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鸿门宴》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2-05 05:39:37

浅析《鸿门宴》的艺术特色

一、布局精巧,善于渲染气氛

整篇文章连贯紧凑,衔接自然,整个布局悬念迭出,跌宕起伏,加之作者以精巧的布局,不断地气氛渲染,将氛围营造得紧张异常,让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

文章开头刘邦手下的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于是项羽大怒命令“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副志在必得、一击即中的架式。作者又巧妙地插入一句,交待出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随后又叙述了项羽的第一谋臣范增向项羽献计除掉刘邦,并且要“急击勿失”。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大战一触即发形势异常紧张。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插叙项伯,这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与前段密衔接。项伯因于张良交情甚密,不想张良与刘邦玉石俱焚,“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进一步烘托出紧张的气氛。不仅与首段相承,而且为下文张本。得知消息后,张良具实告知刘邦,刘邦极力拉拢项伯,并与张良计议应对之策。项伯回至军中为刘邦斡旋,“项王许诺”,于是紧张的形势似乎出现了峰回路转。

接着,作者用了两段来叙述鸿门宴会的情形。先是刘邦巧言卑辞向项羽解释,使项羽对自己的最初想法有所动摇并“留沛公与饮”。宴席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示之者三”,见“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召来项庄名日舞剑,实则想在宴席上击杀刘邦,险象环生,缓和的气氛又紧张起来。幸得已与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才使得刘邦有惊无险。这样终归不是办法,于是张良出外召进樊哙,樊哙不仅向项羽展示其勇力,还据理力陈,一力为刘邦开脱,项王未有以应。紧张形势再度趋于缓和。

之后,借口如厕而出的刘邦与张良、樊哙共同商议,定计逃脱。通过刘邦叙述所带的本欲献给项羽和范增的白璧和玉斗都“会其怒,不敢献”,从侧面写出了宴会上的气氛是多少的紧张。也是基于这样的局面,刘邦最终选择“置车骑,脱身独骑”与四名心腹将士间道回霸上。待刘邦回到军中后,张良方才“入谢”说明刘邦因惧怕项羽督过,“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并代刘邦献上白璧和玉斗。项羽接受白璧,范增则将玉斗置地拔剑破之,刘邦之险消弥于无形,所有紧张的气氛冰消瓦解。

文章最后刘邦回营“立诛杀曹无伤”,标志着鸿门宴这一场较量最终以刘邦胜利而宣告结束。

二、通过对话描写,突显人物性格

《鸿门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人物对话突显人物性格。文章中就是通过刘邦对话的描写,把刘邦的机变和奸诈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章第二段项伯连夜通知张良,张良将消息透露给刘邦时,刘邦连续两个“为之奈何”,并大骂为他出称王主意为“鲰生”,表现也了他的焦急和气急败坏。当他得知项伯到来时,问了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不仅反映出他的奸诈,连作为他的第一谋臣的张良都不完全相信,并且也体现出了他的深谋远虑,想借此问话来探知张良与项伯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利于自己进一步谋划。果然,得知张项关系非同寻常时,他先问张良“孰与君少长?”知道项伯年长后,又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并极力拉拢,约为婚姻,然后又切入正题,“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本来他的想法就是“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当听到项羽欲攻击他时,他就煞有介事的表明自己没有反意,又是“待”、又是“日夜望”的,极力表白,意图通过项伯为他斡旋,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其诡诈和老谋深算跃然纸上。

最精彩的还要看刘邦见到项羽时的一番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这段话十分巧妙,因为有了项伯为其说情作为铺垫,他不必再去向项羽露骨地表白,避免假话说得过头,反使项羽生疑,含蓄表达,还是谦卑称自己为臣,把项羽极力捧高,先找出自己与项羽的共同之处,作为攻秦的战友,两人间本没有隔阂,因为小人之言,才使项羽对自己有了猜疑。如此言辞,为自己留足了余地,他可以根据项羽的反应进一步判断,如果项伯没有为其说情,他可以继续表白。这一番说辞虽为假话,但是合情合理,切合刘邦的身份和当时的时机,令项羽难辨真假,把刘邦的诡诈权谋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语言精炼,生动传神

文章在语言的组织和运用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凝炼精巧,寥寥数语,即生动传神,尽现纸上。文中,对项羽的描写着墨并不多,但却把他优柔寡断、坦率自信、盲目自大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听到曹无伤向他报告刘邦“欲王关中”之时,项羽大怒,并下令“旦日飧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简短一句,既写出了他的自信,也流露出了他的自大。项伯从刘邦军中归来向他转述刘邦的说辞,并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之时,盛怒之下的项羽居然许诺,他的优柔寡断呼之欲出。

刘邦至鸿门向项羽谢罪,巧言善辩的刘邦一番说辞正合项羽的心意,也完全消了他的火,泄了他的气,居然口无遮拦地将忠于他的刘邦部属这样的军国机密泄露出去,“不然,籍何以至此?”意思是这不是我的错误,是你的手下和我说的。在宴席座次的安排上也体现出了他的自大,他处主位,范增次之,刘邦第三,张良西向而侍。宴会上,范增的“数目”和“示之者三”,通过对次数的详细描写,表明了范增杀刘邦的决心之大,而“默然不应”这四个字,刻画出了项羽的坦率和自信,既然刘邦没有反意,只是曹无伤误传消息,那就不用对刘邦动手了。当樊哙被张良召入,项羽一系列简短的对话,及最后对樊哙为刘邦的辩解“未有以应”都表现了他的豪爽自信和优柔寡断。刘邦间道逃脱,张良入帐,说明刘邦已回去,并代刘邦献上白璧和玉斗,写项羽是“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说明他觉得反正刘邦也没有反意,回去就回去吧,既然给我礼物,我就收下好了。而范增则不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而破之”,并悲叹“竖子不足与谋”,功败垂成、恨铁不成钢之态跃然纸上。文章最后一句通过“立诛杀曹无伤”中的“立”字对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个对比,也对两人最终的结果进行了预测。

作者简介:朱玉宁,吉林省白城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爱心是照亮孩子未来的灯 下一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些思考