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的报业人才理念

时间:2022-02-12 02:58:31

史量才的报业人才理念

摘要:近代报界巨人史量才。在其20余年的报业生涯中,成功地经营了《申报》和《新闻报》,并由此成为我国民营办报的典范。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经营一项事业,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管理,本文分析了史量才在报业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关键词:史量才 报业经营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今年是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惨遭特务杀害75周年。章太炎在史量才的墓志铭中写道:“史氏之直,肇自子鱼;子承其流。奋笔不纡。”将其爱国情操和悲惨遭遇与春秋史官子鱼相提并论。关于史量才的生平事迹已经学者们广为研究和传播。本文主要探讨史量才的报业人才管理理念,以纪念我国这位报业史上的巨人。

史量才的报业声望

史量才(1880年~1934年),原名家修,江苏江宁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新闻烈士。1912年,史量才购买了已经有40年历史的《申报》,任总经理。《申报》是一张历史悠久的老报纸。1872年由英国人在上海租界创办,是我国第一张具有近代意义的报纸,全称叫做《申江新报》,《申报》是它的简称,俗称“申报纸”。刚接手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史量才大刀阔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招揽人才、更新设备、开拓广告业务、多种经营等。十年内资金积累成倍上升。1919年10月。他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1921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主人、《每日邮报》创办人北岩爵士到申报馆参观,高度评价了《申报》――“世界幸福之所赖,莫如有完全独立之报馆,如贵报馆、敝报差足与选……”

1927年,他又收购了《新闻报》股权,成为上海报业大王。在他主持报纸的22年间,《申报》、《新闻报》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全国实力雄厚的民办报纸,在国内舆论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新闻纪录大全》将《申报》评为“旧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将《新闻报》评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

史量才的报业人才理念

史量才精心罗致人才,知人善任,组织了一支爱国精干的办报队伍,为《申报》和《新闻报》的成功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出身商人家庭,曾是前清秀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我国的文化精神有深刻的领悟,并把它一以贯之地运用在报业经营管理中去。史量才接管《申报》以后,外扩报馆,内引英才,当时名噪一时的黄远生、邵飘萍、陶行知、黎烈文等,都曾被罗致在他的门下。综观之,史量才报业人才的经营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爱才惜才保才,重金引进人才,懂得放权让利。以博怀保留人才。

以人格魅力吸纳人才。重义轻利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史量才义无反顾地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之“义”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不但奠定了其报馆的办报思想,更丰满了他忧国爱民的人格魅力。这也是很多爱国人士纷纷涌现,自愿为其报社撰稿、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申报》和《新闻报》迅速发展的时候,正是军阀争权夺利、政局更迭的时期。为谋求报社发展,史量才游刃于动荡政局中,利用手中的报纸为国家、民族的兴亡鼓与呼,全力支持抗日救亡运动、反对不抵抗政策。

史量才办报有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报纸就是现代的史记,“史家之别载,编年之一体”。它肩负着“通史之任务”,报社全体同仁必须“以史自役”,为此报纸所作的记载一定要真实、客观和公正。他说,“日报者,属于史部。而更为超于史部之刊物也。历史记载往事,日报则与时推迁,非徒事记载而已也,又必评论之、剖析之,俾读者惩前以毖后,择益而相从”。史量才姓史,加之主张“以史自役”。因而章太炎将他的办报方针称为“史家办报”。史量才常谆嘱《申报》同人:“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1933年春,为交涉《新闻报》被扣发一条有关东北义勇军抗日消息的稿件,他把当时上海新闻检查所的主任陈克成找来,在上海日报公会办公室当面大声责问“时至今日,你们竟然还扣发东北义勇军抗日的消息,你们究竟还像中国人吗?”出于义愤。拍桌大骂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史量才先生主张言论自由,关心民众疾苦;《申报》鞭挞社会、针砭时弊,深深触犯了最高当局,这使得后来史量才招致杀身之祸。

