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快乐的言语发现者

时间:2022-02-12 11:11:04

陆华山,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教育厅“名师送培”专家团成员,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得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崇尚“走向生本的言语实践”的教学主张,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形成“简单中见深刻,朴实中显灵动”的教学风格。近几年,在《教育科学论坛》、《教学与管理》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80余篇。

平淡字眼得神奇

师:读小说就像看电影一样,读着读着,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画面。请你浏览4―8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哪几个画面?

生:我看到了林冲将洪教头打败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林冲与洪教头你来我往比拼的精彩画面。

生:我还看到林冲与洪教头初次交手的场景。

师:刚才同学们都关注到这几个画面:初次交手、精彩比武,林冲取胜。自由读一读第4、5自然段对林冲和洪教头二人初次交手的情景,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语句划下来。

(学生读书,圈画)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

生:我觉得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写得很像洪教头这个人,他特别的嚣张,不可一世。

生:“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这句话中的“吞”字写得特别好,把林冲那种急不可耐、心狠手辣的特点写了出来。

师:你关注的是一个关键的字词,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人物性格,好!

生:我觉得这个“冲”字,也能表现出洪教头的蛮横、心狠手辣。

生:我关注的是描写林冲的话语。从“只好”和“请教”这两个词语让人感受到林冲的谦虚有礼。

师:这就是会读书,从平淡的字眼里得到精彩,得到神奇。刚才很多同学关注到了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番。

(出示: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

师: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一”,自己再读一读,看看这几个“一”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我就感觉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想要通过耍棒来炫耀自己的武功,他眼里只有自己。

师:你连用了几个“自己”,果真是自以为是。你看到他的眼神了吗?

生:他眼里装的都是不屑一顾,很瞧不起林冲。

师:几个“一”让你都能想象到他的表情了。

生: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秋江独钓图》这首诗中也有9个“一”,但那9个“一”让人感到渔翁的孤独;而这里的3个“一”却让我感觉到洪教头自高自大,在他的眼里唯我独尊,根本没有别人。

师:不起眼的几个“一”(板书:一)就把洪教头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的个性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同学们,洪教头连声喝道:“来!来!”将中间的感叹号去掉,读起来通顺吗?

生:通顺。

师:如果去掉好不好?

生:不能改成这样。因为如果这样改,就感觉说的语气比较平淡,前面的提示语就不能用“喝道”了。

师:你也注意到了要前后照应。越读越有味道了。

生:如果改成了“来来!”就觉得可打可不打,而前面第三自然段中说洪教头以为林冲“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你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通过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生:我也认为不能改,虽然都有两个“来”,但是课文里每个“来”后面都用了一个感叹号,读的时候就感觉语气很强烈,就能让人感到洪教头很是瞧不起林冲,以为自己三拳两脚就能把林冲打倒,所以大喝两声,想让林冲感到害怕,不战而退。

生:我也从这两个感叹号里看出洪教头耀武扬威,他其实是在向林冲挑衅,想从气势上压倒林冲,让他害怕。“来来!”就读不出这种感觉了。

师:体会得深刻,你也来读读。

师:作者施耐庵写得好,你读得更好。小小的感叹号也让我们读出了洪教头的心理。(板书:!)读书、学语文就要这样,关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去读出那番精彩,那番神奇。

点评: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关注语言,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学生的语言世界,与此同时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陆老师深谙此道!教学中,他能够紧扣文本的词句、标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从平淡的字眼中欣赏文本语言的神奇和精妙。这充分体现了陆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

话语背后听惊雷

师:名著可以品读的地方真不少。我们就这样来学习第六自然段。自己读读,看哪些地方写得有意思,用笔圈画出来。

生:“洪教头提起棒就要打”,就写出了他气焰嚣张,急于求胜,让大家见识自己本事。他还怕林冲解了枷占了他上风。

师:不给林冲以喘息之机。

生:林冲“叫了一声”“戴着木枷”“就算是输了”,我可以看出林冲特别谦虚。

师:一句话让你读出了林冲谦虚的个性。

生:他戴着木枷能战四五个回合,我感觉林冲武艺高强。

生:我也觉得林冲很谦虚,尽管洪教头这样对待他,但他还是想给洪教头面子,也给柴进面子,不管怎样,他都是柴进的师傅嘛。

师:他真的不想打了吗?再读读林冲的话。

(好几个学生急着举手。)

生:不是。他其实很想打,你看他的话,“小人戴着木枷,就算是(这三个字特别加强了语气)输了。”其实就是想告诉柴进,我戴着木枷不好打,如果拿掉了,我一定不会输的。

生:“就算是”的意思是他并不承认是真的输了。

师:分析得有道理,这是一种沉着应变的智慧,不直接说,用迂回的方法使自己得以解开枷锁轻松迎战。林冲聪明,你也聪明,会听言外之意。还有哪儿也写得有意思呢?

