意到了他,特别是他手里好玩的玩具,一些孩子就忍不住跑过去好奇地问:“叔叔,你手上的是什么玩具?”陌生人说:“这是个很好玩的玩具,给你玩一玩,我这还有一些玩具,谁想玩的,可以拿去。”于是,一些孩子接受了陌生人给的小玩具并玩了起来。这时陌生人又说话了:“小朋友,我那边的车上还有好多好玩的玩具,你们要不要跟我一起去拿?”好几个小朋友兴奋极了,立刻同意了陌生人的建议,并跟着他向前走。也有个别孩子说:“我不去,老师说了不要跟陌生人走!”后来“警察叔叔”及时赶到抓走了陌生人,并告诉幼儿这个人是个专门拐卖儿童的坏人。这让幼儿们真正感到了害怕,原来陌生人是坏人,幼儿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被吓哭了。这时老师适时出现了,对幼儿进行了一番教育: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特别是在老师或父母没有允许的情况绝对不能接受陌生人给的玩具、食物、饮料等等,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并告诉幼儿刚才只是个演习,整个过程已经拍摄下来了,同时请孩子们一起看回放的录像,共同分析、讨论这次的事件和在事件中孩子们的行为表现等。这次的演练给了孩子们很深的印象,让他们深刻地记住了在没有老师、父母的允许下绝对不能跟陌生人走,也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更不能拿陌生人的玩具或礼物。

上一篇:完形填空解题攻略 下一篇:临床路径在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情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