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窗,让爱回家

时间:2022-02-15 11:18:37

从农村来到北京的爷爷朱志根(李保田饰)始终惦记着一个对去世多年妻子的承诺:把18年前妻子送给他的夜莺带回老家,让它在妻子的墓前飞走。朱志根的儿子、儿媳均是在北京有所成就的商业精英,孙女任幸活泼可爱,在外人看来,这是个幸福美满三代同堂的都市家庭。但是表面幸福的家庭,内里却是千疮百孔,因为三年前孙女和爷爷逛花鸟市场时差点走失,儿子与朱志根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儿媳虽然试图努力弥合家庭裂缝却也无果,而夫妻间的感情在繁忙工作的压力下也日渐枯萎。在爷爷朱志根准备带着他的夜莺回老家阳朔时,因儿子儿媳出差而没人照看的孙女也加入了这场改变他们生活的奇妙旅程。这场与鸟同行的旅程,能否给这个家庭带来改变,让在都市里已经迷失脚步的人重拾情感,唤醒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呢?

2014年上映的电影《夜莺》由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编导,影片柔暖温情,将法式田园情调与中国文化传统理念完美结合,深沉演绎了一场洗涤心灵之旅,带给观众直击内心深处的感动。《夜莺》传递的是,只有打开心窗,才能让爱回家,故乡才是我们心灵的归属。

情节素材

关键词:行动

台词重现:“人,等不起;鸟,更等不起。”

影片的开端,爷爷朱志根拎着鸟笼到公园遛鸟,这只夜莺陪伴了他18年。时光追溯到18年前,朱志根和老伴在树林里散步时,捡到了一只刚出生还不会飞的夜莺,老伴将这只雏鸟送给了朱志根。后来,朱志根为了陪儿子上大学,到北京打工,不久就得到老伴病重的消息,本欲回家照顾妻子的朱志根因为工厂不给批假,而错过了与妻子最后见面的机会。朱志根曾向妻子许诺,等儿子上了大学,一定带着这只鸟回去看她,但是,他的夙愿却迟迟没有实现。已经年迈的朱志根在公园的石凳上碰到了老朋友,两人在聊天时,年逾古稀的老友告诉他自己养了多年的鸟突然毫无征兆地死去了,朱志根恍然意识到自己要尽快完成带着鸟回老家的心愿,因为再不行动的话,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微评论】时间从不等人,如果我们一味地拖延,明日复明日,那么,时间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有遗憾和后悔。所以,有梦就去追,有想法就赶紧行动。

关键词:目标

台词重现:“你自个是怎么想的?”

归乡之旅充满了曲折,祖孙两人因为迷路,不得已露宿在一座山洞里,晚上,他们点起一堆篝火取暖。爷爷问孙女任幸,“你长大了有什么打算?”任幸思考了一会儿说:“爸爸妈妈想让我成为商业精英,我想成为有钱人。”爷爷教育小任幸,那不是个目标,只是个结果。任幸生活条件优越,父母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商业人士,虽然她接受了比较全面的教育,但是她已经像父母一样,在大都市里渐渐迷失了自己真正的梦想与目标,对于未来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在她心里,父母的期望便是她的梦想,而自己,则像一只被剪掉翅膀的鸟儿,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微评论】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在大海中没有了方向,只是徒劳无功地原地打转。所以,无论多忙,一定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好好地静心思考自己的方向是什么,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奋斗。

关键词:自由

台词重现:“关我的笼子打开了,我一下子就飞了出去。”

旅途中,当孙女任幸第一次看到一头硕大无比的水牛,她吓得把手机扔掉了,对于从小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她,一路上的所见都是那么的新奇。一旦离开喧嚣繁华的都市,她小女孩纯真的一面也展露无疑。这个因为被父母管教严格而刁钻任性的小姑娘在中国山水风景的浸润下一点点变得懂事与可爱。影片中有一段故事,爷爷的夜莺在一天早晨突然死掉了,任性怕还不知情的爷爷受不了打击,便悄悄地拿自己的IPAD和村里的一个男孩交换了一只活的夜莺。当爷爷为夜莺的活泼而略感好奇的时候,任性的眼里流露出深深的欣慰与狡诘。悠扬的林间小路、翠绿清丽的竹叶、深邃神秘的山涧、古老层叠的苗寨、淳朴善良的山民,不仅极大地增长了任幸的见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她。她就像一只被放出笼子的鸟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微评论】加缪说,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离开了自由,我们便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更谈不上人生的发展与完善。只有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知自我,更好地树立目标,也才能最终实现梦想。

关键词:沟通

台词重现:“我还以为永远都等不到这一天呢!”

当任幸的爷爷与父亲相逢于乡间的古屋门前以后,在村中千年老树下,父子俩第一次敞开心扉,把这些年难以说出口的歉意与深藏于心的愧疚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对方,自此他们打开了多年来的心结,长久的隔阂终于一扫而空。电影平静的画面下,涌动的是浓浓的父子温情。当他们再度回到都市中,心灵都已经得到了重新的洗涤,也更能理性地看待问题。当初夫妻二人因为互相间忽视对方的感受,没有及时去化解存在的矛盾,而差点离婚,如今在女儿任性的帮助下,这个家庭里曾经将要分崩离析的夫妻关系得到了重新的改善。

【微评论】在生活中,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唯有沟通,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这是人与人最简单最美好的相处模式。

人物素材

费利普・弥勒,

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因电影《蝴蝶》而蜚声国际,他曾在自传里称自己为一个“重度电影工作狂”,而圈内人对他最大的印象便是“善于学习”。为了拍摄《夜莺》,费利普不仅走访了中国的八个省份,还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学习中文,用汉语拼音写日记,由专门聘请的语言老师检查、更正,拍摄结束后,他攒下了厚厚几本用汉语拼音写下的片场日志。为了深入体验中国的社会生活,他决定到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并到不同阶层的家庭中去拜访,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加了解老年人的想法,费利普长期到公园听前来散步的老人们诉说家长里短……这种多观察、多提问的学习态度,帮助费利普克服种种文化差异和语言困难的难题,为中国观众贡献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接地气”的影片。

【微评论】费利普自言,三年时间内他没做任何事,一心扑在这部电影上。正是这种钻研和探索的精神,让电影《夜莺》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也要善于学习与观察,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最终获取成功。

上一篇: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无线蓝牙智能追踪小车 下一篇:库兹韦尔: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