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有效问题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2-16 12:32:50

以设计有效问题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教学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一直受到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有效设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有效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四适”原则等角度来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教学 问题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95

随着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弊端的暴露,教育部开展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从教授知识走向培养智慧,实现由“知识课程”向“智慧课程”转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科专家和教师们尝试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之一就是“问题教学模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未能把握好“问题教学”的实质,以致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最为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往往提前设计好大量问题,表面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但问题设计与实施得是否有效,教师很少关注,只是以“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实质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问题教学”反而成了教学中最大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问题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1.提问缺乏针对性

在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是一连串的“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会不会”之类的泛泛而问,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缺乏针对性和精心设计,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简单机械的“一问一答”与 “一问众答”,看似气氛活跃的课堂实际上是学生思维的虚假活跃。

2.提问缺乏思维性

课堂上,教师频繁地提出一些历史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做法实质上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它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历史学科对学生思维培养的目标要求,也不可能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缺乏灵活性

课堂提问不能根据课堂实施的现状进行有效调整,游离于学生参与的“启而难发”甚至“启而不发”,忽视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多此一问”,常常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受打击。

4.提问缺乏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提问随心所欲,缺乏层次性:要么太难,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热情;要么太简单,学生不感兴趣;要么问题太空泛,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

5.提问对象的随意性和惩罚性

教学中教师按座位或名单顺序逐个提问,使轮到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前准备自己的问题,而对其他的问题“不闻不问”,而轮不到的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起哄,破坏课堂秩序。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被点到名的学生由于不知将要问到什么而造成精神紧张,回答就难以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随意点名常常出现容易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对答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难的问题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有些教师将课堂提问作为惩罚学生开小差的手段,虽然可以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但是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使问题的提出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大大影响课堂效率。因此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该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每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这些中心内容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就是历史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例如孝文帝改革的教学重点是改革的内容,难点是对改革的评价,热点是改革中的民族融合和封建化。教师就是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的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设计的技巧应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依托,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等四种类型。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怎么运用,都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

2.启发性原则

历史学科是一门教化明智的社会科学,历史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认识历史问题、汲取历史营养、服务现实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与争鸣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笔者在讲解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对他的评价应全面否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问题一提出就调动了学生以前的认知和情感,不自觉地对此问题进行审视,加深了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接着笔者又追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呢?”引导学生将这一问题的解决经验上升到一般规律的高度,形成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样的问题紧扣学习的重点,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

3.灵活性原则

课堂教学活动是基于教师课前预设基础上的生成,学生课堂学习由于种种不可预料的因素往往不可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来逐步进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灵活调控,优化提问。如在教学“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揭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导火线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但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却提出了“没有禁烟运动就没有鸦片战争”的观点,说明学生对于战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不能够真正理解。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列表格对比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并提出以下问题:中国和英国远隔重洋,是什么力量驱使英国万里迢迢发动这场战争?战争被称为“鸦片战争”,假若没有鸦片走私和禁烟运动,战争是否会爆发?假如皇帝是个明君、贤君,也不撤换林则徐,在当时的情势下中国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吗?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战争发生的多种原因之间的关系。因此有效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应该是死板的,需要依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灵活多变。

4.循序渐进原则

即课堂提问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高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搭建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沿着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比如在引导学生思考“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对“开始形成”如何理解?“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最终形成是在什么时候?这样抓住中心词,字字剖析,前后知识相联系,学生很容易理解。如果直接问:为什么说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学生会很难把握回答问题的角度。

5.“四适”原则

即课堂提问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保持悬念,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都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以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注意程度,使所有学生都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提问的数量要具体分析、周密计划,既不能满堂问也不能满堂灌。提问难度大小对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很大,如果问题过难学生就容易产生畏惧感,过易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一步步向前发展。

结束语

历史学科是一门开启心智、培养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有效的历史课堂提问是发挥历史学科功效的关键点。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如何把有效问题教学与历史学科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人民教育,2001(9).

[2]朱家鼎.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11).

[3]黄胜强.让理性的阳光照亮课堂――略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 中学教学参考,2009(3).

[4]李文.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个原则[J]. 甘肃教育,2011(5).

[5]刘芳.浅谈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6]韩立福.有效上课[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118例老年性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 下一篇:Cys―C、尿Ⅳ―C、尿NAG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