正是本着这种“史家办报”的方针,史量才坚定不移地实施着真实客观的报道,坚持爱国、民主的办报立场,这些办报思想赋予了他正义、勇敢、坚毅的人格魅力。也正是他的这种人格魅力,为《申报》吸纳了大量的爱国民主精英。如黄炎培做了《申报》的设计部长,李公朴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另外,孙中山、蔡元培、胡适、、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一大批名家曾为该报踊跃撰文。为改变“自由谈”的面貌,史量才还聘请进步作家黎烈文主持,专以发表新文艺作品。刊登进步左翼作家的作品,而鲁迅先生就曾是该副刊的一面旗帜。

我国当时的新闻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徐凌霄等都曾是该报长期撰稿记者。而报社对他们的言行甚为重视。众多的优秀人才势必带来业务的发展,该报增加了大量的增刊和专栏,使《申报》和《新闻报》成了包罗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各方面,内容丰富、五光十色的“百科全书”。

以智勇正义惜才护才。史量才为人严肃、不苟言笑,对下属比较严格。但是当其报社人员受到当局责难时,他会不顾自身安危据理力争、极力保护。他在经营《申报》时正值我国多事之秋。当政者极力压制报社舆论。为保全报社的精英良才不受迫害,史量才与当局政府斗智斗勇。

1932年6月30日、7月2日、7月4日,《申报》连续发表三篇时评《论剿匪与造匪》,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黑暗如此”。“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政治不清明,民生不安定,虽十次武力围剿,亦必无功”。还发表时评《中大评论》。披露了教育部长、原中大校长朱家骅挪用三万多元水灾捐款的丑闻。得到报告后,异常愤怒,立即下令禁止邮递《申报》。后经过疏通,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申报》改变态度,陈彬稣必须离开;二是立即辞退黄炎培、陶行知等人;三是派员指导。史量才权衡之下。接受了前面两条,但断然拒绝了第三条,他说:“《申报》是自力更生的报纸,从没拿过政府津贴,倘若定要派员指导,宁可停刊。”从7月16日到8月21日。停邮35天后,考虑到《申报》的影响才同意解禁。

1933年左翼文化运动抬头,当局几乎是出于本能地加强了新的压迫。是年12月,史量才聘请刚从法国留学归来、28岁的黎烈文担任主编,改革“自由谈”副刊。宣布既不“迁就一般的低级趣味”,“也决不愿大唱高调,打起什么旗号,

吹起什么号筒”。或者“宣传什么主义”,“对于进步和近代化的立足点,却是要牢牢站定的”,黎烈文约请了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等进步作家和学者撰写大量评论、杂文。于是,“自由谈”迅速成为“一种站在时代前列的副刊”,超过了当局容忍的尺度。当局便向史量才施加压力撤掉黎烈文聘用章依萍。史量才却对上海市社会局长吴醒亚等说:“《申报》以报养报,从未领取政府分文津贴,用人之事不劳外人操心,我自有主张。黎烈文决不撤换,章依萍决不聘用。感谢诸公为《自由谈》惠临赐教,我想诸公也未必愿将自由谈变作不自由谈吧。”吴醒亚等人闻言色怒,拂袖而去。顶着政治压力。史量才却是温和对待黎烈文,让他用一个简短的声明对付过去。为了不连累史量才,1934年5月9日黎烈文主动辞职。

以高薪重金引进人才。史量才接管《申报》后,秉承该报赚钱与“仗义执言”的同时,多了一些爱国心,多了一份责任心。但是“商人办报”的传统却没有改变。为达到经营管理的最佳效果,史量才非常讲究报馆内部的人事管理与福利制度,他不惜高薪聘请人才。他一方面采取“子弟兵能尽忠”的办法,将本家亲友安置在一些重要岗位;另一方面采取“打破惯例破格录用”的方法,常常把工人直接提升为职员,还效法西方报纸公开招考新闻从业人员,使一些人才通过考试进入《申报》,这些人才后来很多成为了名记者。另外,他还为了人才不惜采用挖墙脚的手段,《时报》的主笔陈冷和戈公振就是被挖到《申报》的。

