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在和平共处中的和平崛起——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

时间:2022-02-13 06:47:03

试论中国在和平共处中的和平崛起——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

[内容提要]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发展中国家对当代国际法准则和国际关系理 论的重要贡献,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始终竖持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转 型时期,需要正视各种可能的挑战,正确处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邻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高举国际正 义与和平的旗帜,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还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新条件下发展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关键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崛起

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于1954年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简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法准则和国际关 系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50年来,已经成为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有利于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着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一、从战争到和平共处

(一)历史背景重大的转变。中国是在屈辱和战乱中进入20世纪的。20世纪中华民族几次处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最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 始,中国为了保家卫国而被迫抗美援朝,在1950-1953年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进行了三年的艰苦 战争。此后,中国刚转入全面的建设时期,就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从传统思想渊源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 国;向来有“修文德服远人”、“协和万邦”、“崇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历史传统,强调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之道善待周边国家。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曾倡导过“和而不同”(孔子)、“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孟子)。中国在历史上是亚洲举足轻重的大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首先要解决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政府继承了“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思想,提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以求得与邻国及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无疑是一个 重要渊源。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至少逐步从策略上放弃了以推动世界革命来巩固俄国革命政权 的想法,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仍然应该彼此尊重和民族自, 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和睦地相处于一个国际社会中。。)列宁在1920年苏波战争失败和 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认识到不同制度国家的共同经济利益可以成为国家正常关系的 基础,并把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把外交的重心转向和平共处。在 1922-1925年间,苏联得到了21个国家的承认,其中包括除美国以外的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几乎所有邻国。列宁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立国不久、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和弱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 说,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从现实需要来看,中国需要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创造良好的国 际环境。早在七大上,指出:“在彻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 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 相互关系问题。”1949年4月,在起草的《中国人民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 暴行发表的声明》中就表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外国在乎等、互 利、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同年6月15日,在新政协筹备会上, 向全世界声明:我们愿意同任何政府在乎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 外交关系,“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 展生产和繁荣经济。”在《论人民民主}中,再次重申:“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 权的基础之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政策和原则载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o 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 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 领土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可以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先导和雏形。

{二)国际关系法理的创新和发展。国际关系体系总体上是一个处于无序状态的国际社会系 统。但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又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其重要原因在于因客观 需要产生了国际关系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的基础,是国际社会公认 的、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具有法律性质的普遍原则,通常是国家经由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来 共同制订,采取条约、或宣言等形式。”

1954年以来,中印和中缅共同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了重大影响,已成为公认的国际关 系准则。从国际法角度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其重大意义。过去很长时间里,都只是所谓“欧洲国 际法”,由西方大国主导、把持。发展中国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体现在其后万隆会议十项原 则中,代表了二战后新兴的独立民族国家的态度,是传统国际法向普遍国际法转变的重要影响因 素。而且,《联合国)提出了一些新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不干涉 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此基础上作出的新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确认了 这些原则作为国际法基本规则的地位。

二、经验和教训

(一) 世界各国普遍支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法原则之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以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是亚非国家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强大的法律、思想和舆论武器,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 强团结和合作的行为准则,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有力武器。其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意识形态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联合国)基 础上发展起来,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 别很大,但三国共同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采用了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从而 使它更容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和普及,也使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增加了难度。再次, 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缅共同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身就具有重 要意义。而且,在20世纪50年代,广大亚非国家纷纷赢得解放和独立,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生力军。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又发展成为十项原则。许多国家在 双边和多边关系中也不断予以强调和重视,最终使之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和加以推行的国际法 准则。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发展能力。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逐步从革 命和战争过渡到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紧紧抓住和平两字不动摇,顺应 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

(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 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署的100多个双边条约中。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逐步改善 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还创造性地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大小国 家的关系。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和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分别规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1972年、1978年和1982年中美签订的“三个 公报”均载明或重申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家关系。

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坚持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并提出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 改善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在新的世纪,中国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先后提 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与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提出了21世纪上半叶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 作性的努力方向。

中国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参加和推动多边外交。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多边外 交舞台上的作用日益提高,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维护联合国在国际安全问题 上的权威,积极参与地区性经济和安全组织,建设性地促进某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或降温。中国还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对全球和地区性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原则,如建立中国—阿拉伯合作论 坛的原则,,中国和欧洲合作的原则①,中国和亚洲合作的原则等。

中国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国国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 期,邓小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在80年代指出:“和乎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 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 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一国两制”思想事实上是和平共处 原则的引申和发展,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在同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以解决港、澳、台 问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动了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

