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再手术成因与其防范措施

时间:2022-02-13 03:14:28

阑尾炎再手术成因与其防范措施

急性阑尾炎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 1 000: 1[1],阑尾切除术也是外科最常施行的一种手术,一般虽不复杂,但由于阑尾手术临床表现变化多,再加上阑尾本身的解剖变异,有时也可能使手术很困难,稍有不慎也可能导致再次手术的发生,尽管阑尾手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发生率很低,而且再手术愈后也满意,然而手术后不久再次手术毕竟是医患双方都不愿接受的现实,容易产生不必要的医患纠纷。1998—2010 年,我院共收治阑尾炎术后近期再手术的患者 16 例,再次手术距阑尾炎手术时间最短 24 h,最长 28d,一般 7 ~ 10 d,经再手术后疗效均满意,现就其再手术原因进行回顾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 16 例均为阑尾炎术后不久再次出现腹痛而住院的患者,男 9 例,女 7 例; 年龄最小 14 岁,最大 60 岁,平均 32 岁。2例是术后 24 h 因腹痛贫血住院,3 例是术后仍出现右下腹痛,手术后 8 d 入院。2 例是术后 10 d 出现右下腹痛和阑尾症状相似住院。1 例是阑尾术后 16 d 因出现肠梗阻入院,其余 8 例均是阑尾切除术后 12 ~ 24 d 因腹痛,发热和局限性腹膜炎入院。以上 16 例入院后经再手术发现,16 例患者中有 13 例阑尾已切除,有 2 例是盲肠后腹膜外阑尾,因粘连紧密行成阑尾黏膜到脱术[2]。1 例是阑尾位于盲肠浆膜下,行盲肠浆膜切开切除阑尾。其中 2 例打开腹腔后见腹腔内积血均 10 000 mL。均为阑尾系膜线脱落,阑尾动脉仍可见波动性出血。行结扎阑尾动脉,消除腹腔内积血。1 例是回盲部肿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有 2 例是阑尾残株脓肿,拆除荷包缝合,其余 8 例患者皆为腹腔脓肿,其中盆腔脓肿 4 例,肠间脓肿 2 例,隔下脓肿 2 例,均行脓肿引流术。

2 讨论

2. 1 原因分析 阑尾炎除有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点压痛及白细胞数量增加,中性粒细胞升高外,尚有许多对诊断至关重要的其他特征,可以归结为三小、三大、三多。( 1) 三小: 是指阑尾器官小,生理功能小,阑尾切除手术小,由于三小往往使医师对阑尾切除手术不重视,贪图快、切口小、操作不够细致,其中 2 例系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均由此造成。因此,我们认为,阑尾切除手术不仅是一个手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医师的基本素质和科学态度问题,稍有不慎即可造成大的不良后果。( 2) 三大: 是指阑尾解剖变异大、变异手术难度大、处理不当危害大。阑尾器官虽小,但解剖变异大,如有微小阑尾、巨大阑尾、阑尾缺如、重复阑尾、盲肠壁内阑尾、盲肠后位阑尾、肝下阑尾、左位阑尾、重复阑尾,占阑尾炎的 3. 8%[3],由此给诊治阑尾炎带来一定的困难,术中一旦遇到有上述情况常使小手术变成大难度手术,使不少年轻医师被迫停止手术,术后不久又不得不再次手术。本组就有 2 例盲肠后腹膜外阑尾,1 例盲肠壁内阑尾未行切除,我们认为如术中出现阑尾变异不要轻易关腹,一定要请上级有经验的医师帮助手术,不要碍于情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再次手术,增加医患纠纷。( 3) 三多: 是指阑尾炎的鉴别诊断多、误诊、漏诊多、手术并发症多。在外科急腹症中,可以说鉴别诊断最多的是阑尾炎,涉及内、外、妇、儿、肿瘤等科的多种疾病,本组有 1 例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阑尾的切除虽手术小、但并发症多,常见的有残株炎、腹腔脓肿、腹腔内出血、门静脉炎、肠漏等。本组 2 例腹腔内出血,2 例残株炎,8 例腹腔内脓肿。

2. 2 防范措施 努力提高外科医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素质。提高首次手术的成功率。首先应对阑尾炎手术的本身重视起来,不要把它看成是小手术而掉以轻心。手术前的诊断尽量明确,以免手术混乱,不要过于追求小切口,以达到手术易操作为目的,诊断不明时最好用直切口,利于延长。术中一定要仔细操作,发现有和诊断不符的情况时,应详细探查,避免漏诊。如腹腔内脓液较多,应注意充分有效引流,如阑尾根部水肿严重,不应强行荷包缝合[4]。

我院近 10 a 来阑尾切除术均未进行荷包缝合。如行荷包缝合也应注意不应过大,以免形成残株脓肿,如术中遇见“找不见”、“切不掉”的病例,千万不可轻易放弃,要请上级经验丰富的医师帮助手术,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

综上所述,阑尾炎手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虽然各异,但究其根源无不与阑尾炎自身的特征及术者本身有关。

上一篇:海耳卵子显微结构观测 下一篇:罂粟碱引发的并发症与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