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样板

时间:2022-02-16 02:04:08

孔子学院: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样板

孔子“出国”之后

2004年有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11月2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设立了中国的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

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国家项目之一。设立“孔子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向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当然,这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程,而是中国的一项战略工程。

这项工作的推进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为“汉办”,孔子学院就是由“汉办”承办的。2004年,据汉办透露,中国计划将在未来几年内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学院”。

《望东方周刊》以《汉语改变世界大脑》为题对此进行长篇报道,笔者的同事、现《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程瑛写道:孔子,这个中国文化的辉煌符号,一个曾经被自己的子孙轮番践踏的圣人,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与逐渐寻回文化自信,第一次被中国官方以如此正面、积极的意义上运用。而其使命亦伟大艰巨: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推进中国汉语战略,推动汉语成为强势语言。

几年之后看起来,汉办所说的设立100所“孔子学院”的目标实在是太“低调”了。截至2009年11月,短短5年时间,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有人统计,在过去数年间,平均不到5天就有一所新的孔子学院诞生。

这是典型的“中国速度”。德国著名汉学家阿克曼评论说,在世界文化史上很少有一个文化机构像孔子学院这样在这么短时间取得这么大成绩,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一道全球文化景象。

2008年12月10日,在位于王府井的北京饭店,笔者作为记者列席了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议题是“孔子学院与全球化教育”。

笔者惊叹于眼前的场景:这一天,北京饭店超大的会议室如同联合国会场,中间坐着来自各大洲的千余名代表,四周是按各大洲划分的展览区――展览的内容是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当一群亚洲人、美洲人、欧洲人、非洲人和大洋洲人坐在一起大谈孔子的时候,笔者想曾经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如果穿越时空到了今天,他老人家自己也一定会大吃一惊!

笔者与与会的多位代表进行了交谈,希望了解孔子学院在国外的运作情况。席格伦是一位地道的澳大利亚人,身材高大,一开口,满嘴标准的汉语,甚至连“洗脑”这样的词汇也能运用自如,在表示谦虚的时候他会客气地说“不敢当”。

他原来是西澳大利亚大学亚洲学副教授,如今身兼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他说,学院成立三年多,已经培养了七八百名学生。就像在中国的英语培训那样,孔子学院的中文培训也分为初、中、高级,各有相应的课时。“有几个学生从三年前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学得相当好,可以很熟练地说‘干杯’了。”席格伦说。

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学习汉语。这也是所有孔子学院最普遍的模式。一些孔子学院也将教育对象延伸到中小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姚载瑜是一位华裔,20多年前去新西兰留学,后来就留下来当汉语教师。她说新西兰几乎所有的综合性院校都开设了中文课,大学里许多人学中文,但是在中小学却基础薄弱,呈倒三角结构。

她针对性地将中文课带到中小学去,“搞体验课,哪个学校愿意,可以免费,但是我们人力有限,所以要求学校必须派一位老师,我们来培训这位老师。这样这个班才能生根。”孔子学院推动了汉语热。每提到这儿,姚载瑜都会表现出很强的成就感,她说,2005年学院刚开办的时候,新西兰全国学习汉语的是一两千人,而现在则有一万多人了。“我的设想是到2012年达到5万人,对此,我们很有信心!”

中国最妙的文化出口产品

而在全球范围内,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各国孔子学院开设各类汉语课程6000多班次,注册学员13万多人。而全球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

孔子学院在运作上采取中外双方的合作模式――由一所中国高校和一所外国高校共同向汉办申请,双方各出一名院长,由汉办派出中文教师,提供教材,资金则由汉办和国外高校“合资”。

按原则,中外双方的出资是一比一,但也要看对方的情况,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宏告诉笔者,在发达国家,外方的资金投入往往要比中方高出许多。具体对于他们而言,汉办每年提供给他们的经费是10万美元,而英国教育部一开始就向中国研究中心和孔子学院提供了500万英镑的支持。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孔子学院美方院长David Y.S. Lou也告诉笔者,他们学校出的经费远比汉办多,“几乎多一倍”。

孔子学院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文化出口产品,是中国实施和平外交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大措施。”这是美国 《纽约时报》对孔子学院的评价。

这无疑也是中方最希望达成的战略目标。David Y.S. Lou是一名华裔,生于浙江,年轻时去了美国,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和教授。这种身份使他成为孔子学院院长的最佳人选。“美国人也好,欧洲人也好,对中国政府、中国人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平常也看不到中文报纸,而西方媒体有时候比较偏,所以很需要增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他说,“但是以往中国官方的宣传很难让他们接受,而通过孔子学院其效果要好很多。”

刘宏通过孔子学院组织了600名英国大学生来中国参观,让他们走进工厂、社区,走进中国人的家庭,“回去后我们做了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并表示要从事与中国相关的行业或者学习与中国相关的科目。”

“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促进了国际话语体系的转换。”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告诉笔者,“传统的宣传方式,总说我对、我正确,少有互动。没有互动就不会产生共鸣,就不会有交流,人家就不跟你合作,最后还可能反对你。孔子学院提供了一张很好的平台,让中外双方坐下来,甚至一个地区、全世界都坐下来。讲好了我们是坐下说的,不打架,大家心平气和的。这样经过一次两次三次的沟通,最终就像奥运五环那样,有区别,有重叠,最终实现和谐。”

在孔子学院,确实有很生动的互动。席格伦组织过“中国文化日”活动,展示太极拳、中国茶道、书法等,“各种各样的,一个文化大拼盘”。参观者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尤其茶道课大受欢迎,有40多人参加。洗茶、冲茶、泡茶、品茶,大家看得饶有兴致。在品尝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名茶的时候,老师还道出了中国茶道深层的人文含义:“茶有道,心无界。一饮其茗,二饮甘露,三饮含英咀华。”

至于中国以政府的力量推动对外汉语战略的质疑,许琳说话直率:“不同的声音肯定有,比如担忧外国说我们搞文化输出,造成。实际上,现在应该是正本清源的时候――我就要说,我就要输出。我们的文化几千年没有断,是因为我们的包容性,我们是一种‘和’的文化,是一种好的文化,干嘛不说呢?”

中国成为外国留学目的地

中国一方面借助孔子学院往外推广中国的汉语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和就业。

如果不是自己表明身份,你一定看不出眼前这位叫宋殷的女孩是外国人――婉约的东方面孔,一口地道的普通话,一手隽秀的汉字,与中国人毫无二致。事实上,她来自韩国,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一年级博士生。足以迷惑中国人的中文能力是她修炼多年的结果。7年前,当她的同学纷纷选择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她却选择了中国,先在北京语言大学读本科,然后到人大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又考上了博士。

在中国人民大学,像宋殷这样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的留学生有许多。但他们还仅仅是“冰山一角”。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石佳友向笔者介绍,人大目前在册的留学生有1576名。

这个数字放在北京市的各个高校中并不突出――北京招收留学生数量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语言大学4439名,北京大学3354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785名。

再把范围扩大,全中国共有多少像宋殷这样的留学生?数字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2008年在华学习的各类留学人员总数为223500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上一篇:湖北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下一篇:马福元:让昆仑玉闪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