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肠套叠33例误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2-10 08:30:55

婴幼儿肠套叠33例误诊原因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婴幼儿肠套叠误诊原因,并探讨降低婴幼儿肠套叠误诊率与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和治愈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94年1月~2007年12月共诊治 97例婴幼儿肠套叠患者,发现其中33例误诊,并分析误诊原因。 结果:97例婴幼儿肠套叠病例中,误诊33例,误诊率为34.0%。33例误诊病种分别为:急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3例,急性菌痢10例,急性胃肠炎6例,肠寄生虫病3例,过敏性腹型紫癜2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胆道蛔虫病1例。在33例误诊患儿中,因误诊失治,死亡6例,误诊死亡率为18.2%。 结论:婴幼儿肠套叠较常见,若能早期正确诊断,及时合理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如因误诊而延误正确治疗,病死率较高。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增强责任心,提高诊断水平,充分掌握婴幼儿生理和患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特点。采取细致、科学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尽量防止和减少误诊病例的发生。

[关键词] 婴幼儿肠套叠;误诊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

肠套叠系一部分肠管套入邻近肠管之中,是婴幼儿最多见的急性肠梗阻疾患。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一般均可治愈。但在农村基层医院,误诊率和误诊死亡率还较高,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院1994~2007年共收治婴幼儿肠套叠97例,其中误诊33例,误诊率为34.0%。在33例误诊患儿中,死亡6例,误诊死亡率为18.2%。本组误诊病例是指在门诊查未确诊者,或住院后24 h内未确诊者,或术中诊断为肠套叠与术前诊断不相符者,33例有7例经灌肠治愈,26例经手术所证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误诊病例中,男23例,女10例,男∶女=2.3∶1。年龄5个月~3周岁,其中,5个月~1周岁19例,1周岁~3周岁14例,平均年龄12个月。

1.2 就诊时间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最短者2 h,最长者为4 d。发病后1 d(24 h)之内住院者18例,1~3 d(72 h)之内住院者10例,3~4 d(96 h)之内住院者5例。

1.3 临床表现

33例误诊患儿有28例营养状况良好,其中, 7例过于肥胖,15例体温超正常,29例有阵发性哭闹或低声,14例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有明显脱水征象,16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20例腹部透视有液平面,24例B超提示腹腔有肿块存在。其余表现见表1。

1.4 误诊病种

误诊疾病有8种,见表2。

2 误诊原因分析

2.1 婴幼儿常见症状和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相混淆导致误诊

腹痛、腹胀、呕吐和拒食是婴幼儿常见症状,一般是因便秘、肠寄生虫、饮食失调和消化不良等所致,所以,肠套叠后不易引起注意。同时,这些征象可能与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相混淆造成误诊。本组因此原因误诊为肠炎6例,肠蛔虫症3例,共9例,占误诊病例的23%。

2.2 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肠套叠警惕性不高,分析病史不全面,检查粗略、缺项导致误诊

医生只重视肠套叠的局限典型的极期表现:腹痛、便血和腹腔肿物三大征象,而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缺乏仔细的询问病史,系统的反复检查和必要的B超、X线、指检等诊断,粗心大意,简单从事而导致误诊。本组病例因病史询问不详、检查粗略、缺项而误诊者13例,占39.4%。

2.3 将肠套叠的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而导致误诊 因婴幼儿常有哭闹、消化不良等表现和患病后多不能准确叙述自觉症状,往往引不起家长的注意和重视,以致就诊较晚。尤其在农村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使一部分患儿就诊时即发生了肠坏死、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这时腹膜炎的表现掩盖了肠套叠的表现。医生容易依据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而误诊为其他疾病。本组因此原因诊断为坏疽性阑尾炎3例,阑尾脓肿3例,占误诊病例的18%。

2.4 片面强调实验检查结果导致误诊

腹部B超检查未提示有肿物,透视未见到液平面,大便镜检未见到红细胞时,认为肠套叠的诊断不能成立。或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和急性阑尾炎等。

2.5 未能仔细地进行鉴别诊断而导致误诊

由于对婴幼儿肠套叠的鉴别诊断知识掌握不够或未认真仔细地进行鉴别诊断而导致误诊。婴幼儿肠套叠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而此季节又是急性肠炎、菌痢的高发时期,这时医生容易根据患儿发热、腹痛、呕吐和粘液血便等症状不加鉴别地诊断为这些疾病。另外,婴幼儿肠套叠几乎都是回肠结肠型,因病灶位置与阑尾相近,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等疾病。

2.6 其他原因

婴幼儿检查不予合作,肥胖者腹部触诊不满意,不能准确申述病史等,也是导致婴幼儿肠套叠的误诊原因。

3 讨论

套叠性肠梗阻在婴幼儿较常见,其发病率占婴幼儿肠梗阻的首位。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一般均可治愈。若病程超过1~2 d,尤其是已有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状时,不但造成了治疗上的困难,而且病死率也显著提高。目前在农村基层医院,由于上述原因,婴幼儿肠套叠误诊和死亡率还较高,所以必须努力提高婴幼儿肠套叠的早期诊断符合率和治愈率。

降低婴幼儿肠套叠的误诊率,首先是要树立对病人极端负责的态度,检查病人做到热心、耐心和细心。要掌握婴幼儿不会申述病史,腹痛不能明确表述,检查欠合作,腹部触诊不够满意和病情变化快等情况。若患儿突然发生阵发性哭闹或,屈腿或用手按抚腹部、拒食、呕吐、便血等症状时,要想到患肠套叠的可能,从而认真耐心地进行体检(若患儿哭闹、鼓肚不合作时,可适当肌注镇静剂,待安静后再作检查),并进一步做B超、透视等实验室诊断,客观地加以思考和分析,尽早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要反复仔细地进行鉴别诊断。一时不能确诊者,应住院严密观察一段时间视病情进展再作进一步诊断。若有腹膜炎、中毒和休克征象又不能与 急需手术的疾病鉴别时,不应等待,可行剖腹探查术,在术中明确诊断。这是提高婴幼儿肠套叠诊断符合率和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苏爱芳,刘桥.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2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68.

[2]曹华.小儿急性肠套叠65例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20.

[3]李金.小儿肠套叠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33-34.

[4]王青,吴远林,周德凯.小儿急性肠梗阻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08X(45):102,63.

(收稿日期:2007-12-1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先天性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合并心绞痛1例 下一篇:治安伤害中1301例眼外伤的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