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

时间:2022-02-15 10:05:11

关于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开展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人文课程,关系着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创新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创新教学仍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总结分析了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0引言

创新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适应当代教学理念的重要方法,需要渗透到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环节之中,以此实现素质教育这一总体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而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格和学习习惯的重要人文课程,其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开展创新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创新教学仍旧是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总结分析了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意义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传统教学中,诸多学校推崇的应试教育往往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片面的将考试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将高分作为最终目标。而素质教育是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适应学生及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综合能力、文化修养的同步提升。

2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

2.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完全体现,往往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感受。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依据备课思路实施教学,并未关注到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学习需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再如,教师虽意识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你们有什么看法?”等问题作为课堂导入,但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后,却并未真正将这些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未帮学生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始终存在疑虑,打击学生发表观点的积极性。

2.2形式化的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形式化的素质教育层出不穷,此类形式化的素质教育通常停留于表面的工作,并未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存在许多课件制作精美优良、学生热情高涨、教师滔滔不绝的课堂,但形式终归要服务于内容,此类看似积极活跃的课堂是否是真正的优质课堂,仍旧要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所收获。这种形式化的素质教育,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过分追求形式,忽略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使学生无所得,遮蔽了教学原有的价值。

2.3学生的自主活动缺位

素质教育理念中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自主活动的教学环节中才可实现有效放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实现教学各环节的高效结合,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核心,减少教师的讲授过程。然而,现如今多数课堂的学生自主活动依旧缺位,在读书、写字等学生实践环节,教师讲解仍为主要教学模式。

2.4应试教育的困扰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的、教育目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从另一角度来说,素质教育可以作为应试教育的高级教育形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升学应试体制的束缚,小学语文仍存有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例如,教师依旧保持从知识到知识的教学模式,寻找巧记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忽视了语文课程原有对学生的人格、心理及精神品质的培养。

3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3.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教师应对小学语文这一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任务的基础学科具有充分的认识,明确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人文修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观,采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3.2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必不可少。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中之重。构建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首先应确保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应珍惜教师劳动成果。其次,面向全体,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并创造条件。最后,教师应确立培养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能力的培养和习惯养成多加渗透,改变传统的、拖沓的教学结构,给学生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3.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其学习主动性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小学生因年龄及阅历等多方面的限制,学习主动性相对薄弱,但却充满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可运用表演、谜语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小学生多具有纯真、敏感、渴望被肯定等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积极词汇,例如“回答得很好”“想法很有新意”等赞扬、赞同或肯定的评语,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采用积分制或小红花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

3.4打破常规,服务创新教育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确保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完整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感悟帮助学生总结掌握语文规律。语文因其自身特点,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学生常会存有“此诗是否为送别诗”的疑问。鉴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其中写道“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至此,学生疑问便可迎刃而解。通过诗与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中获取创造性的启发,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总结语文规律。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善于打破常规,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求知欲,服务于创新教育。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展开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当前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建立素质化的课堂结构,结合多种措施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学习意识,改变当前学生的主体活动缺失、主体地位不明确的现状,从根本上摒除形式化的素质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孙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心得[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0):125.

[2]郭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搭好英语学习的“支架” 下一篇:项目式学习: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方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