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需要精准落地

时间:2022-02-14 06:29:56

教育扶贫需要精准落地

近日,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的一番话,道出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农村学生越来越难考出来的问题。熊轩昂在被问到如何成为高考状元时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好成绩需要有好的环境,这也折射出教育资源的差距。”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党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扶贫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司树杰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说。

教育扶贫是整体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任。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贫困人口基数来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仍面临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弄清教育资源的差距和原由,条分缕析地找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解决思路,提高教育扶贫效果十分必要。

教育资源存在多方差距

“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资源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司树杰指出,总体来看,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省会大城市教育资源最优质;发达地区的其他市县次之;三是贫困地区的市县学校;四是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学校;最差的是贫困地区的村小学以及教学点。但在贫困地区内部,县城的教育资源又比乡镇的要好得多,越往下条件越差,越贫困问题越突出。

一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比如教室、卫生间、餐厅、操场这四大件。然后是教学设备,越往下教学设施越少,一部分好的乡镇有互联网教学,主要是投影设备,部分教学点条件简陋,有的学校仅靠几根粉笔、一块黑板、几本教材进行教学。

二是师资力量总体薄弱。贫困地区的乡镇老师总量缺乏,整体素质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例如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缺少音、体、美等专业课老师。尽管高校、社会组织到贫困乡村支教,但没有形成规模。父母在外打工,与子女的教育无法形成有效的联动,也影响教学质量。

三是学校发展不均衡、乡村学校布局不合理。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到县城就学,贫困地区县城里的学校都在扩建,原本按45人设计的教室,要容纳七八十人,孩子们坐下后甚至站不起来。与之相对的,乡镇学校逐渐弱化,学生的生源遇到严重的挑战。目前,这种情况还在加剧。

四是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现象多。初中生辍学率普遍偏高,连片贫困地区升学率甚至不足50%。受打工潮、“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许多家庭认为外出打工比读书更实际,个人教育需求不足,教育不被重视。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期望值不够高等非智力因素造成。

五是贫困地区教师的问题。贫困地区很多学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制约机制,相应的福利、生活保障低,不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优秀教师不愿去贫困乡村,去了也留不住。

内在原因复杂

“贫困地区存在这些教育资源的差距,其原因也是深层而复杂的,有一定普遍性。”司树杰向记者表示,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投入不够精准。这些年,虽然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这么多学校分散下去,还是很有限;县城以上的学校获得财力支持的机会更多。试点经费、追加经费以及社会力量资助,关注的也往往是县城以上的学校,乡镇以下的学校由于规模、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得到的资助很少。个别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学校要靠借债度日。

其二,教师留不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贫困地区教师待遇虽然目前有些倾斜,但倾斜力度不够。有些地区教师的生活面临诸多不便,从调查情况来看,尤其是村小学,只有几位老师,吃住都在学校,有些学校附近无人居住,安全也是一个问题,年轻老师还面临成家立业的难题。这些现实问题导致乡镇以下教师很难安心工作,他们最大的目标是到县城去教书。

其三,学生流失现象多。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两免一补”之外还要缴纳相当一部分学习用品费、交通费、住宿费以及辅导资料费、补课费、校服费等额外支出。一般而言,这部分额外费用小学阶段要花费1万-3万元,中学阶段3万-6万元,大学阶段4万-10万元。另一方面,学校“撤点并校”增加了教育成本,贫困家庭难以支撑。贫困地区流行着“不上学等着穷,上学立刻穷”的说法。同时教育收益降低,毕业生就业难度大。@对社会资源稀缺的贫困家庭子女的压力就更加明显。

总量倾斜,精准落地

“针对这些现象和原因,需要找到合适的路径,将教育扶贫更加精准地落实到位,满足贫困生的真正需求。”司树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对于基础设施等硬件差距,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向贫困乡镇的倾斜力度,特别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更多地关注贫困乡镇、贫困农村。

对在贫困乡镇或村小任职的教师待遇,应该高于县城以上的教师,才可能形成人才的回流。例如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保险等要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关注基层教师的教学和生活保障,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安全问题,让他们愿意留下来。有些地区试点让村小教师集中住在乡镇的集体宿舍。上班去各村,放学再回乡镇。也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大力抓好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是实现脱贫的重要现实途径。职业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对脱贫和家庭增收直接有效。针对就业市场,采用更实用、更富于本土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贫困地区高职中专的教学和就业质量,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和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技能性人才,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司树杰强调,通过举办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为贫困学子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机会,让他们有充足的获得感,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感受到教育带来的收益。

上一篇:区块链如何解决融资难? 下一篇:发挥省会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