(二) 认真汲取历史教训。冷战结束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全球化使国家 间经济关系更加突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试图以“有限论”和“人道主义干预”否定“平等’’ 和"TL不干涉内政”的原则,美国小布什政府甚至以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对国家进行“政权更 迭”,大量涌现出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日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从而对以国家为基础 的国际关系形成冲击,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也要求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加强国家间的合作。面对 这些大量的新问题,一些国家在理论上滞后,在实践上不够有力,在宣传上缺乏深度和广度,从而 影响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推广、深化和发展。

从中、印、缅三个首倡国的相互关系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后,中、印、缅关系得到较为 平稳和顺利的发展。但是,1959年,中国和印度在领土和达赖喇嘛集团叛乱问题上发生严重 分歧,两国关系蒙上阴影。同年8月,印度在中印边界东段侵占山南的朗久地区,袭击中国边 防人员,挑起了第一次中印边界武装冲突。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不顾中国军队的一再退 让,在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向中国发起全面进攻,中国军队被迫自卫,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中 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两国关系从此陷入低谷。中缅两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也发生逆转。这里 的原因很复杂,但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三个首倡国之间发生严重分歧、乃至武装冲突,这不能 不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问题上也有过一些失误。中国领导人在建国后的30年 (1949-1978)间,一直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中国的许多内外决策也是建立在这 一判断之上。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才改变了这一看法,认识到“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 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5)过去,中国在外交实践中经常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时而反美,时 而反苏,以意识形态划线,影响了正常国家关系的发展。在处理同其它国家关系时,也由于“左”的 思潮干扰,20世纪50年代末、特别是60年代初中期,中国外交强调推进世界革命和扩展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对一些国家的反政府运动和武装斗争采取支持、鼓励政策。如对缅甸、泰国、菲律宾、 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的共产党武装斗争提供经济援助、军事支持和宣传帮助等,直接影响到中国 同这些国家及周边邻国的关系。有些负面影响至今还没能完全消除。

三、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崛起

(一)继续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以来,经历了国际关系各种 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内涵和实 际运用不断得到扩展,·影响日益深远。应该看到,世界各国联系愈益密切,全球化趋势愈益加强;人 类面临的共同利害问题越来越多,要求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将行使自己的独立同世界共同利益 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自觉地依照公认的国际法原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依据时 代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在共和国成长的道路上,中国 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中国在今后的崛起过程中继续需要发挥这一“软力量”,使中国崛 起的指导思想、理论、原则和政策为国际社会广为接受。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50年前确立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依然适用于 现在和将来。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些原则就不必随着形势的变化而继续充实和发展。如果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非殖民化运动做出巨 大贡献的话,那么,中国的和平崛起也一定能够在新形势下为国际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1、 相互尊重和领土完整的新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应当而 且必须继续坚持相互尊重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今后具有多重新的意义。中国坚持 相互尊重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有利于坚持和推动国际社会的民主化,有利于国际正义、公正、民 主和进步,有利于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行斗争,也是为正确处理同其它国家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国际社会在相互尊重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上能够达成共识,也就相对容易在互不干涉 内政和互不侵犯两项原则上达成共识,从而真正做到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此外,坚持相互尊重主 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对中国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将在本世纪完成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 坚持这一原则就能更加发挥国际公义这一软力量并挫败可能的外国干预。国家仍是国际关系 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必须坚持相互尊重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但是,国际社会 不断重新认识和界定相互尊重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在可预见的将来,国际社会需要特别注意 的问题有:各国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中的平等和让渡问题,超国家组织(如欧 盟)成员国的、平等和国际社会必要干预等问题。

2、 平等互利的新意义。在半个世纪前,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国、印度和缅甸都是建国或 立国不久的新国家,它们的经济处于很低的起步阶段,相互之间的经贸关系也很不发达。当时世界 经济的规模和形式也远不能同今天的经济全球化相提并论。可以说,当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 点是在政治和安全方面。当历史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在重新讨论和审视平等互利原则时,后者 已经而且还将具有许多新的意义。其一,世界经济全球化应当造福于全人类和世界各国,全球化不 能导致富者愈富和贫者愈贫的严重后果,也不能产生环境和数字鸿沟等新的南北差距。其二,国际 社会应当十分重视在国际经济秩序下各国的平等互利问题。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广大发 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特别贫穷的国家被剥夺了制定国际经济秩序规则和参与竞赛的权利,它们 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强调平等互利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世界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其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平等互利。当前和今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 必将不断深化,世界经济中非国家行为体的数目不断增多、作用不断加大、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 会必须对此挑战作出反应,努力争取在新形势下的平等互利。其四,国际社会还必须十分重视国际 经济关系派生出来的社会问题。经济上的不平等已经导致世界各国在社会、教育、卫生和生活质量 等诸多方面的不平等,并对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安全、外交等带来严重的后果。