生:柴进用一锭二十五两重的大银作为彩头,看出他很想让林冲和洪教头打下去。一锭就25两,真的很重,如果他要是不想看下去也不会这么做。

师:柴进本身就是个仗义疏财的人,这儿你看出了他兴致很高,看来这场比试果然不同一般。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他想让大家都见识一下林冲的本事,因为前面提到柴进“好习枪棒”,林冲又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所以他要开开眼界。

师:除了你们说的这些,这“笑”里还隐藏着什么呢?

(生一时说不出。)

师:其实课文的前面也有交代,看看第二自然段,一定会有新发现。谁来读读,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读后发现):“杀鸡宰羊”“厚礼款待”――看出林冲是贵宾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柴进“心中大喜”――看出柴进对林冲的尊重和景仰。

师:而洪教头对林冲呢?

生:很是瞧不起,不仅语言羞辱林冲,还蛮横地逼林冲和他交手。

师:现在再来看看柴进的这个“笑”,里面隐含着什么呢?

生:柴进也早就知道洪教头这个人自高自大,也知道他不是林冲的对手,他想要林冲把洪教头打败,让他不要再这样目中无人了。

生:我读了原著,里面就有这样的两句话:“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柴进看了,又不喜欢。”

师:是呀,也许柴进很是欣赏林冲,久仰大名,迫切想要一睹林冲高强武艺;也许是想让大家都见识一下两位教头的真功夫;也许是柴进早就了解洪教头其人,借机想让林冲教训一下他,杀杀他的气焰,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吧……这正是一个“笑”字,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奇妙的感受。(板书:笑)

点评:名著的语言是含蓄凝练的,意味深长的,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神奇。而这种神奇的“此言”会向学生的心智发出邀约,驱谴学生探寻“彼意”的兴致,诱发学生破解其“言外之意”,使学生在咂摸语言意味的过程中,享受“此言”丰厚的张力和无穷的意蕴。教学中,陆老师用“你看哪些地方写得很有意思”的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文本语言中去,学生通过读文圈画,联系语境,逼近“文心”,体味出“就算是输了”“笑”等词语在文中所蕴含着的意味。如此教学,既能够让学生在咀嚼“有尽之言”的过程中,咂摸“无尽之意”,感受语言的魅力,又能够让学生在破解“彼意”的过程中,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获得言语智慧的浸润。

细节之中见波澜

师:好戏在后头,精彩来了!读读第7自然段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情景,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圈划下来,选一处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写写感受。

(生默读,写感受。)

生:(读)洪教头恼恨林冲,又想赢得这锭银子,便用了浑身的功夫,使出个“把火烧天”的招式。这句话中的“恼恨”、“浑身”还有“把火烧天”这几个词语写得很真实,把洪教头的那种杀红了眼、不可一世的样子写了出来。

师:写得真实,说得好!同学知道“把火烧天”是怎样的一种招式吗?

生:把棒像火把一样举在空中,劈头打来。

师:对准的是头!使这招式的人想干什么?

生:想置人于死地。

师:“拨草寻蛇”又是怎样的招式?

生:就是轻轻一挡而已。

师:比较一下,从这一招一式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洪教头求胜心切,气势汹汹,而林冲呢,轻巧,只是用这样的轻轻的一个动作,化解对方的凶狠,也能看出林冲的武艺高强。

生:我能感受到洪教头是用尽力气,出招狠。林冲从容镇定,沉着应对。

师:看,从使用的招式上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形象,在一招一式的描写中,人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么精彩的描写,哪位同学来有滋有味地读读?(指名读)

生:(读)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腿骨上。这句话中的“抡”和“扫”字写得特别精彩,林冲觉得该发力了,要给洪教头点颜色瞧瞧了。

生:我也觉得这两个字写得精彩!我觉得林冲武艺精湛,既能让洪教头尝到失败的滋味,又不把他给伤了。

师:这才叫高人,林冲的火候掌握得好,那是因为他武艺精湛,谦逊有礼。而你能有这样的感受,那是因为你心思细腻,善于思考,也是高人啦。我们再来看这一“扫”,你们觉得扫去了什么?

