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02-06 10:02:09

谈幼儿教育之我见

幼儿期是儿童认知、语言、社会性高级心理机制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是幼儿的主要社会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它创造着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活动中包含了下一阶段发展的可能性,为幼儿下一阶段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游戏不仅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对幼儿的智力、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启迪幼儿智力,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儿童适应社会,从一个“自然人”过渡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

1 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价值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不仅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本身还能反映出儿童的智力发挥水平。首先,幼儿通过游戏与不同的人、环境、材料交往,得到了多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从而使智力得到发展。其次,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地反复练习各种基本动作,把大脑的某些特殊、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区域激发起来,使儿童的动作协调和控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思维与智力的发展。

1.1 游戏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在游戏中,幼儿把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游戏情景相结合,形成了对某一角色、事物的概念,解决游戏中所面临的问题,以确保游戏顺利开展。游戏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两方面。

1.1.1 游戏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并掌握某些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儿童根据事物所具有的某些共同属性,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进行认识,并形成组织性记忆。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几何形状的理解单凭知觉或视觉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触摸探索出图形的轮廓,进而抽象出形状来。如在玩拍球与呼拉圈游戏时,幼儿从中感受并发现球体与圆的区别,而不再将“球”和“圆”相混淆。在桌面游戏时通过摆弄几何形状积木,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几何形状的各种特征,掌握简单几何形状的概念,也使感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发展。

游戏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角色、时间、事物等抽象概念的认识。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会根据游戏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过去经验的改组,形成了对某一角色、对某一事物、时间的概念。如在“交警指挥交通”游戏中,幼儿扮演着交警的角色,通过不断模拟交警指挥交通的行为,形成了对交通警察这一角色的概念;在使用玩具刀时,使幼儿形成了对刀是“锋利的”、“用来切东西的”的概念。幼儿通过游戏形成了对某些抽象概念的认识,促使思维形式从直觉形象向抽象概括形式发展。

1.1.2 游戏能促进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开始于所面临的特定问题,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得以发展。游戏的不确定性、行为的可选择性给幼儿带来很多问题,幼儿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资源解决游戏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如在“小超市”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具体的情节是不确定的,而且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幼儿通过不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即对收款员、顾客及买卖东西的认识,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重组,以及通过商量游戏情节该如何发展,如何使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使自身问题解决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游戏中玩具的使用、代替也促进了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时,由于材料有限,常常需要创造性地用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物品,同一个物体可以当作不同的玩具,或者自己动手把一件物体变成自己所需要的物体。如在“小餐馆”游戏中,幼儿会创造性地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而且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幼儿还会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用积塑条充当护士的“注射器”,充当警察叔叔的“警棍”等,在没有代替品时,幼儿还会用橡皮泥捏出要用的各种物品。在这过程中,幼儿通过将代用物体与被代用的物体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然后思考如何代用物体,从而解决因缺乏某件物体而出现的问题,思维能力从中得到了发展。

1.2 游戏促进幼儿创造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丰富,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 在游戏活动中,由于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众多规范的约束,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能够不受压抑地自由表达,他们可以真实、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他们在游戏中通过联想、想象来模仿现实社会生活,而联想、想象也正是创造性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

各种形式的游戏都可以丰富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如在结构性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建造各种物体,形式灵活多变,游戏为幼儿提供尝试、设计、实验的机会,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结构游戏的材料容易引起幼儿丰富的联想,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而且,幼儿实际操作游戏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在“堆城堡”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设计城堡的大小、形状、外观,并用砖块堆砌出各种形状不同的城墙、烟囱等,使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而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幼儿会根据游戏的主题,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想象游戏剧情的发展。例如,幼儿经常玩的游戏“看病”,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通过使用玩具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把玩具床当病床,把活动室的一角作为医院,戴上眼镜、戴上口罩模仿医生给病人检查等等。这些虚构性和真实性的独特结合,都是在幼儿想象力的干预下完成并实现的。幼儿通过想象和模仿,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从外在生活状态向内在活动转化,使想象服从一定的构思,游戏情节按预定的情节发展,使创造有了主动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只是通过边摆弄几样玩具边用语言表达,就可以进行一场情节丰富的游戏,还可以根据几个人物编出情节丰富的故事。游戏使幼儿敢想、敢做、无拘无束地想象,创造出离奇的故事。

