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地铁之旅

时间:2022-02-06 01:59:35

【摘要】“新闻国际大楼”里安置了《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天下新闻》和《今日》,至今依然围着凶神恶煞的防护墙和电子门,只是现在又多了一个新花样――戒备森严...

伦敦地铁之旅

我可真喜欢坐地铁啊。一头钻进地球的肠子,去赶一班火车,此事委实有些超现实的味道。那里是个自成一格的小世界,诡异的风,奇特的气候体系,叫人毛骨悚然的声响和油腻腻的气味,都自成一格。而这一切,又运转得如此井然有序、静默无声:所有这些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台阶上、自动扶梯上熙来攘往,在拥挤的车厢门口上上下下,摇着脑袋潜入黑暗,始终一言不发,活脱脱就是电影《暗夜僵尸》里跑出来的人物。

伦敦地铁图,真是个尽善尽美的宝贝啊,1931年创造了这宝贝的英雄如今已被人遗忘,他的名字叫哈里・贝克。这位失业的制图员意识到,一旦你深入地下,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其实并不重要。贝克发现――这是多么天才的灵机一动呀――只要将站点按正确的顺序逐一标出,换乘中转站亦得以清晰描绘,那么他就可以任意扭曲比例,实际上也可以完全抛开。他的这张地铁图如同电路图一般既精确又有序,这样一来也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想像中的伦敦,与地上伦敦那杂乱无章的地理形态几乎没什么瓜葛。

地铁旅行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永远没法真正地看见你头顶上的地方。你得想像它们。在别的城市里,地铁站名平凡得叫人生厌。在伦敦,情形截然相反,那些站名一入耳,你便仿如置身于茫茫林海,不由得心向往之:斯坦福小溪,吞汉姆绿地,彩虹布朗利,梅达谷,德雷顿园。头顶上哪里是一座城啊,分明就是简・奥斯丁的小说。你能轻而易举地想像,自己正在来回穿梭的地方,上面有一座一半都陷在神话里的城市,正处于尚未工业化的黄金时代。“瑞士小屋”不再是一个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它摇身一变,成了大橡树林深处的姜饼屋,那树林的名字就叫作“圣约翰林”。“白垩农场”则成了了大片开阔的田野,那些兴高采烈、身穿棕色工作衫的农民就在那里收割用白垩土(由微生物遗骸经过数百万年积聚而形成的一种松软的石灰岩,在农业、医药等领域都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世界上最好的天然白垩土即产于英格兰。)培植的庄稼。“黑修士”里应该挤满了头戴僧帽、高唱圣歌的僧侣。“牛津马戏场”得有个大帐篷,“犬吠”则该有块危险的地盘,里头成群结队的野狗泛滥成灾。“‘他们穿’树林”是个居民区,住着胡格诺派(指法国新教徒)的那些任劳任怨的纺织工。“白城”既有围墙也有塔楼,用最最眩目的象牙砌成,端的是个极乐世界。至于荷兰公园嘛,自然到处都是风车啦。

这些小小的幻想叫你神思恍惚,问题是,这样一来,一旦你从地底下钻出来,任凭什么景象,都容易叫你大失所望。此刻我从“塔山”站里钻出来,此地既无塔亦无山。在附近的“皇家造币厂街”上,居然已经没有了“皇家造币厂”,因为后者目前已迁往别处,在其原址上竖起了一栋镶满烟色玻璃的大楼。在伦敦这个吵吵嚷嚷的角落里,许多曾经矗立过的建筑,如今都给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都是镶满烟色玻璃的大楼。自打我上次离开以后,不过8年光景,然而,要不是有伦敦桥和伦敦塔这类固定不变的地点作为参照,这一带我几乎就认不出来了。

我沿着那条吵得叫人发狂的名叫“高速公路”的街道,一路往前走,所有这些新玩意儿都让我暗自兴奋。我仿佛置身于一场丑陋建筑大赛的会场中央。在以往10年里,有一大半的时间,建筑师们个个都跑到这块地盘来。于是,在所有呆头呆脑的新办公楼之上,又傲然矗立起全伦敦最丑陋的庞然大物――新闻国际多功能大厦,看上去活像是咱们这个星球的中央空调机。

“新闻国际大楼”里安置了《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天下新闻》和《今日》,至今依然围着凶神恶煞的防护墙和电子门,只是现在又多了一个新花样――戒备森严的接待中心,那阵势会让你觉得,即便是存放钚元素的地方也不过如此了。天知道他们打算防备怎样的恐怖事件,反正肯定是野心勃勃的那种。我还从来没见过比这更固若金汤的大楼呢。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小不列颠”札记――英国环岛告别之旅》 作者:[美]比尔・布莱森 译者:黄昱宁 等)

上一篇:皮皮鲁和鲁西西年满30岁 下一篇:当我老了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