生:扫去了洪教头的蛮横无理。

生:扫去了洪教头的不可一世。

生:扫去了洪教头的技艺浅薄。

师:当洪教头用尽浑身功夫使出“把火烧天”的狠招时,林冲只是把棒――

生:一横。

师:当洪教头跳起来举棒劈头打来时,林冲只是往后――

生:一退。

师:当洪教头虽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时,林冲只是抡起棒――

生:一扫。

师:我们再来看看对洪教头的描写。当林冲往后一退时,洪教头――

生:一棒落空。

师:当林冲抡起棒一扫时,洪教头――

生:一个踉跄,一声倒地。

师:六个“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运用这样的对比反衬,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仿佛从纸上走到我们面前了,真是惟妙惟肖呀!这样精彩的场面描写,是需要我们好好去读一读,记一记的,给大家两分钟,读读,记记。

点评:语文教学要采用语文的方式来教学生学习语文。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是语文自身的一种召唤,是语文本体的一种回归。语文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读”“思”“品”“悟”“议”“说”“写”。这些方式虽然古朴,但陆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把这些方式运用得如此鲜活而又灵动,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细节去感受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审视、掂量、咀嚼、玩味文本的细节的过程中,聆听语言的声音,明辨语言的色彩,掂量语言的分寸,触摸文本的“脉搏”,得意、得言、得法。这充分体现了陆老师的语文教学主张和智慧。

【总评】

彰显言语实践的神韵

陆华山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的教学给人一种自然、大气的感觉,完全没有高年段教学的深重、压抑之感。课堂上学生潜入课文,咀嚼文字,思绪飞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陆老师的课堂,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完全卸去了披在语文外面形形的彩衣,立足文本,关注语言,把课上得清爽干净,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

陆老师的这堂课,以读书为主线,把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思绪在白纸黑字之间驰骋,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潜心探寻,尽情地阅读着、思考着、发现着、欣赏着、品味着、评价着、创造着……

纵观陆老师课堂,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第一,语文课堂要致力于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什么是教育?往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爱因斯坦也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想忘都忘不掉的是什么?那就是习惯。我们看到,陆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和能力。他让学生静心读书,圈画批注,品味语言,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陆老师是一个倾听者,耐心地倾听着学生的言说,并适时恰当地给以评价和点拨。这里,不妨再来回味一下,陆老师课堂中语言:“这就是会读书,从平淡的字眼里得到精彩,得到神奇。”“小小的感叹号也让我们读出了洪教头的心理。读书、学语文就要这样,关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去读出那番精彩,那番神奇。”“你的心中有全局,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学会了联系上下文来读书,揣摩人物的性格,很会读书。”……从这些教学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陆老师在课堂上尤为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渗透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生长出带得走的能力。

第二,阅读教学要以读书为主线。

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阅”与“读”。“阅读”二字,阅是目治、心治;读是口治、耳治。眼看和口诵,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特点。眼看,重在思考和理解;口诵,重在感受和体味;二者互有影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从某种意义上说,眼看和口诵都同属于“读”,都是理解文本语言、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手段。陆老师的这堂课,可以说把读书发挥到了极致。他把自主读书作为贯穿整个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运用默读、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心会文”“得意体情”“切己省察”,使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实践中完成认读、体悟、融情、碰撞、思索、鉴赏……从而达到由不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陆老师虽然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但他能把语文课上得从容而智慧。我觉得,陆老师的这种从容和智慧,首先来自于他深厚学科素养,陆老师的周身都飘逸着浓浓的语文味,一笔一画的板书,言传身教中的暗示、激励,无不凝聚着他对语文的追求,渗透着他那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修养。

因此,陆华山老师才能成为一位快乐的言语实践者,他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引领着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言语发现者。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 210024;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京 210019)

上一篇:青年教师也要学会“享受” 下一篇:插图在小学英语文本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