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信息技术学习困难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22-02-13 07:40:00

关注信息技术学习困难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缘起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笔者每每在信息课结束时会有这样的困惑:在信息技术课上,大部分学生能及时完成规定的任务,有些学生相当出彩,然而始终有极少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任务,甚至极个别人对这节课内容什么都没掌握。这些学生为什么不能及时跟上班级的学习节奏,他们的学习上存在哪些障碍?新课程标准要求技术关注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这些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暂时落后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困难生,该如何进行认识?如何进行教学,让他们同班级群体一同前行、一同成长呢?

2 认识

2.1 何谓信息技术学习困难生

从开始任教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到现在,笔者接触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表现出的所谓优生、困难生都有。相对优秀学生的表现来说,信息技术学习困难生可以这样来认定:一个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学生。本文中简称为“学困生”。

2.2 信息技术学习困难生的心理分析

1)消极情绪。学困生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弱,经常尝试失败,导致对自己失望,索性不努力学习,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缺乏学习主动性。

2)依赖心理。学困生由于自己学习能力的不足,期望别人的帮助,甚至有些是别人包办代替,养成了一种依赖思想,思维模式比较固定,缺乏独立动手动脑思考的意识。

3)焦虑心理。学困生由于成绩较差、动手能力不足,担心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因此人变得比较胆小孤僻,在学习中不能大胆地去设想、去探索信息技术的知识,形成技能。

4)自卑心理。学困生由于缺乏必要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上不去,由此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渐渐思想不能集中,影响正常学习。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要求,超过学困生心理接受能力,使其对学习悲观失望。

5)兴趣缺乏。信息技术学困生对信息技术学习认识不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只感到信息技术知识的枯燥,视学习探索的过程为沉重的负担,讨厌学习。

3 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消极表现

1)应付差事型:表现为对问题探索没有主动性,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是在外力的约束下“要我学”而非内在的“我要学”。如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或组长安排、督促下,才勉强去完成的。

2)束手无策型:面对电脑,学困生表现为动手能力弱,畏首畏尾,甚至惧怕电脑,不敢入手。

3)冷漠对待型: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边缘化,如在动手操作实践中默默无动――不动手;在独立探索中默默无思――不动脑;在合作交流中默默无闻――不倾听,默默无声――不发言。

4)浅尝辄止型:表现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学困生偶有点滴收获就停止了探索,停止了思考。

5)无创造型:学困生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方式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等待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给出结论;对于学困生来说,关注得更多的是任务完成的结果,而非任务完成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习惯于机械训练。

3 分析

3.1 信息技术基础的差异

由于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有的学生在小学时未接触过电脑,有的学生家里就有电脑,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差异。同时由于家长素质差异,有些农村家长不了解信息技术教育课的重要性,甚至常把电脑与游戏机连在一起,找要影响孩子学习、影响孩子视力等理由,让孩子远离计算机;而有些家长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必修的功课,平常还常常教孩子电脑知识,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类型的电脑培训班。

3.2 学校课程设置的情况

现在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每周两节,学困生由于基础差,一节课下来好多内容没掌握,到第二节课又有新任务,两节课积累的知识还没消化,已经一星期过去了,而且信息技术课没时间补课。久而久之,学困生的学习就越来越艰难,操作水平也就越来越差。

3.3 同学间的竞争

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特别是在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最喜欢的信息技术课不如别人,更容易导致学困生丧失学习信心。信息技术课是门操作性很强的课,课堂上都要求一人一机上机操作,看到别的同学个个都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而自己却只能在旁边观看别人的成果,学困生更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如果教师上课时某个环节面向的只是较高水平的学生,将会人为导致学困生更自卑,就有可能出现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

4 践行

4.1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特别要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对于学困生,教学目标不要求太高,内容的容量也要相应减少。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学生选择,让学困生乐于学且学得会。注重学生的小组学习形式,合理安排优差生的结对互助,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群体优势,以强带弱,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帮助学困生前进。

4.2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伙伴互助”的模式

伙伴互助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强”“弱”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学困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伙伴的力量是无穷的,能让学困生在合作中时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伙伴互助能够扬长补短,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4.3 改变排位方式,便于教师“手把手”一对一辅导

在机房上课时,教师有意把学困生的位置安排靠近教师的走道旁边,上课练习时主动进行个别手把手的辅导并适时表扬。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让他们在关注下共同进步。

4.4 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变枯燥为趣味

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强调一个“乐”字,突出一个“玩”字。玩是孩子的天性,学困生也一样。计算机游戏和网络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的气氛中感知信息技术的魅力。组织电脑绘画比赛,使不爱动手的“女困生”也愿积极参加,感受电脑的乐趣;组织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比赛,使爱玩电脑游戏的“男困生”在玩中得到好成绩,培养自信。又如设计任务时多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学生往往会在一节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的知识从上课到下课还一直流连忘返。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已初见成效,动手能力较差的信息技术学困生已经有大半能慢慢地跟上上课的节奏,在伙伴互助下,这类学生已渐渐养成好问乐学的习惯;在教师的一对一辅导鼓励下,他们能认真完成上课的任务,敢于探索新的方法与技巧,并勇于走上前台在全班演示。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平台,每一颗金子都能闪光。教师必须乐观地相信学生的潜能,甚至创造学生的闪光点。在同一片蓝天下,让他们一起前行,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成功与收获。如何关注学困生群体,采用合适的转化策略,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城中校区)

上一篇:改进创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方法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