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生殖免疫抗体疗效观察

时间:2022-02-14 02:37: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生殖免疫抗体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 :探讨中药、中成药结合西药治疗女性生殖免疫抗体阳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血清中7项生殖免疫抗体阳性的女性不孕不育患者,分别给予西药强的松、维生素E、维生素C(简称A组)、中药抑抗汤(简称B组)、抑抗汤结合西药(简称C组)、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和复方丹参片结合西药(简称D组),30天为1个疗程,观察抗体转阴情况。结果:416例患者共检出阳性抗体662例次,均为1~4项抗体阳性,四组间抗体阳性项数比较无差异(P>0.05)。1个疗程后抗体转阴率:A组为66.67%(50/75)、B组为76%(76/100)、C组为90.48(95/105)、D组为88.97%(121/136)。C、D两组与A、B两组阴转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中药 中成药 西药 中西医结合 治疗 免疫抗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3月~2008年9月在我中心门诊就诊的女性不孕不育患者,年龄平均31.2(22~45)岁,不孕年限3.8(1~15)年,其中原发不孕占31.73%(132/ 416),继发不孕占68.27%(284 /416)。所有患者均用ELASA法检测血清中抗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心磷脂抗体(ACAB)、抗卵巢抗体(AOAB)、抗透明带抗体(ZPAB)、抗滋养层抗体(TAAB)和抗绒毛膜抗体(AHCGAB),416例抗体阳性患者分成A组75例、B组100例、C组105例和D组136例。四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孕产次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四组给药方法:① A组:给予强的松5mg,每次1片,由每日3次每周递减1片至每日1次,共3周,维生素E100mg,每日2次,维生素C200mg,每日3次;② B组:给予中药抑抗汤,基本方组成:黄芪30g、生地10g、当归10g、白芍15g、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0g、山萸肉10g、菟丝子10g、丹参15g、甘草6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③ C组:给予中药同B组,同时服西药同A组; ④D组:给予中成药知柏地黄丸,8~10粒,每日3次、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同时服西药同A组。以上四组均服用3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采用隔离,停药1周后查抗体转阴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结 果

416例患者共检出7种生殖免疫抗体662例次,7项抗体阳性率为ASAB39.18%(163/416)、EMAB37.02%(154/416) 、ACAB20.67%(86/416) 、AOAB20.19%(84/416)、ZPAB11.78%(49/416)、TAAB10.58%(44/ 416)、AHCGAB19.71%(82 /416),以ASAB和EMAB阳性率为最高。416例患者均为1~4项抗体阳性,无5项及5项以上阳性病例。四组病例抗体阳性项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抗体转阴情况,转阴率C组与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5.83,P

讨 论

本文用皮质激素强的松,剂量小且每周递减,未见出现副作用,单用西药治疗,1个疗程后抗体转阴率为66.67%。

祖国医学认为[1]免疫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是机体正气虚弱,加之经行、产后不慎、不洁等,使邪毒内侵而致湿热蕴结胞宫冲任,或致经血内攻,瘀滞胞脉胞络,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衡,冲任胞宫失调而致不孕。本病以肾虚阴阳气血冲任失调为主要病机,湿热、瘀血、邪毒等为诱发因素,临证每以本虚标实,尤其以阴虚火旺或兼夹血瘀、湿热者为多见。治宜补肾调冲、滋阴降火、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法。我们用中药抑抗汤随证加减治疗免疫性不孕,方中菟丝子、山萸肉补益肝肾,黄芪、党参扶正固本、健脾益气,茯苓、白术健脾燥湿,生地、白芍清热养阴,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甘草调和脾胃,以利吸收。现代研究认为当归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功能,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自身稳定。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知母、黄柏清热燥湿降火,丹参滋阴凉血、活血化瘀,泽泻、茯苓渗湿,山药、山萸肉、熟地、茯苓具有滋补肝肾,增强细胞免疫,提高免疫力的作用[2]。有研究[3]发现知柏地黄丸可直接或间接抑制血中的补体,减少抗原抗体含量。复方丹参片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二药合用具有滋阴降火,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之功效。

单用西药或中药效果都不甚理想,因单用皮质激素等西药对抗体消除不具特异性,需周期性、间歇性、低剂量给药,以避免或降低激素副作用;单用中药治疗时间长,费用较高,患者存在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将中药或中成药与西药联合用药,1个疗程后抗体转阴率分别为90.48%和88.97%,与单用西药或中药比较,抗体阴转率显著提高(P

参考文献

1 程泾.实用中西医结合不孕不育治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658-666.

2 张有齐,张惠,蔡勋锂.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浅析.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7):928-929.

3 曾金雄,戴西湖,许家杰.中医药调节男性生殖功能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3):235-236.

上一篇:中西药物结合治疗肺脓肿12例 下一篇:长效托宁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