为增加《申报》的广告业务,他重金聘请张竹平任经理,张竹平大刀阔斧推行改革,设广告推广科,派出外勤四处招揽广告,改进广告设计,代客户绘制广告图样,撰写文字说明,直至客户满意。这些服务深受工商业界的欢迎,成为该报盈利的首要来源。1914年,史量才接手《申报》不到两年,即重金聘黄远生为北京特约通讯员,开设深受读者欢迎的《远生通讯》专栏。不幸的是,第二年黄远生被刺身亡。1916年,史量才重聘流亡日本回来的邵飘萍担任驻北京特约记者。两年间他的“北京特约通讯”成为脍炙人口的专栏,并成为黄远生之后最负盛名的记者。同年,史量才又高薪聘请了民初著名记者徐凌霜为《申报》的北京特派记者,长期为该报撰写通讯和副刊文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为提高在新闻竞争中的实力,《申报》花费重金在全国各大城市、重要商埠招聘记者,或聘特约通讯员。在国外,如伦敦、巴黎、纽约、柏林、东京等大都市,《申报》也聘请了专职或兼职通讯员,形成较为完备的通讯网。及时报道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形成自己报纸的特色,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另外,史量才采取“用人少,工资高”的方法刺激员工的积极性。种种措施使得《申报》迎来了最进步的辉煌时期。

以博怀兼容人才。中华民族一向以宽厚为美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推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心”,在体谅和宽容中达到人伦的和谐。因此,领导者必须有宽阔的胸襟,要能容人容事。才可成就事业。史量才就是一个虚怀若谷型的领导人。1929年初,史量才以70万元巨款从美国人福开森手里买下创刊于1893年的《新闻报》65%的股权。《新闻报》的职工并没有因为该报从外国人手里回到中国人麾下而高兴,他们认为《新闻报》一直都在跟《申报》顶着干,却在一夜之间连自己都变成了对手的雇员。从总经理以下,大部分员工打算罢工、辞职。在《新闻报》摇摇欲坠之际,史量才作出让步并立刻发出公告:他本人只占有《新闻报》股份,一切编辑出版事宜,概不插手;不干涉《新闻报》的行政、言论;《新闻报》原有人马制度照旧不动等。他知道《新闻报》办得好,归于总经理汪汉溪的手腕。当时汪汉溪虽逝,其子汪伯奇继任后,萧规曹随,守成有余。所以直到史量才被刺,汪伯奇一直是《新闻报》的总经理,而且《新闻报》也一直作为《申报》的竞争对手而存在。史量才的这种胸怀使得《新闻报》的上下雇员心服口服,原想离开的雇员都自愿留下工作。

1930年5月,在《申报》工作了18年的总编辑陈景韩厌倦了长达26年的报业生涯,告别《申报》。同年冬天,为《申报》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经理张竹平辞职,自立门户,在望平街开创了三报社(《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的新闻事业。这两个左膀右臂在一年内相继离开,对史量才和《申报》来说当然是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被击倒。他不但没有记恨两人在最需要他们的时候离开,而是从容、积极地应对。他大胆起用年轻的马萌良为经理,聘陈彬稣为总编辑,重组班底,并成立《申报》总管理处,自任总经理兼总管理处主任,马荫良兼副主任,陶行知任总管处顾问,由黄炎培任设计部主任、戈公振为副主任兼总经理助理。《申报》的经营和发展并没有因这次的人事变动而受到多大影响,而是一如往常地运转。

注释:

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第103页。

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徐培汀、裘正义编写:《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238页。

⑥傅国涌著:《“报有报格”:史量才之死》。人民网,《传媒人物》,2004年4月9日。

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2页。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施 宇

上一篇:百年美国报业的发展与困惑 下一篇:电视在虚假购物广告中的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