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2-16 10:18:30

浅议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当作重要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对此,我有以下体会:

一、范读引领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如在范读《再见了,亲人》时,老师启发学生注意,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何这样读。朗读中,老师那饱含深情的语调很快便把学生带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仿佛就在他们的面前,有的学生眼里都噙着泪花,同学们都涌起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二、读中想象、理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影响着科技发展,推动者社会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悟出文中的真谛。如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把全诗通读完后,老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通读古诗,同时配以轻音乐,听完后,没让学生睁眼,而是静等半分钟,再让学生把自己脑中的图画勾勒出来。结果学生的描述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幅生机盎然的农村生活画面已经印在他们的脑子里了。

三、借助标点,掌握朗读技巧

标点符号标志着朗读的语调和停顿。根据不同的标点指导朗读,就更能读出正确的语调和适当的语气。如《船长》一文中,记述船长的命令多处使用了感叹号,再引导学生注意感叹号的同时,启发学生借助感叹号,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境界与性格特点。这样,借助感叹号,船长那种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心中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舍己为人高大形象与崇高精神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准确朗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生形成一定的朗读习惯后,再通过朗读基础训练(包括发音、正音、吐字、发声等训练)、朗读技巧训练(主要包括停顿、轻重、快慢、语气等四个方面)、朗读节奏训练(主要包括节奏、音高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时能做到正确、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效果显著。

四、读中有所感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哪儿读的好,哪儿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相信,只要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县南双庙乡中心小学)

上一篇: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阅读 下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