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消费者破产立法规制

时间:2022-02-14 12:06:56

论我国消费者破产立法规制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消费制度的创新,银行信贷消费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贷消费在方便了民众消费、增加了商家利润的同时,由于部分消费者过度消费、非理性消费也衍生了信贷资金的坏账的发生,如何平衡信贷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规范消费信贷经济,在当前出台消费者破产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笔者试就我国消费者的破产立法规制作出一些解析和探究。

[关键词]消费者;信贷消费;个人破产;复权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1-0024-0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生产是这一过程的起点,而消费是这一过程的终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消费决定着这一过程能否往复,决定着经济能否继续前进和发展。在广义上讲,消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消费,即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目的的劳动和生产资料消费;另一种消费则是指个人消费,即以劳动力的再生产为目的的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一般来讲的消费指的是个人消费,因为生产消费本身的结果是创造出新的产品,而个人消费则是消耗和花费并且利用生产消费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一点上讲,个人消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资料消费,另一类是劳务消费。

正是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消费本身决定着生产的再进行的重要性,消费本身便成为所有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经济行为之一。“人类的消费行为与人类的产生相伴而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消费行为经历了消费物质、内容、方式、结构、意识、关系等深刻的变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经不再单单限于自己本身所拥有的消费能力,而像银行等保险金融机构也为消费者的消费给予了一定的信用贷款或信用担保。正是这样的方式和方法衍生了消费者信用的问题,同时也自然导致某些消费者的破产情况难以避免地出现。

一、消费者的基本概念

消费者是消费行为的主体,因此,消费者的概念的界定决定着消费者破产立法规制的具体范围。1978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年会上把消费者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日本学者竹内昭夫认为,消费者就是为消费生活而购买、利用他人所供给的物资和劳务的人。另一位日本学者今村成和认为,消费者是其作为一般国民的同时在交易过程末端以购买者身份出现的生活者。在美国1974年颁布的《消费者信用法》中指出,消费者是因非自己经营业务而接受供货商在日常营业中向他或经要求为他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个人。从这些概念的表述来看,大都认为消费者是为个人目的,并且是为了生活而接受服务或利用社会物质资源。由此,笔者认为,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或其个人及家庭生活需求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所以在笔者的消费者破产立法中排除了法人或非法人团体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仅限于自然人或家庭。在判断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是否是法律定义上的消费者时关键是看他是否有偿获得商品或服务,是否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不是用于消费而是用于生产和经营,则不认定为消费者。

二、消费者信用――消费者破产立法的前提

在我国,提到消费者信用,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分期付款买卖,也就是消费者信用形式是以分期付款买卖为目的,由卖方进行授信。但是随着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我国消费领域内消费产品的大幅增加,消费者信贷的方式被确立下来。这种由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的对消费者的授信大幅度提高,改变了买卖关系中由卖方提供授信的陈旧模式。通常认为,消费者信用,是指企业(卖方)与金融机关以消费者为对象,通过买卖价款的延期支付与贷款来提供信用,然后加付手续费或利息后对价款或贷款进行回收。消费者信用的规制,引起了消费社会化并且影响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笔者认为,消费者通过贷款购买消费品是借用了社会上部分暂时不使用的购买力或者是自己本人预支了在未来的消费购买力,即个人购买力的构成方式从自身的行为扩展到社会方式,实现了消费行为的社会化。除此之外,消费者的消费结算方式大量运用了信用部门所要求的信用结算,即实现了买卖行为的社会化。最后分期偿付买卖价款或分期偿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往往同社会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个人未来的收入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经济出现不景气或大萧条则会影响到支付过程的有效性,同时也影响银行等相关机构的整体安全与稳定。故此,社会化的诸方面,无不要求我们对消费者的信用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制。

三、域外消费者破产立法的比较分析

西方国家的消费文化与我国的消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将未来的预期收入作为信贷消费的前提和保证,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寻求消费信贷。因此,对交易双方当事人而言,无论是银行还是消费者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大量的消费信贷金额不能及时回收上来,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坏账总额就会造成其资金链的严重短缺,周转困难运转不畅的问题随之产生。如果坏账非常严重则有可能导致公司的破产。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其在消费中无计划地超过自身支付能力而随意贷款消费或由于客观原因降低或丧失了偿还债务的能力,最终也可能造成消费者个人的破产。

美国最早在1898年的《破产法》中规定了个人破产,其在该法中规定,允许个人自愿破产,个人获准破产后,可以免除个人部分债务。在后来修改过的破产法中又具体规定了消费者信用贷款的个人或家庭在发生财务困难时,可以申请破产。其个人破产立法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债务人(贷款人)获得新生(a fresh start for the debtor),二是使债权人都能分到财产(equity a-nlong creator)。在1978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破产改革法》(bankruptcy reformact),对联邦破产法进行了修改。在该修改法案中规定,一旦消费者被宣告破产,个人和家庭资产的一大部分可以免于清算,不必用于出售或收回以抵偿债务。这次修改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破产个人在财务上恢复元气,从而实现消费者自身财务的转好,主动自愿的偿还债务。在该《破产法》中对于自由财产做到了列举式的排除,即不受执行的财产,主要包括住房、汽车、家具、衣物、书籍以及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还包括具有精神价值的或对家庭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破产法》同时也规定了某些自由财产的价值和数量的限制,如债务人可以保留的房产价值不能超过1.5万美元,汽车价值不能超过2400美元,因为自由财产是法律为债务人提供最低程