2 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游戏在幼儿从自我中心过渡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习相互理解,这可以说是游戏经验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最重要的价值。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他们形成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2.1 游戏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幼儿通过游戏动作发现自我。幼儿在两三岁时,逐步区分出“我”和别人,进入幼儿园后,通过在游戏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幼儿在游戏中,要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他们逐渐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自己的行为结果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能被同伴接受。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与同伴交往,认识自我,并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选择被社会认可的经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从而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个体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依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幼儿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成功的体验对于幼儿的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失败的体验,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减弱。例如在玩“小餐馆”的游戏中,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切菜、炒菜、做饭,在模拟成人的劳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满足感,这种成功的体验导致了幼儿自信心的初步形成。而更多的游戏活动的成功体验则巩固了幼儿自信心,使幼儿有着积极的自我情绪体验。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幼儿在趣味性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趣味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趣味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监督和调节,这样幼儿就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我控制能力。

2.2 游戏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方法,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常见,其次是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关系重大。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它具有群体性,幼儿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学习如何参加小组,为同伴所接受;如何共同协议,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如何公平地解决发生的争吵和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他们更好的考虑别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力。例如:体游“齐心协力”是由3个小朋友同穿一对长鞋,听从带头小朋友指挥一起起步,共同前进完成的。为了能把游戏玩好,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愿地遵守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需求。因此,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学会分享、谦让、合作、帮助,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幼儿的社会化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社会化之中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能力时,社会化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许多幼儿集体游戏是需要协作完成的,在逐渐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疑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也在逐渐地前进。

3 游戏对幼儿良好情绪发展的价值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总会带着一定的情绪去参加游戏活动。通过游戏,幼儿亲身体验积极情绪,学习调节情绪、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3.1 游戏使幼儿经常体验积极的情绪。

情绪、情感是一个人对他所接触到的人和事的态度。高兴、愉快、轻松等等我们称之为积极的情绪。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表现在游戏能发展儿童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容易通过自我的努力而成功。另外游戏中没有来自外界的压力,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毫不畏惧地探索,从而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兴奋,产生愉悦和满足等积极情绪。如在“过家家”中,幼儿模拟成人的生活,从做饭、打扫房间等等的游戏活动中体验成功,并获得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另外游戏的假想情景能给幼儿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能使幼儿的现实紧张感得以放松,消极的情绪得以排解。如本来孩子很怕打针,但通过玩“医院”游戏,孩子给娃娃打针,宣泄不愉快地回忆,从而减少了心理压力,使幼儿的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同时也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感觉、认识对方的情绪,进而学会关心、体谅对方,接纳他人的观点。

3.2 游戏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

情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情绪控制。幼儿情绪的控制能力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意志力薄弱,情绪情感容易外露、冲动,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但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幼儿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分配,服从规则要求而表现出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在许多角色游戏中,幼儿担当一定的角色,要把自己当作别人来考虑,这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但他必须按角色的要求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在一些规则性游戏中,为了使游戏更顺利的开展,幼儿必须服从游戏规则,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在扮演服务员时,即使自己有所不满,但是由于角色的要求,幼儿会适当的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微笑有礼地对待客人。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兴趣所致,幼儿在游戏条件下,更能抗拒诱惑,延迟自身的满足。因此随着游戏的发展,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也逐步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快乐而又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与幼儿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习得了知识、概念,学会辨别事物,发展了智力;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了交往和协调,向社会人转变;体验了积极情绪,学会了控制情绪。所以说“游戏的过程即幼儿发展的过程,游戏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充分认识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价值,充分地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愿望,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空间,让幼儿自由地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上一篇:作业批改“三从三忌” 下一篇:教学中关照差异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