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学法在物流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12 06:47:08

交际教学法在物流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开设物流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物流商务环境下的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交际法符合物流英语的教学要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选择。本文拟对交际法适合物流英语教学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交际教学法进行物流英语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交际法 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 物流英语教学

物流英语是以英语语言作为媒介,为一系列的国际物流活动提供服务,其涵盖的内容涉及与物流相关的诸多领域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

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物流英语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使物流英语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物流英语的教学法研究及教材的编写等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摆在人们的面前。照本宣科,课文翻译等传统的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作为物流英语教师需要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物流英语教学的特点和目标。考虑到物流英语教学内容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及物流专业技能和跨商务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物流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交际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效果颇佳的选择。

1 物流英语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物流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行业英语,与普通英语在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存在着差异。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或全部不是由普通英语教育的目标来确定的,而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物流英语与普通英语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物流英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物流活动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而学生学习物流英语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从事与物流行业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以便能有效地使用英语参与到各种国际物流活动中。物流英语具有一套行业特有的词汇、语法、语篇、语域和语体、技能。这些方面充分体现物流行业英语的语言使用特点。

物流英语课程最大地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与物流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重视强化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

因此,物流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物流工作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创造物流交际的环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商务角色、参与物流活动,使之逐步获得以英语为媒体进行某专业学科的应付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物流英语这一类商务课程的教学,英国的商务英语专家Mark Ellis归纳出三个特征:真实的语料、任务型学习、学习者参与课程设计。

2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1972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应该具备抽象语言认知能力,还应具备运用所学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这就是他提出的“交际能力”的概念。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些能力已经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法,成为外语教学的主流。

2.1 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在交际法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应明确物流英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的国际物流活动中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际的涉外物流人才;应强调文化因素在涉外物流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把目的语文化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

2.2 交际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2.2.1 重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系统成分轻语言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

2.2.2 重视语言使用的恰当性

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系统成分的正确用法, 而且还应学会在不同场景下如何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

2.2.3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主。Breen Candlin曾指出,在交际教学法中,教师充当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中激励并促进所有参加者之间的交际活动。随着学生自主性的增强,教师减少对课堂活动的控制,以平等的身份加入活动、参加讨论,并适当地做出评价。交际法还强调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赖合作的过程。

2.3 交际教学法的三个原则

2.3.1 交际原则

教学涉及真实情景的准交际活动或真正的交际活动。

2.3.2 任务原则

用语言来完成有意义的任务,强调“用语言来做事”。

2.3.3 意义原则

设计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课堂活动应有利于学习的过程。

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用于交流的英语具有目的性明确、社交礼节性以及明显的交际功能这三个特点。而交际法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恰当地使用语言以及遵循交际法的任务型教学基础原则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物流英语教学的需求,能较好地达到物流英语的教学目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物流英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法有着明显的优点。它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流情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在交际法教学的角色扮演过程中能切实提高自身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符合物流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交际法教学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因此,在物流英语的教学中采用交际法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达到物流英语教学的目标。

3 交际法在物流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任务型教学方式的使用

在物流英语教学中使用交际法时,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任务型的。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时间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学习者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意义为中心调动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意义”的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

在物流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教师首先应懂得如何设计任务。要设计符合国际物流活动的模拟交流情景,如运输方式,包装要求,决策步骤等,以提高学生用英语从事国际物流活动的能力。

3.2 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2.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指设置的情景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将来可从事的工作。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 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如模拟仓储、国际多式联运、关于包装要求的谈判等场景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来完成任务。

3.2.2 信息差原则

信息差是指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交谈的双方都给对方提供一些未知信息。谈话听到的以及所读的语言是可以理解的,而他人所关心的不是语言形式,而是意义的传达。

3.2.3 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是指语言交际的方向是双向的。在生活中, 人们的交谈方向是双向的,而单向的交际方式则很少出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注意互动性原则,对话、回答、小组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3.2.4 趣味性原则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任务中要包含与教材相关的新语言点,设计涵盖一系列国际物流活动以保持学生的兴趣。

3.3 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3.1 着重培养学生的交流理解能力

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形式的认知理解能力,还包括语言功能的运用能力,在物流英语教学中也要注重语言知识的获得。因此,在进行每一章节的内容组织时,应使学生从英语的角度重新认识每一个概念,对所学过的每个物流知识点有一个回顾。再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给学生一定的信息空间和思维空间,为下一步的交际活动打下基础。

3.3.2 培养学生的商务文化意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从事国际物流活动或商贸活动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相同,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失望、困惑,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传统习俗不同,人们的商业价值观、消费心理、经营习惯有很大地差异。在涉外活动中,我们不仅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物质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诸多商务文化冲突。涉外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许多因素,但能否跨越商务文化才是关键。因而, 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商务文化,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有学者指出,外语教学的总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发展在目标语社会中得体地活动及与该文化承载者交流所需要的文化上的理解、以及具体技能”。就物流英语的来说,教学应强调物流英语和商务交际礼仪知识双管齐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让学生用英语掌握物流知识外,还要注意文化差异现象,侧重语言的功能和交际的技能。

3.3.3 在课堂设计方面,重视文化教学

设计能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角色扮演或实训营造一种文化气氛,提高对文化的敏感度;或通过演讲、材料阅读、电影录像等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各种交际技巧。

3.3.4 教师自身应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

教师要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物流管理理念、物流运作方式、商业观念等有较全面的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商务文化、熟悉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流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展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同时,学生还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和习得各种物流活动、物流概念和商务文化,牢固掌握物流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表明,运用交际教学法于物流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在语言能力、物流活动及商务交际技能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强化,但与此同时,物流英语教材的编写也应围绕这一理念来进行,只有二者很好地配合,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才能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2]William Little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H.G.Widdowson.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9.

[4]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上一篇:国外外语教学新趋势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Strategies of Syntactic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