度的生活保障而规定的,而不是要帮助债务人逃避债务。美国的消费者破产法立法所体现的是对消费者个人生存权的基本尊重和保护,如果法律不考虑消费者的基本生存和重新生活,则消费者很难走出困境。一味的强制执行最终导致的是贷款人永远没有再次重新创造社会财富的信心和决心,造成银行信贷资金的彻底断裂,这种机制使美国的消费者信贷保护受到法律的特别调整和规范,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信用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日本,其现行的破产法于1922年制定,至今已经经历了近百年,除了在1952年其破产法增设了破产免责制度之外,其他部分没有太大的变动。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其重视消费者信用和消费者破产立法是在上世纪80年代。据日本学者佐藤铁男统计,现在日本有大约一亿数千万枚信用卡,这大大超过了了日本国的总人口数,这反映出消费者信用的高度发展。在1989年,银行供给消费者的信用总额达57兆亿日元,这个数字几乎接近国家预算的数目。由于信用卡的申领与利用手续在当时非常简便,造成了许多消费者出现了“以卡养卡”的现象,不能偿还消费借贷的“个人泡沫经济”大量涌现,此种情况在日本社会各阶层中急剧扩展,影响到了许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根据日本信用商业协会报告,1990年度接待的消费者投诉中,不到30岁的消费者的投诉占到总数的49.4%,而造成消费者过多利用信用贷款的原因,占第一位的是娱乐、饮食、交际等,第二位的是购买高级品、奢侈品等超过自身收入的物品。因此,在处理消费者破产的问题上,日本采用的是相对宽松的态度,如采取简易的清算手续或采取清算与再建的混合手续,在实体上电规定了禁止扣押财产的范围,其出于对消费者个人生活的考虑和对其早日进行财务重整的积极援助。当出现消费者确实无法偿还债务时,应由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但也是在根本上区别于企业破产的。包括目的上仍然要把债务人将来人格的存续、生活的继续作为考虑的前提。如果被法院确认破产,债务人将来从事某些活动的资格将被限制。总体上来说,日本的消费者陷入多重债务中的解决手段,破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和手段,除此外,还包括一些由律师进行私人调解、民事调停、和议。这些方法和手段也都是为了实现对债务人的救济,可以延长债务偿还日期,削减一些额度。

四、我国消费者破产立法的必要性及立法建议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法学家罗斯科庞德在其《法律史的解释》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律必须稳定,但是不能静止不变”。这句话说明了法律既要注重自身的稳定性,同时也应在法制环境、经济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与时俱进。经济的物质制约性是法律制定的重要基点之一。法律作为时代经济和人文环境的反映,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也从以往单独的基础消费逐渐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发展。房屋成为商品、汽车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生产者为了实现资金的汇拢和生产扩大化,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信用贷款在我国已经十分普遍,可以预见,信用卡消费、分期付款买卖,消费者信贷消费等方式,必将在今后的三到五年之内激增,成为消费领域的独特现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近4年来,中国信用卡发卡量年均增长80%以上。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约1.5亿张,持卡人约1亿人;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超过1700亿元,总授信额度超过1万亿元;2008年全年消费额约1.2万亿元,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中的占比超过20%,尤其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更接近40%,对于促进社会消费的内在功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而在1995年之前,我国几乎没有关于房屋贷款、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等消费者信用产品的记录。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消费者信用交易量的扩大化和交易形式的多样化,也出现了银行等金融信贷机构的贷款不能及时收回,部分消费者随意超支消费而恶意欠款,导致丧失偿还能力,巨额债务缠身的无序局面,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同时也为了警示债务人合理消费,对消费者的破产立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

笔者认为,我国消费者破产立法应该坚持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帮助债务人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维持普通民众最低的生活限度,并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以债务人的非个人自由财产来偿付其信贷金额,保障债权人的经济安全。我们国家的信贷,尤其是近三年来,呈大幅增长趋势,适当的、正确的、合理的引导消费是解决消费者破产的有效方法之一。社会大众的消费应当立足于自身的正常需求,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经济自主和经济独立,同时,也可以减轻国家的社会保障负担,为提高全体民众的生活水准作出努力。在个人信贷消费中。当自然人没有能力去偿付到期的信贷债务时,应当赋予债权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起申请信贷消费者破产的权利,经法院审理后作出是否宣告其破产的判决。该自然人自被宣告破产之日起,不得自行处理其自身的任何财产,同时限制其在破产宣告之日起以其信用所从事的任何有经济利益的活动。我们既要秉持保证债权人合法利益的理念,也要尽力使债务人能够正常生活,并尽最大可能帮助其实现自身的财富“造血功能”,使其主动清偿信贷债务。复权与制约是需要立法者作出平衡的一对矛盾。法律作为调整利益的最有效机制,本身就充当着这样的角色。

