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规模村要杜绝“撤校后遗症”

时间:2022-02-09 10:39:38

发展小规模村要杜绝“撤校后遗症”

6月5日央视《新闻1+1》报道,乡村小学撤并致辍学儿童增加,多地恢复教学点。

撤点并校虽提高了教育质量,却带来了安全隐患,增加了家庭教育负担和成本,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等。所以,当恢复教学点呈现回流趋势后,为了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不妨多发展小规模村校,使之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用经费保障、教师配置、教育质量监控等方面,获得有力的财政支持,满足农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

不要看它“小”,因为它适合农村的发展布局,和村情保持着情感共振和文化联结,和家庭亲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达成了有效对接,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饥渴、情感饥渴和安全需要。正如专家所言,“在学校组织方面,由于小规模学校管理层级较少、运转灵活,所以师生之间更具凝聚力,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能及时有效地回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一旦它“美”起来了,肯定就能在农村教育发展发挥积极贡献。

正因为这样,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要提供适合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教学管理、经费支持、教师补充,要构建一些新的机制,跟原来大规模学校不一样”。“必须看到,在城镇化大背景下,由于人口减少和人口流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将会成为一种主流”。发展小规模学校,也是实事求是、立足当下的一种教育发展战略。

不少国家很支持这种办学模式。比如在美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历程中,经费保障是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

遗憾的是,我们的不少办学者和教育行政领导多认为,“办大才是成功”、“有规模才会骄傲”等,对于大学校大力支持,而对于小规模学校不够重视。无论是公共政策还是财政支持力度,都非常弱。小学校成了“小而差”,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才不得不“进城上学”。这种教育指导思想应该得到纠正。

适合群众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品。适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的,才是最有价值的公共政策。所以,请让我们对小规模村校,多一些关心和扶持,多一些接纳和包容的心态,多一些放眼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多一些特色性教育理念,多一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服务意识。

上一篇: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术语英译过程研究 下一篇:从《拉奥孔》看莱辛的启蒙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