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称呼语“太太”

时间:2022-02-07 04:21:08

摘要:“太太”一词曾红及一时。然而在现代社会,称呼语“太太”并不常见,现多出现于民国或港台电视剧中。本文试图通过对“太太”一词的由来和特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探讨“太太”一词消失的原因。

关键词:“太太”;称呼语;特点;消失;由来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太太”一词曾红及一时,然而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太太”又略显陌生。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听到某人称呼某人“太太”,但它却常出现于民国电视剧或港台电视剧中。这一现象是因为称呼语“太太”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相结合所造成的。称呼语“太太”虽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它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里。本文试图通过对“太太”一词特点的分析,解释清楚“太太”一词不再复兴的理由。

一、“太太”的由来

《现代汉语词典》列举了“太太”的五个义项,分别是:1.旧时统称官吏的妻子;2.旧时仆人等称女主人;3.对已婚妇女的尊称(带丈夫的姓);4.称某人的妻子或丈夫对人称自己的妻子(多代人称代词做谓语);5.称曾祖母或曾祖父。从这五个义项中我们不难发现,“太太”一词具有历史性,在中国古代交际社会中曾作为对妇女的尊称。那么,这一词是什么时候开始通用的呢?

学者们对“太太”一词的由来做了大量考证,其中最早提出“太太”形成时间的是清代的梁绍壬。他在其文《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指出:“汉哀帝尊祖母定陶龚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太后,此妇人称太太之始也。古者妇人称太最重,故列侯妇人,非子复为列侯,不得成太夫人。”这种说法被一些学者认同,他们认为“帝太太后”去掉“帝”和“后”之后,就成为了对妇女的称呼。也有人认为此说并不可靠。憨斋在其文《“太太”考》中表明了他对这种观点的怀疑,他以历史文献的资料为证据,认为真正的“太太”之称,应当出现于明代。而较早的文献记载的例证乃是胡应麟的《边道诗》,云:“有一边道,转御史中丞,作《除夕》诗曰:‘幸喜荆妻称太太,且斟柏酒乐陶陶。’盖部民呼有司眷属,惟中丞已上得呼太太耳。”此说虽有文献为证,但作者却也没有肯定“太太”一词为明代所有。所以,“太太”一词始于何时我们没有确切的结论,但我们至少可以明确,到明代,“太太”一词已用来指称官吏的妻子。

从以上两则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太太”一词作为称呼语具有尊贵性,那么,其泛滥开始于何时呢?据考察,我们发现,“太太”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的对象是不同的。明代时期,“太太”主要用于中上层官员的妻子,此官员的官阶不可低于御史中丞的级别。

一般的县官之妻是不能称此殊荣的。高级官员的妻子称为“太太”,则称呼高级官员的母亲时以“老”表示尊敬,称为“老太太”。到了清代,“太太”一词更趋民化,但无官职的眷属一般也不能称为“太太”。《红楼梦》中,能称“太太”的是极少的人,而“老太太”独有贾母能用。而在《儒林外史》中,范进的母亲却被称为“老太太”。可以想见,在吴敬梓生活的时代,举人的母亲可以称为“老太太”,一般小富人家的主妇也可称为“太太”。值得注意的是,清朝后期,在东部沿海城市,人们还用“太太”指称外国商人的妻子,以表尊重。而到了北洋军阀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从大帅到芝麻绿豆官,其妻子都可称为“太太”。这一时期的小说中,“太太”一词随处可见,“老太太”“大太太”“姨太太”充斥于整个社会交流之中。演变至民国时期,“太太”一词已无贵贱之分。到了建国时期,由于“太太”一词的“阶级性”,这一称呼趋近于消失,直到现在,内地也很少使用。但奇怪的是,在港澳台和外籍华裔等社交环境中,“太太”一词仍然活跃。这归结于“太太”一词自身的限制性。

二、“太太”的特点

“太太”一词作为称呼语,和“先生”“夫人”一样是极其尊贵的,它表示了对所称呼的人的一种尊敬、尊重。这种尊敬可能来自于“太太”一词由来的原因,但也离不开“太”字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人以“太”称最,以“太”为至尊,如“太上老君”“太上皇”“皇太后”“太祖”等都是对极高地位人的称呼,“太太”一词作为尊称也合情合理。

然而,“太太”一词决不只有表尊敬这一个特点。据调查,大多数人理智上认为已婚妇女都有资格被称为“太太”,但他们也认为“太太”一词还有其他的特征。通常被称为“太太”的人必须年龄较大,家境富裕,衣着考究,或地位较高,或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是外国人或港台人士,多为没有工作。这些特点并不是“太太”一词强行规定的,而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含义。比如,把已婚妇女称为“太太”,则表示其年龄较大,这一情况在明代就有记载。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说:“松江十来年间,凡士夫妻,年为三十即呼‘太太’。前辈未有,大为可笑。”如果贸然称一位略显年龄的妇女为“太太”,她可能并不高兴,但如果称呼为“小姐”,则就显得稳当妥帖。而且,“太太”用来称呼有“身份”的人,但这人的“身份”又不能太尊贵,我们不可能称一般平民、工人、车夫的妻子为“太太”,但也不能称最高权威的人的妻子为“太太”,比如我们一般称宋美龄为“蒋夫人”而不是“蒋太太”,因为“蒋夫人”比“太太”更尊贵。所以,在社会交际中,要称呼别人“太太”必须得小心谨慎。

另外,“太太”还表示一种尊卑关系。《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太太”为旧时仆人等称女主人。这和我们的认知一样,我们认为“太太”一般出自仆人或车夫之口。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太太”是一个尊称,但她们却不希望被称为“太太”,因为配得上“太太”的人实在太少,而称呼者也不愿意称别人为“太太”,因为这也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而且“太太”这一称呼随着历史的演进,已大打折扣。在民国时期,我们可以在称呼某人为“太太”前,加上其夫的姓氏,比如“张太太”“李太太”,但决不能加上该“太太”本人的姓,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男尊女卑的关系。这种被冠夫姓的“太太”和之前的“太太”不同,因为这种称呼更普遍化和平民化,从地位上来讲,也不如仆人口里的“太太”。

此外,“太太”还可以作为表示人际关系和确定身份的指称用语,这种用法还存活在现代社会中。比如先生在介绍妻子时,会说“我的太太”,那是“张先生的太太”。这种“太太”表示的是夫人和妻子的意思,它的文化意义就不像“太太,车来了”中的“太太”那么丰富,但这种指称用语无疑是“太太”平民化后最好的例证。

三、“太太”的消失

因为“太太”为至尊的称呼,大家都用它来奉承别人,所以民国时期“太太”随处可见。然而,现代社会这一称呼并未保留下来。我们在称呼或者指称别人时,用的上“太太”一词的,只有家庭妇女,她们被称为“全职太太”。由于“太太”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它带有封建官僚社会的色彩,被认为是封建官僚和西方式半革命的混合物。而且,有些学者认为,“太太”这一称谓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维持传统的官老爷的地位。加上建国后社会环境的变化,表尊卑的“太太”一词的使用便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旧的社会称谓语的摒弃,希望建立新的适合中国社会语言体系的称谓语。虽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我们和港澳台、外籍华人接触的增加,但“太太”一词却没有时髦起来,因为“太太”一词不仅有架子而且使用起来很尴尬。

【参考文献】

[1]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洪越碧,周晓康.从“太太”“小姐”“夫人”看妇女地位的改变[J].语文研究.1989

[3]憨斋.“太太”考[J].阅读与写作,2003

作者简介:申婧(1990年—),女,四川邻水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上一篇:许登彦诗两首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原则和趋势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