与建立消费者破产立法相配套的是。我国应当在法律或规章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人财产申报监控规则,目的是为了防止自然人隐匿财产、逃避银行信贷债权。在消费者破产立法中,亦可以借鉴美国的“自由财产”制度,依法条列举的方式明确指出哪些财产属于个人的生活必需品,不得用于偿还债务,在适当的时机,可以由地方各级人大机关出台相应的配套法规来辅助实现消费者破产法的实施。除此之外,我国的消费者破产立法,还应以坚持防止消费者二次破产为指导,对债务人实行一定的救济和帮助。如对其进行合理的消费、适度的消费进行心理指导和干预,把消费者个人的重整教育作为破产法的重要一环,目的是实现消费者个人生活的正常化,在保证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利益保护。

行为的规范除了对行为本身的约束之外,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也应该随之出台。当前,建立消费者破产立法,亟待作出的还有如下方面:

第一,建立公民财产申报机制。随着信用经济的到来,公民财产的申报直接影响到其在银行登记后的资金融通和偿付能力。如果当前不能把公民财产申报作为与消费者破产立法相匹配的制度,那么,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消

费者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隐匿财产、转移所得,从而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产申报制度,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系统来统一建立,其数据资源由国内各商业银行依申请而使用,这样既避免了消费者个人隐私的泄露,也可以在最大努力和范围内保证信息的真实、安全、有效。

第二,确立信用记录保留制度。建立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范极少数消费者欺骗信贷机构或滥用破产制度而谋取法律之外的利益,消费者破产固然可以使自己保留相应的基本生活资料,并且通过破产可以免除部分债务。但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立法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包括将消费者个人经济活动向利益相关人进行报告和披露。经济行为在使人获得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所以消费者破产免责是相对的,一旦其被宣告破产,其信用记录也应对此重大经济行为有所规范,避免出现负面效应。社会的监督与法律的规制相互补充,在根本上也是为了使消费者合理适度的消费、理性消费。消费者破产的法律后果导致消费者不能获得最优惠的银行贷款、信用卡透支或者是商场的赊购赊销等,这在侧面上也提示消费者如果一旦失去良好的信用,其生活质量和所享受的信用便利将大打折扣。“当法律的定义规范债务人的信用状态和破产条件,并用标准的形式予以记录在案时,无疑是具有很强的威慑力量”。

第三,建立职业保障和信用重建制度。消费者破产立法并非为了使消费者的信用受到社会的低评价或低认同,相反,建立消费者破产制度,恰恰是为了帮助消费者(破产宣告后)的生活再建设,维持其与普通民众相对应的最低生活保障,营造起经济独立、信用重建的氛围和机会,同时减轻社会的负担,我们如果仅仅依靠所谓的破产免责以及自由财产制度是不能够使被宣告破产的消费者重新融入社会各方面的生活的。所以,我们在坚持其生存权被保障的前提下,更应关注其如何实现正常的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法律中发展权的重要体现之一。为了使消费者(被宣告破产者)实现自我复权,自我重建,主动偿还信贷款项,职业保障必须从消费者的家庭、亲友以及国家三方面来努力。如果没有了稳定的职业,消费者不仅不能对债务予以偿还,而且其生活困难也会成为自身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帮助破产消费者找到合适的职业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实现自我复权减轻社会和国家负担的有效保障。

而对于信用重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破产法。在美国如果消费者被宣告破产后,其信用记录就会留下一个极为严重的污点。在7-10年内,该记录将影响到被宣告破产者的重新贷款,因此,我国可以在信用重建制度上设立一个期限,笔者认为3-5年较为合适。即在3-5年之内,如果消费者(被宣告破产人)在其经济往来于消费过程中,没有再出现任何的违约行为,并且其在职业上也能够遵守合同约定,则可以将其信用记录调整为正常状态。惩罚不是法律的最终目的,惩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和方法。所以信用是可以重建的,关键是让人警示,让人遵守规则,合理适度的消费。

消费者的信贷消费已经逐步扩展。在消费者享受现代社会信用所带来的收益和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重科学、合理、文明、适当的消费。破产制度的建立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保障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既要保护消费者的生存利益,也要保护银行等信贷机构的正常放贷和回收信贷的债权利益,这是消费者破产立法所应坚持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制定我国消费者破产立法的最终宗旨。相信消费者破产立法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挥应有之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彤,王晓东,生活-消费与思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3

[2]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461

[3]潘琪,美国破产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2

[4][日]佐藤铁男多重债务与消费者破产[J],法学家No,979,1991:30

[5][日]吉村彰多重债务者的倾向与对策[J],消费者信用月刊,1991,(5)

[6]刘戒骄,个人信用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2003

上一篇:复杂性科学与马克思主义 下一篇: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性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