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套作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浅析

时间:2022-02-06 08:55:34

大豆的套作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浅析

摘要:大豆的种植方式同样会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选用合理的方式,采用最新的种植技术,有效地防止病害虫害才能保证大豆的正常生产,保稳产,促高产,增效益,夺丰收。

关键词:示范园区;新技术试验;新品种引进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30-1

1 目前大豆的种植方式主要有套作、间作、净作三种

所谓套作大豆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的大豆。用“/”表示套作,如玉米套作大豆,记为“玉米/大豆”。适合在南方玉米和高粱等作物收获后还有一段土地空闲时间的地区种植。单作是指在同块田地上于同一生长季内只种植一种作物,也称为净作。对比单作大豆,在相同田块和季节上,套作大豆不仅不会降低共生作物的产量,还能与前作一起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大豆对生长季节的利用,多收一季,提高了年总产量,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大豆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用“”表示间作,如玉米间作大豆,记为“玉米大豆”。套作大豆的共生时间少于全生育期的一半,套作收后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净作,能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而间作大豆的共生时间多于全生育期的一半,大豆全生育期基本上都要受到共生作物的制约影响,只能集约利用空间。

2 套作大豆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以麦/玉/豆模式为例)

2.1 规范开厢,分带轮作

采用带状2米开厢的“双三零”或“三五、二五”模式,即1米(或1.17米)种5行(或6行)小麦,1米(或0.83米)种2行玉米,小麦收后种3行大豆,第二年玉米和大豆换茬轮作。

2.2 品种选技及合理搭配

一般来讲中迟熟或晚熟的大豆品种比较受欢迎,这些品种具耐阴性强、主茎发达、秆强不倒、粒大等诸多优点,是良种的首选。

2.3 掌握好播种时间、做到合理密植

大豆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6月上旬,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种时直接撬窝点播于麦茬(或马铃薯等茬口)行间,行距33~39厘米,窝距33厘米左右,窝留2~3株,密度为6000~9000株/亩。

2.4 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对大豆的生长进行有目的的控制

大豆采取以磷钾为主、酌施氮肥的方法,底肥每亩施尿素3~4千克、过磷酸钙30~35千克、氯化钾4~5千克;玉米收获后,对长势较弱田块每亩雨后直接撒施3~4千克尿素或对清粪水施于田里。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40克或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80克,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施茎叶,以防止旺长和倒伏现象的产生。

3 大豆的主要病虫害防治

幼苗期与盛花期,每亩选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千克茎叶喷雾防治根腐病、立枯病、霜霉病和炭疽病;苗期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30克,或25%来福灵乳油15~20毫升对水50~60千克喷雾防治蚜虫、红蜘蛛、蓟马等虫害,并结合蚜虫防治预防病毒病;盛花至结荚鼓粒期每亩用25%敌杀死乳油或5%来福灵乳油20毫升,对水50~60千克叶荚喷雾防治豆英螟和大豆食心虫。

3.1 蚜虫

大豆蚜在田间不需要经过雌雄两性个体即可繁殖后代。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繁殖速度较快,每头无翅型蚜虫平均日产若蚜5~6头,一共可产出多达50头若蚜,每3~6天一代。在6月末至7月末气温高、降雨少的天气条件下,大豆蚜快速繁殖,导致蚜虫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在大豆蚜数量较多时,会出现一种有翅型的蚜虫,可以田间迁飞,使大豆蚜在全田快速扩散.数量迅速增加。

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保护、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小花蝽、蚜茧蜂、蚜小蜂、蚜霉菌等益虫、有益微生物控制蚜虫。(2)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3~5头时,应进行化学防治,具体药剂是: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每亩30~50克,对水50升喷雾;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6~8克,对水25~30升喷雾。抗蚜威有利于保护天敌,但由于蚜虫易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轮换使用。

3.2 大豆食心虫

3.2.1 农业防治 选择一些高产丰产,虫类不喜食的品种,同时对种植方式要因地制宜的适当改良,比如实行大面积、大间距轮作等,同时大豆收割完以后要对土地进行秋翻耕耙处理,以减少虫害的再发生几率。

3.2.2 药剂防治 ①80%敌敌畏乳油100~150克/亩,用约30根高粱或玉米等秸秆蘸药,均匀插于垄台上;或用玉米穗轴或其他颗粒或块状载体吸入药液,卡在豆株的枝杈上或均匀地撤布于田间垄沟中熏蒸防治成虫。但高粱间种大豆时不宜采用。②选用2.5%溴氰菊酯,用量30毫升/亩或20%杀灭菊酯乳剂,用量65毫升/亩,加水/稀释1~2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稀释4000倍常规喷雾防治成虫和初孵幼虫。

3.2.3 生物防治 ①每亩用白僵菌粉1.5千克加细土或草木灰13.5千克,在幼虫临近脱荚之前,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防治脱荚落下的幼虫。②在成虫产卵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灭卵,每亩放蜂量2万~3万头。

3.3 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症状主要有花叶和坏死两大类,花叶类表现为病毒感染初期,嫩叶叶脉透明,中后期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严重的出现叶片起疱、皱缩、增厚发脆、向下反卷,植株矮化、产生无茸毛光荚等症状;坏死类型感染,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枯斑或叶脉坏死,随后坏死连成一片,最终导致叶片脱落。个别品种感染后,顶部褐色坏死,俗称“顶枯”。感染病毒的大豆结出的籽粒上出现多种形状的褐色或黑色斑纹。种子所带病毒是来年发病的病源,蚜虫的传播造成病毒的扩散,清除带毒种子较困难,但在大豆苗期及时拔除田间带毒种子长出的病苗,并及时消灭蚜虫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病毒扩散和危害。推广抗花叶病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作者简介:王志强(1967-),男,中专,就职于榆树市五棵树镇农业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5 14:50:54

网络出版地址:

上一篇:谈胡枝子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应用 下一篇:有关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