3、 求同存异的新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烈体现了处理国家关系时必须求同存异的精神。 时至今日,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所谓的“碎片化”,即国家、民族、地区、社区等个性特征明显 增强的现象。世界各国相处时求同存异具有了更多的新意义:第一,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 系,从半个世纪前强调共同历史遭遇到强调今后的共同历史任务,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 视维护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第二,在全球化时代提倡多样化与和谐并存。如何对待世界各国在政 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强调的是“各种力量和谐并存”。中国认为,“世 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 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由此可见,求同存异的内涵已经扩大,中国的立场更加理 性和务实。第三,求同存异还应当向扩大共同点缩小分歧点的方向努力。限于50年前的历史条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体现的求同存异精神的重点是在求同。时至今日,,世界日益连成一片,中国同 世界各国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国应当而且可以在缩小或消除分 歧的理论方面有所创新,在实践方面也有所发展,如后者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机制加以努力。

4、安全观念的新意义。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9,11”事件后,国际社会的安全观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国家安全的因素扩大到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产生了“综合安全”、“共同安全”、“经 济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新的概念。在全球化和信 息化时代,一国的安全和全球的安全紧密相连。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才能获得共同安全。在此背 景下,十六大再次强调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互信就是指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合作,互不敌视,开展安全对话;互利就是指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兼 顾,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并重;平等就是指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协作是指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开展安全合作。 ·

(三) 在和平共处中和平崛起。1978年底,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同时也是和平崛起之路。一 般理解,新中国宣布成立是在政治上崛起,现在所论述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则专指从中国共产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达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时期,及在 这一时期中国实现全方位崛起的历史定位和内涵。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 的努力,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起,就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和平 崛起之路,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的崛起进程只能是和平的,目的也 是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舍此别无他路。因此,中国要继续充实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思想体系。

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其目的之一是为刚刚开 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在50年后的今天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为了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维护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有利的国际 环境应当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 有利的总体国际环境。其实也就是国际新秩序问题。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 “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至于国际政治新秩序, 我认为,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经得住考验的”。”

1990年邓小平在 会见外宾时又谈到:“现在确实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 则。”凹(p.”o)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人,国际安全、资源、环境、文化、社会 等方面的秩序问题也将进一步凸显。就国家关系而言,中国对外关系总体环境的关键是大国关 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中美关系。

第二, 有利的周边环境。中国同周边20多个国家相邻或相近,周边的环境直接影响到中国能否 和怎样和平崛起。中国新领导上任后,十分重视同周边国家改善和发展关系,争取它们的认同和接 受。强调: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 政策,着力加强同亚洲各国互信合作,积极推动缓解热点问题,努力维护亚洲的和平与安宁。中 国正在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更具建设性的政策缓解和解决地区的热点问题。中国积极推动亚太经合 组织、“10+3”、“10+1”、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北亚安全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提倡以“搁置争议、共同开 发”的办法处理中国和一些国家的领土和领海争议,以共赢共享的精神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 作。随着中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和深入,中国的周边环境还将扩展到金融合作、海上通道安全 合作、人口流动合作、环境保护合作等更多和更广阔的领域。

第三, 有利的舆论环境。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际舆论的支持,而中国在这方面的任务还相当 繁重。中国是在很特殊的国际舆论环境中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种特殊性首 先表现在国际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他们不时对中国崛起发 出种种奇谈怪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必将向现成大国提出挑战,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提出挑战,还将引 起世界资源和环境问题等。在西方国家的主流舆论导向下,有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也是疑虑重重, 一些周边国家因而担心中国崛起会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做出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并通过各 种舆论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中国”和“中国崩溃论”的影响,起到了辨明是非和以正 视听的作用。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要争取更多国际舆论的支持。

第四, 优化中国对外关系的内部环境。在全球化时代,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交叉且密不可 分。中国在努力改善国际环境的同时,必须妥善处理重大和关键的国内问题。祖国大陆和台湾的统 一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事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和美、日及周边国家的关系,乃至战争 与和平的大局问题。香港问题更是国内问题,但由于香港历史和地位特殊,香港问题中确实存在相当成分的国际因素。在新形势下,中国应当创造性地坚持“一国两制”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好 香港(还有澳门)问题。今后50年也将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时期, 中国国内的稳定、发展、改革直接影响到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互动,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环境的优 劣。今后50年还将是中国同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密切互动的时期,是中国和国际社会在 政治、法律、经济、安全、能源、资源、文化、教育、旅游、环保、卫生、反毒、反走私、打击有组织和跨国 犯罪集团等方面的全方位互动,中国需要拥有坚实和良好的内部基础。

上一篇:论创立和完善我国宏观经济法的法律体系 下一篇: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