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2-10 09:36:44

以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价值。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

关键词: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56-01

“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准。”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做好三种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演示实验是“根”

教师演示实验,可以给学生打下实验的根基。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注意的事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正确地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实验的操作过程,并理解实验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做“热传导”实验时,首先,让学生详细复述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其次,根据教师出示的器材:金属框架、火柴棍、凡士林,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构想,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待教师给予肯定后,教师开始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说出看到的现象:“火柴棍依次掉落下来”。其现象说明:热在同一物体内传导,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实验到此基本告一段落,我便问学生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时,一名学生提出:“老师,如果将火柴棍放在金属框架上加热,火柴会燃烧,又能说明什么呢?”我很震惊,同时也很高兴。本来这正是我要进行演示实验的第二个方面:热在不同物体问的传导。沿着学生的思路,我做完了实验,金属框架上的火柴燃烧了。说明热在不同物体之间传导,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实验非常顺利,效果非常明显,得益于师生的密切配合。

二、学生分组实验是“茎、叶”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独立设计并亲身经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例如:做学生实验《滑轮的作用》,首先,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很快组装了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交流得出了结论:使用定滑轮方便;使用动滑轮省力。我又提出:“怎样才能利用滑轮吊起重物,达到即省力又方便呢?”学生开始发散思维,探究组装实验的方法。此时,我顺势利导,归纳总结时,通过观察、鉴别来收敛思维,确定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进行鼓励评价。做《电磁铁》实验时,根据实验器材,学生很快将绝缘导线缠绕在大铁钉上,连接电池后便吸引了大头针,说明电磁铁有磁性。此时,我分发了小磁针,让学生确定电磁铁的磁极,学生根据其他小组的比较,马上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的钉帽是N极,他的钉尖是N极呢?质疑思维调动了学生再观察,再思考,研究实验的步骤与方法,最终找到了原因,实验效果显著。

三、家庭实验是“花、果”

家庭实验是课堂演示实验的继续,是学生实验的升华,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家庭实验基于课本,源于生活,就地取材,灵活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启迪学生的多项思维。

比如:通过学生“做酸奶”实验,可以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进而解决食物为什么会发霉、变馊的问题;还可以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理解冰箱可以保鲜的原理。家庭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揭示了许多生活的奥秘。

总之,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科学实验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在猎奇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精心设计三种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动”起来 下一篇:学生作业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