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科类学校公共课《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2-09 09:01:11

关于商科类学校公共课《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思考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该文针对商科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4-0815-02

商科类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商务应用能力为根本,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为行业企业培养培训经营、管理、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现代商务人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上,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商务人才为根本任务,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的入门课程,在全院各专业都已开设,学时以每周4学时为主,个别专业还增加到每周6学时。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难中有易、易中有难,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不强。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商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1 教学现状

1.1学生素质下降明显

目前高职类院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安徽省一专的文理科分数线是459分和437分,到了2012年文理科高职类录取分数线已降到200分,学校门槛越来越低,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其次,商科类院校文科生、女生招收比例高,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较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虽然学生在高中时都接触过信息技术课,但学生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不小的困扰。

1.2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

学院专业以商科为主,学生未来的工作都是在办公室里处理各种文档或数据,但目前的教学都以通过省级考试为目的,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也不强,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教学方法传统

该课程的授课地点都在安装有投影仪的机房,教学手段比较先进,每节课的教学容量很大,讲解内容也较为直观,但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1.4课时少,信息量大

《计算机文化基础》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操作性强。但目前学院开设的课时偏少(第一学期开设的为60学时,第二学期开设的为72学时),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对于每周4节课的班级,如果一次上满4节,学生上完理论马上进行实践操作,对于巩固知识是很有效果的,但缺点是一周只能接触一次,学生遗忘也很快;如果4节课分2次上,学生的实践和理论有脱节现象,需要教师在每次实践前加以提醒。

1.5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这门课是公共基础课,又是在机房上课,很多学生都是以能上网或打游戏的目的来上课,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实践时不认真操作,教师的精力还要分散到维护课堂秩序上。

1.6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院这门课的考试是以安徽省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为主,为了帮助学生以较好的成绩通过,学校的机房都安装了模拟题,由于模拟题和真题近似,许多学生都采取背题或突击模拟的情况,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

1.7开设时间不合理

该门课程在全院每个专业都开设,目前学院每届学生数都在2400人左右,为解决师资问题,学院按专业,分2学期开设,都在一年级。学生在高年级或找工作前,需要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帮助其做简历或实习等,但此时因为时间久远,很多学生已经遗忘当时学习的内容,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经过与课程教学团队的多次研讨,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2.1分层教学

在新生入学前,进行摸底考试,合理安排授课班级。考试内容应能将学生拉开差距,将学生分为三类,优秀的学生凭自愿可申请免修,中等及以下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可以分成文科快慢班和理科快慢班,以便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在理论讲授部分,快班可以进行大班授课(4个自然班,240人左右),由课程团队中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在实践教学中,再采用小班指导的模式,每班配1位指导教师。慢班教学按实际情况选择大班或小班授课的方式。

2.2加强专业与课程的联系

授课教师针对学生的专业,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如:财经类专业要补充excel财会函数的内容,文秘类专业要强化word软件的排版与设计、ppt高级设计等环节的操作,外语类专业要强化外文打字训练内容,理工类专业要增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的讲解等。让学生充分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专业的关系,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摈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体化教学环境为条件、网络教学资源为辅助”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等。

2.4强化实践环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针对商科类专业特点,设置真实性更强的实训任务;二要使用监控软件,杜绝学生上机时上网或玩游戏,提高上机效率;三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下学习的条件;四要开设课程博客或网站,加强教师与学生课下互动。

2.5改革考核形式

建议根据分层教学后的情况,由教师选择考核方式。教师在命题时,应做到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分模块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加大平时作业或实训报告所占成绩比例。

3 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的一门最重要的课程。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待继续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巧莲,王珍珍.关于公共课《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思考[J].福建电脑,2012(9).

[2] 李家兵.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3] 杨金侠,贾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2,(20).

上一篇:基于Web的三维虚拟楼盘展销系统设计 下一篇:基于云模型的模糊数据挖掘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